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超85亿并购!阿斯利康完成

作者: 周秋寒 2024-02-23 10:35
亘喜生物
https://www.gracellbio.com
企业数据由 动脉橙 提供支持
细胞与基因疗法开发商 | IPO | 被并购
中国-上海
2024-02-22
融资金额:RMB¥85亿
AstraZeneca
查看

2月 22日,亘喜生物科技集团(以下简称“亘喜生物” 或“公司”) 宣布正式完成了此前公告的与阿斯利康集团的合并协议。亘喜生物、AstraZeneca Treasury Limited(“母公司”)和Grey Wolf Merger Sub(“合并子公司”)依照其在2023年12月23日签订的相关协议和合并计划(“《合并协议》”)中的条款和条件完成了此次合并。

 

合并完成后,亘喜生物不再是一家上市公司,而成为母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其美国存托凭证(ADSs)也将不再在任何证券交易所上市或交易,包括Nasdaq Global Select Market,公司的ADS计划将正式终止。在公告中,亘喜生物还宣布已提交相关申请,自2024年2月22日(纽约时间)起暂停其在纳斯达克的ADSs交易。

 

落下帷幕:

超85亿、溢价86%的并购案


在2月20日亘喜生物发布的公告中显示,《合并协议》于2024年2月19日举行的特别股东大会(“EGM”)上获得了公司股东的批准。约持有458,283,333公司已发行的普通股,面值为每股0.0001美元(“普通股”),包括公司美国存托股份(“ADS”)代表的普通股的股东本人或通过代理出席了EGM。每位股东的每股普通股对应一票表决权。这些股份约占2024年1月8日开曼群岛收市时公司普通股总流通股所代表的投票权总数的94.8%。此次EGM,经股东投票表决,约99.9%的股东投票赞成该并购协议、合并计划以及交易。

 

2月22日,该并购案正式完成。自中国Biotech有史以来,第一个被MNC完整收购的中国创新药企花落亘喜生物。

 

事实上,这起并购案要追溯到去年12月底:2023年12月26日,阿斯利康宣布,已与亘喜生物达成协议,以约12亿美元(超85亿人民币)的总价格收购后者。这一交易价格,较之亘喜生物在2023年12月22日的收盘价溢价86%。当天消息传出后,亘喜生物美股涨8.38%。更有此前亘喜生物Q3财报,净亏损大幅收缩至6760万元,研发支出减少约32.5%。

 

作为继南京传奇、药明巨诺、永泰生物之后第四家登陆资本市场的中国细胞疗法公司,亘喜生物无疑是国内细胞治疗领域的翘楚。阿斯利康通过这一收购,也获得了亘喜生物的核心技术平台和技术管线,扩宽了其细胞疗法的布局。

 

亘喜生物的核心技术平台主要是FasTCAR,这是其在2017年推出的一款开创性的次日生产自体CAR-T细胞技术平台。FasTCAR平台可将细胞生产周期由传统的数周时间大幅加速至次日完成,有望显著缩短患者等待期,并降低疾病进展恶化的风险。更重要的是,与传统CAR-T工艺制备的细胞相比,得益于FasTCAR-T细胞表型更年轻,使其具备了更好的体内扩增以及更有效的肿瘤杀伤能力。

 

基于FasTCAR技术平台打造的核心产品,GC012F则是一款处于临床阶段的创新型BCMA/CD19双靶点自体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疗法,有望为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带来深入且持久的效果,并具备差异化的安全性优势。

 

目前,亘喜生物正在开展FasTCAR-T GC012F的多项临床研究,适应症覆盖多种血液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已在美国启动了一项评估 GC012F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1b/2期IND临床试验,在中国也即将启动同适应症的1/2期IND临床试验。此外,美国FDA与中国NMPA已经先后分别批准了GC012F针对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rSLE)的IND申请,同时,一项针对同适应症的由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也已启动。

 

MNC为何开始青睐中国企业?


近几年,不止中国Biotech热衷于“走出去”,海外大企业也热衷于到中国来。卫材、阿斯利康、罗氏、GSK、赛诺菲、默沙东等数家全球医药巨头近几年在中国市场频繁活跃。明星企业BioNTech更是在2023年与宜联生物、映恩生物、昂科免疫、普米斯等数家中国企业达成数个项目的许可引进合作协议。

 

这种“疯狂买买买”的背后是否有理性的逻辑?我们可以从一些跨国企业此前的发言中窥见一二:

 

强生在2024年JPM大会谈论Ambrx交易的同时,提及了公司做BD的审美,是偏向买入“在Proof-of-Concept阶段附近的资产,因为这样强生就可以利用自身在临床、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化优势,来最大化资产的价值”。

 

另据《泰晤士报》2023年12月份文章报道显示,GSK首席商务官Luke Miels曾公开表示,将在未来6个月内集中进行价值为20亿美元的交易,从而扩大药物管线。同时,在报道中MielsMiels特意强调GSK专注于 “非常有针对性的一到两种产品”。而这类企业的核心管线,往往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分析近期Biotech的BD交易案例,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成功与大药企合作的Biotech,正好符合上述条件。

 

此外,跨国企业不远数千里来到中国,也有相关原因。

 

其一,近几年国内Biotech发展迅猛,其创新质量正在不断提升。几乎超90%的中国创新药企,其创始人都在医药领域具有丰富的科研和工业化积累,很多科学家创始人甚至是连续创业者。在团队方面,中国创新药企已然有了一手好牌。凭借创始团队此前数年,甚至数十年在医药领域的积累,和基于经验对新兴技术的判断,推出优秀的管线,对于企业来说只是时间问题。

 

其二,当前医药环境普遍低迷,研发创新药却是一个持续的烧钱过程。在国内Biotech对内融资困难,或还未到达IPO阶段时,与一些大企业合作,是一个快速回血的好办法。另一方面,这些合作的成熟企业不仅可以带来直观的现金流,也会在后续合作中持续提供其他资源支持,以及工业化生产方面的经验,有助于缺乏产业化经验的Biotech成功的走向商业化。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的医药市场相较于世界其他地区均显示出较高的增速。根据沙利文数据显示,全球医药市场规模 2021 年达到 14,012 亿美元,并且预计 2030 年将增至 21,148亿美元;2021 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为15,912 亿元,预计 2030 年将达到 27,390 亿元,期间复合年增长率约为 6.2%。

 

在创新药方面,中国近些年更是加足了马力前进。中国生物药市场规模 2025 年将达到 7,102 亿元,2030 年达到 11,991 亿元,2021-2030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约为 12.7%。其中,2021 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为 9,470 亿人民币,到 2030 年预计达到 20,584 亿人民币。

 

不管是从创新质量、研发效率、患者基数、团队人才等多个方面评估,中国早已成为了创新医药的沃土。真正有实力的中国Biotech,也迟早会成为受各大跨国企业青睐的“抢手货”。

相关赛道 生物制药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周秋寒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精彩内容推荐

【首发】超20亿美元!瑞博生物与BI共同开发小核酸药物

专访信达生物周凯松博士:药企商业化竞争就是供应链的竞争【生物工艺灼见】

超15亿,又一ADC企业被收购!

57亿,布局体内CAR-T疗法

周秋寒

共发表文章199篇

最近内容
  • 再生医学独角兽Orca:手握近3亿美元,核心细胞疗法进入临床Ⅲ期

    2024-04-13

  • 84亿,诺华刚刚购买两款PROTAC

    2024-04-12

  • 354亿!自免领域今年最大收购案刚刚诞生

    2024-04-11

上一篇

2024告别烧钱时代,医疗人开始疯狂“卷”营收!

2024-02-23
下一篇

集结出发,CGT园区行第六站:北京亦创高科创新科技园!

2024-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