心身健康将影响躯体健康,心身医学揭示心理因素如何影响健康

作者:动脉网 2019-11-17 21:3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2019年11月15日下午,中国医师协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经选举成立。 11月16日,在广州举办的全国心身医学学术论坛上,中国医师协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举行了成立仪式。


本次论坛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与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和广东省医学会行为与心身医学分会共同主办,广东省人民医院承办。论坛的主题为“心身整合医疗,促进全民健康”,围绕心身方向整合医疗的未来发展与实践、医学技术应用与前沿方向进行专题研讨,由主论坛和“心身医学”、“行为医学”、“睡眠与心理健康”和“双心医学”四个分论坛组成,1000余位医院领导及心身领域专家参与了活动。


 xs1.jpg

中国医师协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为适应心身医学的发展形势和促进心身医学学科的建设,中国医师协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由广东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耿庆山教授、北京安贞医院刘梅颜教授和同济大学医学院赵旭东教授等人发起,也得到了中国医师协会张雁灵会长、樊代明院士和陆林院士的大力支持,经中国医师协会批准成立。目标是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变,宣传和推广整合医学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促进心身医学的临床实践、研究、交流、教学和培训等;提升医务人员及其他健康服务人员的职业精神和胜任力。


近年来,耿庆山教授致力于心身医学、双心医学和整合医学等领域的研究,率先在中国将1977年美国恩格尔教授提出的从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一理论付诸于实践,一是在我国首次建立心身整合医学模式的行业标准并推广应用,撰写并推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出台了《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关于提升非精神科医生心身疾病诊疗能力的通知》,促进广东省心身疾病诊疗服务模式的转变;二是在国内首次将MSIMI(精神压力诱发心肌缺血)诊断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并证实冠心病患者在心理应激下可以诱发出心肌缺血,以心脏PET-CT诊断MSIMI作为金标准,制定了心脏彩超诊断MSIMI的临床路径;三是参与研制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基于大数据的3D医学心身整体智能诊疗系统和PEM-D心身整体智能诊疗系统,实现心身整体诊疗的标准化、规范化。耿庆山教授还组织编写了国内第一部《非精神科医生心身疾病诊疗培训教程》和纳入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的《双心医学诊疗高级教程》,翻译了1部美国《非精神科医生精神疾病诊疗指南》,通过非精神科医生精神心理培训和联合会诊推动心身整合医疗,促进全民健康。


会上,中国医师协会会员部高峰部长、耿庆山教授、赵旭东教授、妙手医生联合创始人兼CMO罗东滔共同启动了心理援助公益服务项目,中盛凯新企业集团张妮董事长启动了综合医院心身整合医疗大数据项目。据悉,这两个项目将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心理干预、心理测评及先进的数字化心身综合治疗,旨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进一步促进我国心身医学的发展。


 xs2.jpg

会上同步启动了心理援助公益服务项目


启动仪式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院士、广东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耿庆山、同济大学医学院赵旭东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党委书记张伟、杜克大学杜克医院蒋蔚教授,以及北京圆心科技有限公司互联网医院负责人、心BU总经理林峰接受了动脉网的采访。


陆林院士认为,目前的很多心身疾病,都和睡眠质量息息相关。睡眠障碍与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行为障碍属于同一级别,失眠在焦虑与伴随抑郁的关系中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睡眠障碍与躯体疾病、认知功能、情绪问题甚至社交功能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谈到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在未来的使命时,耿庆山教授谈到,专委会最主要的任务是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从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分解下来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推动心身医学的诊疗技能和方法走进临床各学科,而不是单纯的局限在内科系统。这需要联合卫生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有关专家,实现中国综合医院和其他非精神科专科医院在内的非精神科医生的精神心理诊疗技能的培训,让更多学科的医生能识别心身领域的疾病,而且能及时的进行初期的干预。


第二,要建立联合会诊制度,以精神科和临床心理科等一起建立会诊制度,对病情复杂的病人进行联合会诊。同时,这个领域也需要妙手医生、中盛凯新这样的企业参与,通过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心身综合诊疗服务体系的构建,建立线上线下的会诊服务平台。耿庆山书记认为,互联网医疗对于躯体症状疾病而言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于推动精神类疾病的治疗非常重要,可以方便的完成患者的心灵疗愈,对患者家属的辅导。


第三,及时转诊到精神科。少量的精神科医生无法应对庞大的精神疾病患者,只能推动非精神科医生,包括基层的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社区医生、综合医院的非精神科医生进行初诊识别,然后转诊到精神科。心身整合医学的发展方向总结起来12个字就是,“专科出诊、联合会诊、及时转诊”。心身医学的主战场一定是在非精神科领域,而精神科大夫是我们的老师和指导者,这样才能把学科做好。


赵旭东教授和蒋蔚教授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的心身医学发展情况。发达国家的实践模式大致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叫做联络会诊模式,主要由精神科医生来执行综合医院边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另外一种叫做“生物-心理-社会”能力模式。能力模式强调所有的医务人员都应该要了解心身医学的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技能。


心身医学方面德国的做法是最先进的。德国心身医学与心理治疗是一个完整的课程,所有的医学生,还有住院医师规划培训都有大量的学习课程,叫做心身医学基础服务。通过强化学习培训,来掌握跟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然后,另一个层面就是心身专科医生的培养,最后由专科医生完成诊治。我国目前还没有心身医学专业,现在等同于精神科中的临床心理科二级专科。


而在美国,心身医学的模式已经从多学科走向了跨学科。多学科时代,心身医学还是一个个体,主要负责临床上非常明显的心身医学疾病。进入跨学科时代,几个学科揉在了一起,需要医护人员的团队式服务。不管是内科医生、妇产科医生、全科医生,还是护士,大家都接受了心身医学的培训。


心身医学在我国的临床开展是有难度的,华西医院党委书记张伟介绍到。华西医院早在2003年开始,就提出要关注入院患者的心理状况,并开办了四川省心理咨询培训班。但是患者的接受度不高,对心理疾病有很强的病耻感,医护人员的专业性也不强。直到2015年,才开始在华西医院全面开展入院患者的心理状态评估。华西医院建设了“阳光医院”项目,创新性地研发乐对患者的快速心理评估量表,将心理健康状况设置为人的第六生命指征,建立对患者心理问题的分级处理流程,使提倡多年的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真正落地。


最后,北京圆心科技有限公司互联网医院负责人对于互联网平台如何在心身整合医疗中发挥作用进行了解答。首先,妙手医生互联网医院会作为心身医学领域的医生、患者的线上服务平台,实现心身医学领域的医生培训,患者和患者家属的教育,推动心身医学这个学科的发展。老百姓对于这种心身健康的认识不足。患者更关注的是自己的肉身健康。所以,目前妙手医生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和专委会合作,做患者教育。


其次,精神类疾病的患者需要长期跟踪和病程管理,而妙手医生可以作为医生的线上管理平台和工具,帮助实现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连接。而患者上线之后,后续的复诊和续方都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反哺平台。


大会最后,耿庆山教授就整个心身医学学术论坛进行了深刻总结与展望:近年来,世界心身医学在基础、临床以及科研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的心身医学事业和发达国家和地区一样发展迅速。未来,中国医师协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将持续整合优质医生资源,将多方医疗资源形成合力,推动我国基于大数据的心身整合医学规范化体系建设及临床应用,一是通过自检、筛查、干预、评估、智能诊断等多种方式分析制定心身医学临床标准化诊疗流程;二是通过大样本研究形成临床心身整合治疗的指南、临床诊疗规范和专家共识;三是建立相关的教育培训和学术期刊传播体系,加快项目实施和成果推广,以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心身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最大程度造福患者,做到心身同治,推动我国心身医学事业的发展。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