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廖杰远和他深耕五年的微医:创建8700万份电子健康档案、服务过亿用户

作者: 刘东 2016-07-07 08:05
信息技术出身的微医董事长兼CEO廖杰远,在遭遇了一岁半小侄儿两次手术误诊的痛苦经历后,深刻体会到老百姓面对医疗健康问题的无助和无奈。他决心投入医疗健康领域,希望用自己熟悉的IT技术,让老百姓看病方便起来。廖杰远以“就医不难、健康有道”为使命,通过在“互联网+医疗”行业的五年深耕,打造出互联网医疗独角兽公司——微医。


从最初不愉快的经历,到创业意念的萌动,再到让梦想成为现实,廖杰远的深度分享,让我们一方面了解到如何用互联网技术连接医院、医生和患者;另一方面,也让我们了解到微医的商业模式演进,及其在就医流程优化、精准预约、互联网分级诊疗、互联网医院建设、责任医疗组织(ACO)打造等一系列实践探索。


分阶段探索就医新模式 初获成功


1467270277572749.jpg

微医董事长兼CEO廖杰远


早在创业之前,廖杰远就干过一件了不起的事儿:中文智能语音识别——让电脑听懂人说话。既然能让电脑听懂人话,为什么不能让就医不再困难?有了这个方向,廖杰远带着他的小伙伴开始分阶段探索就医新模式:


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微医于2010年承担了健康咨询和就医指导平台的建设任务,用半年时间打造出全国预约诊疗的典范。此后,微医逐步把服务推进到27个省市,在全国1900多家医院部署了1700多套前置服务器,实现了医院内网和互联网的交互,与1900多家医院共同成为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窗口。微医还率先在国内推行分时预约:老百姓10点10分看病,10点钟到就可以了。


当前,微医已经累计服务超过1.1亿名实名认证用户。为了把这些用户和医生关联起来,微医为医生开发了医生版“微信”——微医生。有20多万名医生通过微医生APP管理上亿名患者。通过微医,患者深夜到医院排队挂号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缓解。


互联网技术为医疗“插上翅膀”


微医最早在北京、上海试行精准预约。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付黄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互联网。精准预约要求患者提前上传就诊资料,并为其精准地匹配合适的医生,从而避开黄牛。


如今,微医的服务已经覆盖患者就医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候诊、报告查询、挂号费和诊疗费用的支付结算等,并在医院规模化推行。


互联网在医疗服务领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一个看似简单的应用,如在线诊疗结算,就能够让患者在医院窗口排队的次数,从过去的4~6次降到1次,将患者的原来候诊时间从过去的2~3小时减少到半小时。完成支付改造的医院,80%的窗口服务都移到手机端,几乎关掉了一半以上的窗口,诊后随访也形成了常态。


过去一年,微医成功为2.7亿人次提供了服务,为老百姓节省的排队时间近两千万个工作日。


与此同时,通过对患者就医的一站式服务沉淀数据,微医已经创建了8700多万份电子健康档案。


通过互联网均衡医疗资源配置


如果中国13亿老百姓都把看病寄托在有限的大医院、大专家身上,那么看病难的问题永远无法解决。为此,微医开始探索如何通过互联网均衡配置医疗资源,并进行了许多尝试。


探索发现,利用互联网组成专家团队是看病难的一个有效解决方案。


专家团队由一位学科带头人牵头,他可以优先发展自己的科室成员作为团队成员,之后可以发展自己的协作医疗机构医生,然后可以向同学科的其他医生开放申请。专家团队中设有一名助理,一般由专家团队的护士长或助手担当。助理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时间,帮助患者推荐和匹配合适的团队成员,实现精确分诊。


过去,医生之间的传帮带需要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时间,如今,通过专家团队,医生之间的传帮带变得更加连续性,更具交互性。


到目前为止,微医平台上汇集了7200余组专家团队,20余万名团队医生,把一个专家的接诊能力扩大为团队的接诊能力。与此同时,微医平台上还有超过15000名团队助理,通过他们的努力,医患匹配度已从最初的72%提升到96%以上。 


互联网医疗的海外探索


为了探索互联网医疗,微医对国内外医疗服务体系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在美国,由于医保的支持,美国首个获远程医疗协会认证的American Well2015年远程医疗的服务量是过去八年的总和。其2016年第一季度远程医疗服务总量已接近2015年全年总和。CVS(美国药店连锁巨头)的一分钟诊所2013年接待人数超过1800万人次。


美国医疗发展进程让我们产生思考:有了真正基于互联网的、连续可及的服务体系以后,医疗服务是怎样的?


1467267500159008.gif


可以通过两个案例来理解ACO模式:


第一个是通常说的“医疗+互联网”,以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开展的远程医疗为代表。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医疗联合体,涉及远程的监护和急救。它的团队医疗在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辐射家庭,与医联体类似。


另一个是“互联网+医疗”模式。American Well是美国首个获远程医疗协会认证的公司,目前服务人群超过1.2亿,占美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American Well与美国连锁药店巨头CVS Health合作,在7800多家药店布局了2000多家诊所,每次收费49美金,2013年的接待人次超过1800万。


此外,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还为远程医疗服务提供顶级专科医生资源。三方共赢的创新型诊疗合作体模式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便民服务平台,有效节省了时间,提升了医疗服务效率。有95%的患者对远程医疗的质量和服务表示满意。


互联网医疗的国内探索


从FFS到HMO,再到ACO,美国的实践是中国互联网医疗探索的借鉴样本。作为提供在线医疗和远程会诊服务的互联网医疗平台,乌镇互联网医院可谓是中国互联网医疗实践的典型案例。


针对初诊患者,乌镇互联网医院提供分诊、预约、咨询服务,帮助患者与线下医院实现对症匹配。针对复诊和会诊患者(常见病和慢性病患者居多),乌镇互联网医院通过电子病历共享、远程高清音视频通信等技术,直接帮助医患完成在线复诊和远程会诊。


1467267317513366.jpg


全科医学中心是互联网医院线下的载体,也是在大医院和基层医院之间不可或缺的一环。


背靠全科医学中心的互联网医院接诊点,类似门诊部,是设立在千万居民家门口的基层医疗机构,是当地居民身边的基层转诊中心、检查检验中心和慢病管理中心。对于不善于上网、不熟悉电脑的居民来说很方便。老百姓可以通过药店的设备与互联网医院相连。居民在设于药房的接诊点进行了心电测量之后,数据会传到互联网医院,由互联网心内科专家进行诊断,再将结果回传,通过药店打印。一家药店一天能为30~50位患者提供服务,通过这样的方式,以复诊和会诊为主的互联网医院接诊量每天超过1.8万人次。


如今,国内首家“互联网+智能药房”已经出现。(详见:国内首家“互联网+智能药房”落户杭州


目前,互联网医院连接了专家团队、线下医院,同时连接药品、保险等健康消费品供应商。未来,它将为百姓提供会员式服务,以提升健康服务为目标,从而成为一个责任医疗组织。这种组织既可以由国家推动,也可以由社会推动。


正在探索中的微医ACO,就是希望利用互联网将当前的被动医疗转化为以提升百姓健康、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责任医疗组织形式。


在微医的平台上,不仅服务量在攀升,申请健康险的用户也在同步大幅增加。百姓首先建立一个健康账户,每一个家庭、每位老百姓都有自己健康储蓄账户。对此,恒丰银行给用户提供很大支持,老百姓将闲钱存入账户以后,可以转为健康险。


目前,微医已经服务了320万健康险用户,而微医ACO正在打造一款每月人均500元的产品,包含所有基本医保之外的健康管理服务。这种以责任医疗为中心,由老百姓支付少量额外费用,把健康托付给专业机构的模式已得到广泛认可。


写在最后


经过五年的时间,微医已经成长为互联网+医疗的独角兽企业,成为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典型代表。在习近平主席访美的当天,福布斯公布了2015年十大中美创新人物,廖杰远也名列其中。这是一份荣耀,也是一种责任。用他自己的话来诠释:“期待给医疗插上互联网翅膀,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让诊疗更有效率、更可及,让精准医疗能够服务于百姓,让我们更健康。”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刘东

动脉网总编,微信:liudong83112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精彩内容推荐

互联网医疗“挤”在专科赛道,大厂收购、整合或成新常态?

单月收入破5亿!这家全球增长最快之一的数字医疗公司正创造奇迹

我眼中的微医:用互联网速度实现“医药险”闭环丨盘点与展望

乌镇互联网医院入驻京东,互联网医疗+综合电商打造生态闭环

刘东

共发表文章218篇

最近内容
  • 【首发】原代细胞全球供应商镜像绮点获千万融资,复容独家投资

    2023-02-17

  • 动脉网宣布接入百度文心一言,助力医疗产业内容与行研数智创新

    2023-02-15

  • 【首发】赛元生物完成新一轮近亿元融资,加速iPSC衍生的通用型细胞药物临床研究

    2022-02-16

上一篇

从肿瘤切入,家脉欲打通一二线和中小城市的医疗资源通道

2016-07-07
下一篇

阿里健康1680万元收购连锁药店,“自营+平台”两条腿走路

2016-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