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对话本草资本刘千叶:寒冬之下,更要寻求Ahead of the Curve

作者: 赵泓维 2024-02-14 08:00

过去两年,生物医药经历了暗无天日的低迷。顺势无为容易,但要剔除宏观形势干扰,于逆风中维持步伐尤为困难。此环境下掘金,不仅考验布局者的逻辑,亦考验着他们的勇气。

 

医疗健康众多创投中,本草资本是少数能在下行经济中紧握自身节奏的机构。

 

2022、2023两年凛冬,本草资本均有不少项目完成交割,不乏纳析光电,君合盟生物,清原农冠等优质项目,斩获前沿技术突破的同时完成多款产品的规模落地。

 

近日,动脉网与本草资本创始合伙人刘千叶进行了对话,尝试拨开医健领域的迷雾,找到新一年前行的道路。

 

8705d7cc43585a2b9dc64aaad6c00591.jpeg

 

Q:逆风之下,本草资本如何投资布局?

A:医疗领域大而深,我们的关注点主要聚焦于两个大类方向,一个是“Biotech”,顾名思义就是创新药相关企业;另一个方向是“TechBio”,也就是跨领域的技术融合,特别是这些年IT领域技术和AI技术与生命科学的结合。这两个没有主次之分,重要的是其中的企业,他们是否能在保有最前沿的、高壁垒,全球领先的技术的同时,切实提高应用场景的效率。由于没有那么执着于具体的细分赛道,当大环境不太理想时,我们依然可以通过甄别企业进行投资。

 

在TechBio 举个例子,超高分辨显微设备(super resolution microscopy)这个重要的科研工具,美国的Eikon 公司已经把这发展成他们医药研发的独有工具,并且获得超7亿美元的投资,吸引了Roger Perlmutter这样的大咖参与。几乎与Eikon 同步,中科院李栋博士创立的纳析科技也自主研发设计了支持超分辨活体成像的高端显微成像系统,突破了我国高端光学显微成像设备领域的“短板”,并且把这个设备开放给中国各大科研机构,支持中国的生物学科研。

 

再谈22年底火起来的生成式AI。在这项技术还没有广为人知时,聚焦于AI医学影像增强的Subtle Medical深智透医便将这项技术用在了重构MRI、PET影像上,并通过在北美和欧洲现有大影像机器的 SaaS 服务,获得了不错的商业化成功。还有比如去年投资的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平台

 

Biotech生物医药方面我们也是一直在投。这两年投的相对会少一些,但是一直在积极布局,包括孵化创立小分子创新药公司,针对CNS,慢性病等等。除此之外,我们也开始布局合成生物学,生物农业,以及面向消费的医疗级产品,比如医美方向的重组肉毒素。 重组肉毒素使用的重组蛋白技术同样属于生物医药的范畴,但它的应用场景跟传统生物医药不太相同,具备一定的消费属性,可能部分化解医保集采的支付挑战。

 

如果将这两年本草资本投资的项目摊开,可能不会发现什么特别趋势化的布局。大环境不太好的时候,没有多少赛道能够得出优异表现,GLP现在表现出色,这需要提前4-5年就开始布局。不管什么赛道,我们更关注其中的个体是否能够筑起创新的高壁垒,逆市向前。

 

Q : 泡沫堆砌,Biotech是否仍然值得投资?

A:疫情的前两年确实有些泡沫,什么企业都在上市,如今有一些回调很正常,但回调掩盖不了大势。从长远来看,无论是Biotech,还是TechBio,都仍处于上升周期。这是因为,这么多年发展下来,研发工具越来越好,生命的奥秘被快速揭开,新型的药物模式也越来越多,创新就会越来越多。

 

因此,真正的硬科技或许会因为大环境而短暂停滞,但总会从百花丛中脱颖而出。

 

Q:企业是否应该重新权衡研发与销售,将更多精力放在利润的制造上?

A:当前形势下,企业确实需要将更多精力放在寻求利润的制造上,但也不能因为盲目扩张而落下研发。我觉得就不能因为短期一两千万的利润,就把研发大刀阔斧地砍掉。现在研发的成果可能要等到三五年后才能体现出来,企业不能焚林而田,还是需要在保证活下来的前提下坚持长期主义。

 

那么这个时候如何活下来,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建议。首先是要聚焦,原来很多香港上市的Biotech管线拉出来都是一整页A4纸,一二十个项目。其实不需要那么多,留两三个重点管线着力发展,海外的企业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其次是要提升资本的应用效率。既然不能挤掉,那么就得尝试一些新的方式,多去研究下其他学者发起的研究,通过合作等方式尽早拿到一些关键数据。对于初创公司而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验,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创业研发能力,还需要他们的决策、管理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

 

Q:集采、内卷,产能过剩……2024年,企业必须出海吗?

A:对于本草资本而言,出海能力是我们评估被投企业的重要能力之一,这里面包括产品的IP本身是否过硬可以出海,也包括团队是否有足够的视野和资源出海。

 

以医药为例,这一行业本就是在一个细分病种或者一个特定人群中实现商业化,而这个病种或人群很少会受人种的影响。因此,一个好的创新药研发出来,企业不会想着只在自己的国家销售,一定要想办法走向全球,而往往欧美是创新药的最大市场。

 

这两年来,国内的Biotech与NMC的大额交易越来越多,北美、欧洲、日本,甚至部分东南亚国家都能看到很多授权。因此,Biotech与TechBio一定需要具备出海的能力。

Q:东南亚以及“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是否成为企业出海新的第一选择?
A:对于一个优质的初创企业而言,他们若以研发最前沿产品为目标,那么第一选择一定欧美、日本,因为这些地方有最为发达最为庞大的市场。

 

当然,东南亚也可以找到很多商业机会,但出口东南亚的不一定是全球最领先的东西。譬如,中国的不少疫苗、IVD 诊断都在努力往东南亚、一带一路方向走,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但这个市场的规模还有待开发。

 

Q: 2024年,本草资本构思了怎样的投资策略?

A:现在这个行情下只投单一赛道的机构还是蛮难的。我们非常关注TechBio中跨领域的技术交叉,也愿意去涉猎一些新的方面。疫情以来,我们投了比如脑科学、生命科学工具,前年和去年也认真看了看生物农业。新事物中蕴藏着不少机会,我们总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

 

至于今年的形势发展,现在这个时间点还很难判断。要谈策略,我只能说大家更勤奋一点,尽可能多地阅读深度的行研,认真思考可能的方向,进而在新技术新靶点成为热点之前进行布局。我们要的是“Ahead of the Curve”,别等到赛道热了再去回首懊悔。


文章标签 投资机构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赵泓维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精彩内容推荐

科创板迎来最大规模IPO,这只PE七年前就看好

高瓴易诺青:研究型医院将成国家生命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OPM Biosciences Snares ¥100M in A New Round of Financing

Chinese Oncology Drug Developer Tot Biopharm Raises $75.2M in HK IPO

赵泓维

共发表文章450篇

最近内容
  • 北方最大的医疗产业园,一年做出了650个亿!

    2 天前

  • 医院是应用大模型最好的场景,但不是商业化的最好场景

    2024-04-17

  • “数字人体3.0”发布,数坤科技再度拓宽智能医疗产业边界

    2024-04-16

上一篇

管理资金超百亿,医疗寒冬下,这家头部机构如何挖掘医疗技术价值爆发机会

2024-02-13
下一篇

开年就被4笔大额BD点燃,我们和启明创投陈侃博士聊了聊创新药的未来

2024-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