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探索医工结合、助力医疗成果转化,“海纳医创”孵化器在蓉成立

作者: 王晓行 2020-01-09 15:42

近日,由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大学全球校友创业家青年创业者联谊会、四川海纳医创孵化器管理公司、德商康悦基金联合主办的“‘海纳医创’2020医疗器械创新与医工结合发展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此次研讨会旨在推动进一步国内医疗创新和医工结合的发展,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研院所与企业、孵化机构和投资基金的合作机制。

 

1036c272a8c45000c3753c083f4894c.jpg

海纳医创孵化器和海纳医疗创新学院揭牌仪式

 

论坛希望为临床专家、科研院校、投资孵化机构之间搭建紧密沟通平台,邀请了包括临床、工程、材料与器械、投资与孵化方向的嘉宾进行探讨,梳理了医疗领域产、学、研、医、投多位一体的交流合作机制,助力研发和推广符合中国国情的生物医药技术成果转化体系,打造医工交叉的转化链条。另外,此次论坛还举行了“海纳医创孵化器”和“海纳医疗创新学院”的揭牌仪式。


医工结合是战略布局更是医学发展需要


近年来,国家《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是制造业10个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并在相关规划中将医疗器械的发展重点分为重点产品、关键零部件和关键共性技术三部分。具体包括:医学影像设备、临床检验设备、先进治疗设备和健康监测、远程医疗和康复设备等。在这些领域,工程技术的发展、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不断的促进医学的发展,医学的需求又反过来催生工程技术的需求,二者的结合(即医工结合)越来越紧密。

 

 zhang.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

 

实际上,全球范围内对医工结合的探索已有数十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纷纷投入巨资开展医工结合学科研究,先后成立交叉学科研究所或研究中心。

 

我国的医工结合交叉探索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彼时,我国高校进行了新一轮体制改革,综合性大学或理工科大学的工程专业与独立设置的医科类院校合并,促成了非医科类院校和医科类院校的强强联合。许多重点高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大学等纷纷建立了以医工结合为特征的交叉学科研究实体,为医工交叉研究提供了平台。

 

关于医工结合的必要性,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张兴栋在致辞中表示,医疗器械的研究源于医学,并应用于医学。医疗器械的发展往往能够为临床带来技术的革命,两者互相促进。比如医学对微创手术的要求,促使了微创器械的诞生,催生了手术机器人的发展。

 

国内的医疗器械发展已经由原来的跟踪学习,逐步过渡到原始创新,国家在医疗领域的科学基础研究也越来越多。产业本身也从从最开始的低价值链往高价值链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医工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科技部正在制定2035年之前的中国大健康产业、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规划。其中规划就明确提出要促进医工结合,推动医疗产业尽快发展,特别是要在产业中跟上国际的先进水平。

 

中国医疗产业的发展出现创新力的问题,还需要用体制机制的创新来解决。为此,产学研医的结合已经是大家非常重视的问题,拥有完整的配套产业服务链条才会有产业创新落地的土壤。不过还需要投资机构的加入,资本的加入可以让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同时促进各个环节效率的提升,这是海纳医创很有特色的一点。

 

 shen.jpg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党委副书记沈彬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党委副书记沈彬教授认为,医工不只是结合,因为医工本就是一家。作为在一个医学世家成长起来的骨科医生,刚入行的时候一天只能做一个手术,因为骨科之前的植入物只有一个型号,医生要想办法把一种型号的植入物嵌入高矮胖瘦各种患者体内,这是很耗费精力。随着,医学产品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和各种型号的植入物应用而生,现在医生可以一天做六台手术,效率提升六倍。

 

未来医学的进步必然伴随医工结合的发展,通过医工结合将工科优势与国内顶尖资源结合,研究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医疗器械产品,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所在。华西医院近几年综合实力一直排名全国第二位,科研实力连续六年排名第一,这与医院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是分不开的。同时,华西医院也制定了被人称道的“华西九条”,“华西九条”积极探索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提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医院通过原创成果转让或许可取得的净收入,以及作价投资获得的股份或出资比例,将提取80%~90%用于奖励医生,制度的突破大大鼓励的医生产学研医转化的积极性。


海纳医创不做“二房东”式的孵化器


lei.jpg

海纳医创孵化器创始人雷宁博士


如何建立能够更好助力我国医工结合发展的平台,海纳医创孵化器创始人雷宁博士有自己的看法,他表示,中国并不缺少孵化器,但是如何能够为医疗领域创业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是海纳医创想要解决的事情,而不是仅仅做个“二房东”。

 

海纳医创孵化器是一家专注于医药、医疗技术成果转化的孵化平台,设药、械两个事业部以及海纳医疗创新学院,致力于推动新型医疗器械和原创药的技术转化和创新。核心管理运营团队平均产业经验超过10年,涵盖研发、生产、市场和投融资,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国内外强大产业资源。

 

从组织结构看,海纳医创并不是一个传统孵化器的房东角色,而是搭建了一个产学研医投,各个板块互动的平台。器械方向关注心血管、妇科、外科、口腔、生物材料等领域。希望为临床专家的科技成果寻找转化途径,为企业技术平台对接临床资源,一站式完成创新性医疗器械的设计转化、样品制造、临床试验、专利申报、投资及上市销售。

 

新药方向则寻找、引进全球早期新药品种,完成从PCC、IND到临床一期研究阶段工作,以经验丰富的临床开发和商务团队为核心,整合药企、投融资机构、CRO公司等产业合作方,构建创新药项目的转化、孵化全流程体系(VIC模式为主)。巨翊医疗和璟泽生物作为海纳医创的重要合作伙伴,可以为创新者提供器械和药物的CDMO服务。

 

另外,海纳医创也正在筹建一只2亿元人民币的早期基金,为孵化器的创业者服务。

 

术业有专攻。医生、工程师以及产业链的各种创业者都有自己擅长的时候,海纳医创希望成为链接服务各方的枢纽,将产学研医投等产业链各方串联起来,为医疗创新服务。

 

随后,华西医院心外科朱达副教授、上海纽脉医疗创始人虞奇峰先生、铭丰资本合伙人王镇先生、巨翊科技创始人曹长清先生、璟泽生物创始人彭红卫先生等与会嘉宾分别从医生、企业和投资机构的角度阐述医疗科技成果转化的思路。

 

朱达表示,医学科学的创新需要完善的转化医学体系,医学依赖诸多相关科学的技术,创新的需求与创新又来源于临床一线,创新的过程涵盖了整个医疗跟工业体系的流程,需要经过严谨的临床验证与反复的工程学改进。所以医工结合必不可少。

 

曹长清表示,目前国内的医工结合做的并不出色,这与我国的国情有有很大关系,中国的医生拥有丰富的临床资源与经验,对临床需求了解很充分,但多数工学背景不足,无技术及产品研发意识、技能与经验。对一般企业合作存不信任态度。而医生与企业之间的信任问题则会严重影响医工间的协作。

 

虞奇峰表示,一个医疗产品的诞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概念的形成、发现问题、再到技术的出现、技术分析与策划、产品设计与产品定型、到最后的商业化落地每一步都决定这个产品的生存,一个环节出问题,皆功亏一篑,所以产学研医投各方合作必不可少。


来自华西医院的苏白海教授和罗德毅副教授还分享了他们目前的科技转化项目,苏白海教授团队打造的一款具有国内独立知识产权的双能效平价血液吸附剂,打破国外的垄断,为患者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进而延长寿命。罗德毅副教授团队通过生物材料填充来改善压力性尿失禁女性的生活,进而避免传统尿道悬吊术的副作用,为亿万女性造福。深圳仙瞳资本刘牧龙先生进行了精彩点评,参会代表踊跃讨论,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


自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医工结合模式以来,一方面由于高校合并的时间尚短,加上有关医工结合的理念欠清晰、体制欠顺畅,导致目标难明确、机制难保障、发展难作为等共性难题。另一方面,医院和研究所的医工合作也不尽如意,许多医生虽然有创新思想,希望发明或改进器械,但是缺乏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因此,医工结合没能完全达到理想状态。


雷宁博士表示海纳医创的创立,就是希望慢慢改变这一现状,以“金融+产业”的思路搭建“产学研医投”多方协作共赢的平台,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医工结合”创新转化体系,吸引和培养一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复合型人才,转化出一批真正满足临床需求,兼顾先进性和经济性的创新品种,孵化出数个创新企业。

文章标签 科技医疗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王晓行

采编部主任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精彩内容推荐

“数字人体3.0”发布,数坤科技再度拓宽智能医疗产业边界

埃森哲报告解读丨实验室数字化方兴未艾

Google Health命悬一线!谷歌为何再次折戟医疗?

FDA近三年批准的121款数字医疗产品盘点,人工智能、慢病类应用、远程医疗类排前三

王晓行

共发表文章327篇

最近内容
  • 重磅!科亚医疗原创技术“CuraRad-ICH”获得国内首个AI影像诊断系统FDA认证

    2020-04-15

  • 科技助力医疗,厦门Manteia数据科技AI放疗影像工作站获得FDA审批

    2020-03-15

  • 疫情之下,我们重见了医疗AI的诞生初衷:解决中国优质医疗资源稀缺问题

    2020-02-25

上一篇

甘肃收到天津健康扶贫“新钥匙”,价值千万流动医院进村入户

2020-01-09
下一篇

Tarsus Pharmaceuticals完成6000万美元B轮融资,以启动主要产品TP-03临床试验

202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