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从厨房到临床,营养科的“正名之路”还要走多久?

作者: 施懿 2023-02-23 11:01

“无论我们的研究最终发现什么,总归是与生命基本过程相关的东西,不外乎炎症、营养、压力、毒素等”——戴尔.E.布来得森


随着医学数百年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疾病的发生无非有四种原因:外界环境、营养、免疫、遗传。其中,外界环境、免疫、遗传都颇受重视,甚至衍生出了许多独立的学科。唯独营养学逐渐边缘,甚至被误认为就是管吃喝拉撒的“养老科室”。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意识到提高抵抗力的重要性,而营养则是最有效的方式。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后简称广医二院)的邓宇虹主任曾是我国第一批特医食品专家,她见证了我国临床营养学的崛起与发展。十年前,她上任营养科主任时便下定决心:要让营养科发展成为一线临床科室。


成立之初:人才流失严重,神经内科跨界搞营养

 

在2011年,为提高医院的综合能力,也为了建设国内营养科室,卫健委专门在评定三级医院的标准中增设了一条规则——医技科室必须设有营养部和相应的临床功能检查室。政策出台后,医院纷纷开设营养科。

 

根据当时的规定,各临床科室的主任必须由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于是本来神经内科工作,刚好接触过“生酮饮食”懂得一些营养知识的邓宇虹临危受命,上任广医二院营养科主任。

 

让神经内科的医生担任营养科主任,追根到底,还是我国营养科人才的缺乏。

 

尽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的几所知名医学院如浙江医科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相继设立了临床营养学专业,但由于全国医疗机构的临床营养学科建设发展还不平衡,先进的学科建设经验并没能很好地起到全国范围内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我国营养学人才一直都非常稀缺。

 

另一方面,当时我国许多医院对于营养科的认识不足,并没有意识到发展营养科的重要性。于是,医院对营养科的投入也非常有限,甚至有在医学院学习了五年的营养科人才,进入医院后被分配到了食堂管理医院饮食。这样的就业环境极大程度打击了营养学人才的信心,以及预备医学生选择营养科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很多院系取消了临床营养学专业的招生,我国营养科人才就更少了。

 

如何破局:营养科发展还得靠提高核心技术

 

“评上了三级医院就回原科室”,这是邓宇虹刚进入营养科时的想法。但随着营养科工作的深入,她逐渐意识到,营养和临床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人们常说,病从口入,但其实“病除”也能从口入——营养就是非常关键的一环。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不但可以通过注意饮食预防,还能够通过食疗的方式加以控制。邓宇虹认为,营养科绝不能成为因评级而“虚设”的科室,它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大有可为。

 

但这个被大多数人忽略的科室应该如何建设呢?这其中牵扯复杂,但掌握核心技术能力的提升一定是重要的驱动力。

 

为了让营养科更好的服务患者,邓宇虹开始在产品上下功夫。她考察了各地医院营养科,发现很多医院都在设计特膳、特医食品配方。没有营养科科研经验的她决定摸着石头过河,从这一切口展开研究。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邓宇虹设计出了几款特膳食品配方,和许多特膳食品一样,她的产品也遇到了无法申请专利、审批复杂等难题。

 

产品好不容易进入了临床,患者却并不买帐。当为患者提供营养干预时,有些患者甚至认为这是医院“敛财”的手段。

 

“医生,我看这配料表和我平时吃的东西没什么两样,味道还没我自己煮的好。为什么你们加工一下价格就翻倍了?”这是当时患者提问频率最高的问题。

 

事后,邓宇虹进行了反思。患者缺乏专业的营养学认知,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但这也暴露出了营养科发展的短板:目前研发的特膳食品缺乏功能性成分,患者看不见效果,才会认为营养食品又贵又没作用。长此以往,营养科发展定是举步维艰。

 

要让患者更好的了解营养科,就得拿出效果,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邓宇虹决定不再将营养科的研究方向局限在七大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和水)的配比研究上,而是要和临床相结合,像其他科室一样医出“疗效”。

 

迎来转变:肠道微生态技术让营养科走向一线

 

为了获取营养学研究的最新动向,邓宇虹常常参加一些国际性会议。在2018年国际生酮饮食营养大会上,邓宇虹发现各国营养学者科研的方向出奇一致的转向了肠道菌群研究

 

这一转变源自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微生物和免疫学系的Peter J. Turnbaugh教授的研究团队在《Cell》发表的一篇论文。论文强调:生酮饮食的起效是依赖于肠道菌群。

 

这也点醒了邓宇虹——不破不立,医院营养科的创新发展不能局限于形式,只有打破现状才能发现营养治疗的新可能。于是,邓宇虹决定在最初的食品配方研究基础上,加入肠道菌群,将营养临床和肠道菌群相结合,开始了营养肠道微生态技术的探索。

 

所谓的营养肠道微生态技术即通过“膳食模式+肠道微生态”的方式,一方面通过膳食调配改善患者体质,另一方面通过微生物干预改变患者体内菌群,产生抵抗疾病的免疫力,“内外兼并”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目前,这一疗法已经展现出了出色的治疗能力,并在临床上得到了认可。邓宇虹和同事在各大医学专业期刊上发表了近11篇肠道微生态技术相关论文,在业界引起了不错的反响,许多医院营养科还慕名前来学习这门技术。同时,广医二院也因“营养肠道微生态技术”的工作表现,被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评为了全国唯一一所“临床营养核心技术探索”方向的示范单位,号召全国营养科向他们学习。

 

另外,从院方的角度来看,“营养肠道微生态技术”突破了原本营养科作为医疗辅助科室的界限,极大的扩展了营养科的业务范畴。目前,广医二院营养科的工作除了传统的营养干预以外,还可为儿童发育异常、恶性肿瘤、糖尿病及痛风、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患者提供医疗服务。随着患者的就诊意愿提高,营养科在医院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为很多的疑难杂症提供了有效的营养解决方案,给患者带来了健康的希望。

 

当然,营养肠道微生态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营养食品和肠道微生态生产企业的支持。医生就像士兵,手握武器,才能“战无不胜”,而营养企业就是生产“武器”的人。“医企”协力,才能为患者带来更多治愈的可能。

 

在接受动脉橙果局采访时,邓宇虹表示:“我们对营养肠道微生态技术非有信心。从目前的临床表现来看,这种将膳食模式与肠道微生态结合起来的技术,其明确的疗效和安全性必将使其成为临床营养的核心技术。未来,定能帮助营养科成为真正的一线治疗!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施懿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施懿

共发表文章142篇

最近内容
  • 最年轻的“985”,一项成果转化吸金超亿元!

    7 小时前

  • 南方医院,一项止血抗菌材料专利公开!

    7 小时前

  • 又一例远程手术!5G技术或成国产手术机器人突围新方向

    7 小时前

上一篇

二次闯关NDA,离上市一步之遥,这款新药能为NASH开路吗?

2023-02-23
下一篇

菲鹏制药创新CD47单抗新药FP002临床试验在美国获批

2023-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