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瑞生物的互联网医疗之旅,第一步从病反推穿戴设备

作者:动脉活动 2015-05-07 09:43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动脉网VB思享会第四期

时间:2015年4月16日(周四) 下午
地点:IC咖啡
演讲嘉宾:迈瑞生物徐超


一、医疗器械公司的转型
二、互联网医疗的本质
三、互联网医疗适合服务的人群
四、慢性病病人的诉求
五、互联网医疗可以做什么
六、好的互联网医疗服务
七、医生在互联网医疗中的角色和诉求
八、关于互联网医疗的颠覆论、融合论、无为论
九、互联网医疗与其他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差异
十、提问与解答

嘉宾简介
徐超
作为曾经的心内科医生,50岁的徐超笑称自己是互联网医疗创业领域里年龄最大的创业者,他说60后的他将带领着一群80后的团队为60后的病人服务,他的团队将展开实现纽交所上市公司迈瑞生物的互联网医疗探索之旅,在这次沙龙上他首次揭开迈瑞生物在互联网医疗的战略布局。

大家好:

大家都知道迈瑞是做硬件起家的一个公司,我们已经经营了24年。硬件的制造和销售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面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由此有一些新的思考,今天和大家交换意见,请大家多帮做一些指导、建议。

今天早上我五点钟起床,深圳飞北京的航班一分钟没有耽误,在沙龙开始前我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在中关村创业街上转转,我能体会到创业的热度、宽松的氛围、人流、资金、信息流在这里打转。这让我想起以前在哈佛大学校园里面走一走所看到的情景,我相信很多人都到过那个地方,路过街边的咖啡店,有两个人在讲话,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已经取得怎样的成绩的人,我们也无法预期今后他们会取得怎样的成绩。我相信在座的各位的未来都是无法预估的,我在这儿也预祝大家在新的事业、新的领域里面会有一番很好的收获。

一、医疗器械公司的转型
首先介绍下我自己,我是学心脏电生理专业的,心内科医生,曾在几家医院工作过,最后一家医院是上海瑞金医院。1996年我离开医院以后,到了跨国医疗器械公司做销售、市场、外商代表处,也和朋友开过公司,做过三年的牙科设备。这样一路走来十几年过去了。两年半前我从国外回来加入了迈瑞。

在迈瑞第一个岗位是临床市场总监负责重症、急诊和麻醉三个领域的全球专家关系和学术交流,到今天为止我已经肩负三个职责。现在比较荣幸的是被任命为迈瑞移动互联网医疗业务的筹办负责人。

我稍微介绍一下迈瑞,然后请大家看看我们关于进入互联网的思考是不是有逻辑性。迈瑞公司是我们国家自己的品牌,1991年在深圳创办,到目前为止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里面规模最大的公司,2014年全球营业额13亿美元,全球员工大概9千人左右,营业额55%来自于中国以外的市场。2006年在纽交所上市,是目前唯一在纽交所上市的中国医疗器械制造商。

我们有四大核心业务,我所在的生命信息与支持系统是最大的事业部,主要产品就是监护、呼吸、麻醉、除颤、心电这一块。超声、影像、CT、磁共振都是在超声事业部。体外诊断,我们做大量生物化学的产品,还有外科,如灯床吊塔、骨科、内窥镜等。我们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布局三年,主要还是做硬件生产,但是非常遗憾,我们不知道生产出来的硬件应该卖给谁,用什么策略、什么渠道销售,过去两三年都是这样,最近我们不断研究,现在想换个角度来重新思考。

二、互联网医疗的本质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叫“互联网医疗如何更有效为更多病人服务”,这个“效”指效率和效果。我引用一位医生的话,他叫特鲁多,是19世纪美国的一位结核病专科医生,是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学生,他读书时得了肺结核,那个年代肺结核没有特效药,基本是绝症,每天他就跑到湖边呼吸新鲜空气、放松,最后他自愈了。又回去读书,没想到回到纽约又开始发烧,症状复发,又回去休息。反反复复折腾很多回,他最终还是拿到了学位,成了结核病的专科医生。他是人类第一个分离出结核杆菌的医生,也是创造第一个结核病疗养院概念的医生,也是创造结核病大学的医生。他在过世前有一句名言关于医疗的,“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名言在他过世后被刻到他的墓碑上作为墓志铭。

相信这三句话在座的各位都听到过,医疗有很多的局限性,医生治不了百病,彻底治好的病不是很多。对于晚期肿瘤病人,我们没有太好的办法帮助他彻底根治,只是减少他的疼痛,用姑息的方法让他生活质量得到改善,这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就说医生要有人文关怀,去关心病人。治愈、帮助和安慰才是医疗真谛,如果我们把这三个关键词作为医疗的真谛地话,再对应互联网医疗,看互联网医疗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能做到这三点吗?

我们认为互联网医疗的本质就是医疗,就像电子商务就是商务,磁悬列车是列车不是飞机,新能源汽车有四个轮子和在高速路上行驶是一个概念。我们有理由认为,不管你怎么移动,给病人提供的应该是治疗、帮助和关怀。互联网医疗是用移动互联网手段,改善传统医疗里面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互联网医疗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效率和追溯性的问题。第三点就是互联网医疗改变不了医生对病人的权威性、专业性和诊疗性,就是你怎么训练你的病人,你没有办法帮助你的病人达到一个高度,实现自己诊断、自己治疗。说一个最极端的例子,我们做医生的自己得了病也不可能自己给自己看病,也会求助别的医生,这里面的内涵就是专业性问题。互联网医疗不应该仅仅有隔山喊话,我们应该有面对面的交流、帮助和安慰,“面对面”转化成互联网医疗的思维就是线下。

三、互联网医疗适合服务的人群
按自然人群的健康状况分成四类,互联网医疗到底最适合为哪些病人服务呢?先看急重症,在座有医生、医院的管理者,我们院内的病人不是急症就是重症,迈瑞公司生产的设备也局限在此,叫院内业务。还有一部分病人,曾经看过急诊、在病房住过后来出院了,他们出院后,理论上讲应该是社区医疗看管。我们的社区医疗能不能管好这些病人?社区医生是全科医生,对一些很专业性强的慢性疾病是看不了的。举个例子,比如冠心病病人装了三个支架,平时要服一些药物,社区医院没有这些药,医生也不知道剂量到底该怎样管理,这些慢性病人离开大医院后其实得不到很好的关怀和治疗,结果就会反复发病、住院、看急诊,生活质量低下,同时花费很多。

互联网医疗可以解决时间和空间的问题,我们认为,居家的慢性病这是最适合我们的服务,从医疗和病人的关系角度来说,服务的人群就在这里。对于亚健康人群,比如说体重过重、有吸烟习惯,有一些不适症状,但生理指标都是正常的,这些人需要改变生活方式,移动医疗在这个人群并不太适合,相反他们需要社康预防和宣育。

我们认为慢病管理中决定质量和成败的关键是医生和病人之间的沟通,设备在医疗中不是最主要的要素,可穿戴设备仅仅提供客观依据,这是一个重要手段。我们认为只有专业级的可穿戴设备获得的资讯,医生才会采信,当这些资讯被医生采信、解读之后,这个设备才能发挥作用。

迈瑞从来没想过做手环,这不是我们的强项,我们对穿戴设备的要求是: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穿着不会影响舒适感,待机长、操作简便、自动分析、可回顾。我们在研发很不错的东西,应该很快就会面世。我们作为设备商会有很好的培训和服务网络,我们会建立实体的体验中心和专门的受理部门处理操作不便、质量问题的投诉。

四、慢性病病人的诉求
那么,作为一个慢性病的病人,他们对互联网医疗的期待、诉求是什么?他希望互联网医疗为他提供怎么样的服务哪?

我们的理解是这样的:

首先我在北京,我肯定希望协和、北大的高血压专科医生先帮我诊断一下我的高血压是原发还是继发,帮我诊断好以后说该吃什么药,这个方案有了,我就很高兴,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回家休养或者平时工作中,希望了解我病情的专家对我进行随访和建议,特别是有一些严重合并症的慢性病病人,如由于高血压的原因中风的病人。

第三,如果在北大做了一个心超,发现左心室壁比较厚,左心房也扩大了,我希望那家医院负责超声仪器的那个医生一直给我做,这样我的资料随着时间推移,相互比较才会有价值。

最后希望在病情有变化的时候能得到及时建议和复诊,春秋季来了,血压突然变得很高,我不知道药物怎么加量。

作为一个慢性病的病人,如果是用互联网医疗的方式,身上有穿戴式设备的话,有人在背后做服务,我希望是这样一种医患的服务模式。

五、互联网医疗可以做什么

那么互联网医疗怎么做才能满足慢性病人对服务的诉求呢?

首先就是专业的咨询和互动,心脏科的医生看心脏科的病人,消化科医生看消化科病人,不要说什么病人让你咨询、管理,你都接手,那样就不是很专业。

第二,这种医患关系无论在平台上还是线下,应该是一个长期的互信关系,医生和病人之间建立互信关系,这非常重要。线下是建立互信关系的最佳地点。

第三,我们认为专业级的可穿戴设备所提供的心电或者血压的数字是医生可以采信的,这有点像把小型的CCU搬到自己家里。其实人类历史上本没有医院、酒店的概念,是因为你出门要过夜不知道住在哪里,有人提供服务就形成酒店,因为医生想天天观察病人的病情才变得有医院,没有人规定病人生了病一定要住医院,看病的场所是可以变化的,关键问题是对广大病人来说,怎么把这种服务送到他的身边,这是我们考虑的问题,也是互联网医疗可以做的事情。

我们的观点是,公立医院是巨无霸,那么专业的机构,我们没想颠覆人家,让病人都跑我们这里,不可能的。我们尝试的互联网医疗只是现有体系的补充,什么叫补充?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病人进了公立医院的大门就是病人,离开公立医院大门就不是病人,其实病还在他身上,只是没人管了。我们希望帮助公立医院管理他们无暇管理的那一块,比如冠心病病人安装了三个支架,离开以后这个病人的情况医生根本不知道,他下次再来的时候,中间一段时间都是断片、空白的,我们要把这段空白时间段管理起来。

六、好的互联网医疗服务
如果你提供一个好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对于慢性病人,大概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慢性疾病的病程发展得到延缓,简单说高血压的病人,50、60多岁了,十年也没有中风,保养很好,也没发生过心肌梗塞。平时症状明显减轻,心绞痛发的频率也减少,最终病人获得安全感。随时随地得到医疗的关怀,身上有设备,设备背后有医生,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和医生联系,医生提供专业的解答,生活质量也得到明显的提高,这样就是好的。病人如果有好的效果,他要付费,他也愿意付费,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客观上说,病人每年就诊急诊次数大大减少,原来一年要跑五次急诊室,一年住五次医院,现在一两次就可以了,他个人包括国家对医药的支出大大减少。从这个角度来说,也符合我们国家健康事业的发展的方向。慢病病人的平均寿命延长,回归社会活动的人数明显增多,家属照顾他花费的成本减少,有利于大医院的床位分流。

大家都讲门诊病人很多,看病难,协和医院门口很多号贩子在倒号,病人却看不上病。其实我们建议大的医院门诊可以分成几类病人,把看门诊的病人统计一下,到底多少人复诊开药,到底多少人首次就诊,多少人是慢性疾病的病人重新来看的,掌握这个分布能帮助我们采取下一步措施。大家一直说分诊,分诊得有措施,硬性留这个病人在你这看病,不要到协和医院看病,中国病人不接受这个,如果万一是大病,被耽误了,你能负这个责任吗?基层医生负不了这个责任。留下该留的,放走该走的。

我们以前观察心脏科病房里面住的病人差不多1/3是因为心衰进来的,心功能四级,我们让他退回两级出院了,没两天又来了,就表明他在居家的环境里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本人和家属不知道怎么照顾他的疾病,生活习惯没有改变,该吃咸的照样吃咸的,所以反反复复,所以如果慢性疾病管理好的话,其实有利于缓解门诊和住院的压力。

七、医生在互联网医疗中的角色和诉求
我们认为医患关系中,医生始终占主导地位,这个优势一直存在,自古到今都是这样,关于互联网医疗对慢病病人管理的事业,医生的参与度决定这事的成败,医生不参与这事肯定没戏,那怎么让医生积极参与其中?

目前的驱动力,按照我们理解大概可以分成这样几类:首先是实现个人价值,比如昨天在深圳第一届可穿戴式医疗设备展览会,我和几位临床专家做了交流。我问他们,你们的病人有没有和你关系挺不错,你给他装上两到三个支架,或一个起搏器,他们你上班8小时以外的时间找你咨询?他说这种情况很多的,这种需求真实存在。我说你能不能把这样的朋友关系转成服务合约关系的?他说这不好意思,病人这么信任你,中国医生做不了这个事情,就是每年都来送土特产表示感谢。拿我问,从现在开始慢慢的让自己和病人都养成服务和付费的习惯可行吗?应该可以,慢慢的社会化服务可以替代人情关系。其实病人希望能有这样的服务,病人医生都省去了客套,病人也有支付能力和意愿,但是社会没有这样的服务供给。我说美国的医生早就不是这样了,病人真是他的衣食父母。作为一个执业医生,作为一个终将要成为自由执业人的医生,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思考,我的个人价值怎么得到实现?

另外一个是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很多医生认同这是一个大方向,以后可以帮我们很多忙,但是我们眼前不知道怎么下手,怎么和互联网医疗配合。

现在的阻碍就是时间和精力,这里面比较多指的是大的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医生非常忙,兼顾医疗、教育、科研,还有就是法律的纠纷、经济的赔偿,让他们也蛮担心的,如果病人告我的话,谁来保护我,这个都需要配套的法律和保险机制。

作为医生来说,医生喜欢什么样的病人?医生喜欢咨询的疾病是他擅长的。虽然我是心脏内科医生,但是你不要来问我“以前室间隔缺损,三年前做了一个修补手术,现在怀孕三个月,能不能继续妊娠”这类问题。内科医生很难回答这个问题,这是两个专业交叉的。医生喜欢最好是自己熟悉的、看过的病人,而且医患最好在同一个区域,也方便今后的复诊。

八、关于互联网医疗的颠覆论、融合论、无为论
我自己认为,颠覆论和无为论,就是两个极端的看法。颠覆论的人,就是讲IT无所不能,我用我的办法就可以把医生个体经验视如无物,把专家的共识全部放在电脑里,来的病人把相关指标输进去,最后给一个诊断一个处方,颠覆论多半来自移动或者IT背景的人,他们有强烈的信心,也可能有一天会实现,但是绝对不会最近,最近十几年、几十年都很难。我想举另外一个例子,当年西医传到中国来,按理说西医可以把中医彻底灭掉,但是中医也没被有灭掉。如果病人患肠道感染,西医可以在显微镜下看到这个细菌是什么细菌,按理说很科学,西药吃下病就好了。可是我们中医的话,对细菌性的肠炎,他用的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也好了,机理它说不清道不明,按道理一百多年前,应该把中医药彻底灭掉,可结果哪?西医颠覆不了中医,到现在为止也没有颠覆,这其实也可以间接做一个证明,颠覆论太极端。

无为论,持这个观点的多数是临床大专家,他们认为这些东西太危险了,隔老远地方,也没见过这个病人,问诊很粗糙,也没有和别人聊过家族史,怎么敢给他轻易做建议,不靠谱,只有你坐在我面前我给你量血压、心脏听诊才能确定。但是我觉得未免有一点保守,现在的IT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在两三秒内,做他一天做不完的事情。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要24小时心电记录,你没有计算机的帮助,你看十万次心跳,去哪找得出那么多的问题,你是很难做到的。所谓的融合论,大家开始融合了,移动技术和传统医疗融合,体制内、体制外融合,,线上线下的融合,硬件和服务的融合。我们自己持融合的理念。

九、互联网医疗与其他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差异
我们的看法是,在医患这对买卖关系里面,这是全天下最没道理可讲的一对,卖家完全支配买家。医生让患者吃这个药你就必须吃,医生对病人是占主导地位。换句话说,我今天住在这里我想换一个酒店很容易,在携程上,我根据预算和地理位置就可以选一个,但是你在网上可以选一个适合你疾病的医生就没那么容易。你知道哪个医生对你的病最合适?病人是不会看病的,头疼你怎么知道是选神经内科还是外科医生哪?所以这是互联网医疗和其他互联网业务的巨大差异。完全按互联网思维向用户端提供资讯也解决不了医疗专业性的问题。

刚才谈到了免费服务、海量用户,增值服务是主要盈利点。现在的问题是,现在在市场上互联网医疗到底有多少真实用户?那个用户量是不是足够吸引在座的制药企业、足够吸引保险公司为这个服务付钱?完全免费,我认为恐怕是难以为继,但是可以做一个梯度的设计,可以有免费的,是一个基本服务,当然可以有很好的收费标准和内容。

还有一点,医患互信是病人付费前提,其实病人不是不愿意付费,而是愿意为效果付费,如果我们能做到前面的效果,我想一部分的病人会付费。还有疾病诊疗过程中,需要很严肃、很科学的平台,所以我们会杜绝互联网娱乐化的倾向,我们不想在网上去评哪个医生是最受欢迎的医生,这个和我们没有关系。

做个小结。今天讲的内容关键词就是两个,“医疗”和“病人”,前面加个修饰就是“互联网医疗”和“慢病病人”,互联网医疗最适合对慢病进行长期管理,我们迈瑞想做这个。医生相对病人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权威作用,我们非常崇拜医生,尊重医生的权威性。互联网医疗相对传统医疗模式是一种渐进和进步,目前是融合不是颠覆。最后一句话,今天是我们对互联网医疗思考的所谓的“世界观”,今天没有讲“方法论”,方法我想在座的各位都是业内资深人士,听完以后大概知道我们想怎么做了。

非常感谢大家,请大家多指正!

十、提问与解答
提问:徐总您好,谢谢您精彩演讲,作为一个专业的医疗器械公司,您个人怎么看待进入家庭、专业的设备,您个人认为,从互联网医疗这种角度来看,哪几种设备,或者监测哪些指标的设备是最重要的、最值得开发的设备。另外您预计按照现有的研发速度,大概近一两年,两三年怎么持续地产出?

徐超: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生命指征,监测哪些指标。慢病有很多种,我们考虑设备的制造和指标的选取时是从疾病的角度考虑。迈瑞最擅长的是监护仪,血压、心电、体温、呼吸这些指标我们做得很专业,有自己的专利、自己的算法。我们刚起步的时候是倒过来,围绕我们擅长的指标找病人,两三个病找完以后,我们再拓展,我们从病反推穿戴设备,像陈教授和苹果合作的帕金森研究,我也听说国外一家公司做传感器步态分析,这都是从疾病来。我非常鼓励我的团队里面做穿戴设备的工程师和临床专家多交流、多听他们讲故事,他们现在碰到什么样的问题,你就帮他研发什么样的东西,去解决。如果你能做出这样的东西,是百分之百的发明,世界上从来没有人观察过这个指标,那是你的完全创新,所以第一步我们是被我们自己擅长的部分牵引,从参数找到疾病,第二步从疾病找到设备,我们以后做的设备可能是现在目前世界上不存在的,我们想去创新的。

提问:您预计大概针对什么样的疾病?

徐超:这都无法预计,太amazing。我昨天看了一个消息说,一个手环就能治疗肿瘤,这个不可预计。所以互联网医疗的魅力在于无限的可能性,完全的创新。

提问:谢谢徐总分享,刚才关于慢病管理,我也想听听您的想法,在慢病管理这一块如何实现盈利,因为通过移动终端来做这个事情,可能对患者、医生来说都是比较新的一个事物,如何来做,是通过平台数据来做,还是通过对医生或者是医院的收费,或者患者的收费,我想简单地请教您一下。

徐超:这是商业的最核心的部分,我可以谈,但是我们不确定,我们想怎么做我可以告诉你。做互联网医疗,我们是融合派,我们认为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是互联网医疗的一个最根本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必须要考虑到互联网的特征,我们需要有尽量多的用户。所以我们的用户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属于合约用户,是付钱的。还有一部分用户免费用你的服务或者是很低的一个服务付费的用户,我们希望他们之间有个转换。我们从一开始,就想朝这个方向走,我们不是很愿意说我们寄希望于五年以后大数据多么多么好,然后再去收费,这还是一个理念,如果你能给病人提供好的服务,一部分病人有支付能力了会去付费。

提问:徐总您好,我想请教一下,现在有一些传统的血糖仪厂商已经往互联网方向转了,您对他们转型的成功概率,能不能给我们一个您的的看法、判断?另外,专业的设备美国是需要FDA批准的,现在在国内的法规上面是什么环境,如果小型的监护或者是治疗的设备和小型的可穿戴设备进行申报,在国内申报上,未来传统的设备有什么样的难点?

徐超:从深圳的展会上大家可以看到,差不多五六十家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在生产穿戴式设备,我自己认为从生产设备的角度来说,他们每个人都会成功的,做这个设备不是很难,但设备背后的服务才是关键,才能发挥设备的价值,这是我个人看法。迈瑞的穿戴式设备不会单独拿到市场上卖,或者我们根本不卖,只能绑在我们的服务上,这是我们要坚持的事情。

关于穿戴设备生产制造法规方面,目前为止好像看管还是比较松的,但是我相信很快就来了,和现在的设备,CFDA审定流程是一样的,现在要做临床了,迈瑞在这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优势,我们有的团队的储备,人员还是很多的。

提问:徐总您好,首先很荣幸在这儿听到您刚才所讲的话题,我们是为心血管的医生来提供服务的,所以我问您的这个问题可能会比较直接一些,您刚才的讲题是叫做“移动互联如何更有效为患者提供服务”,如果在这上面加四个字“移动互联如何帮助医生更有效为患者提供服务”,您怎么看?

徐超:如果说把这个问题的定义是定在互联网医疗、医生和患者这三个关键词的话,我自己认为如果要帮助医生,让他们院外管理慢病病人,搭建平台的人应该给他们一个使用非常方便的界面,无论是病人端、医生端还是平台,使用起来应该是非常方便的。举个例子,你为心脏科医生服务,你应该知道他如果看一个24小时的病人,应该观察哪几个指标,要第一时间有一个很清楚的界面显示,平台搭建做APP的时候一定要符合临床医生对这类病人看管的习惯。第二,能够帮助他们,让他们找到自己愿意服务的人群。我们单讲医生对病人的服务是很崇尚的职业、职责,如果我们把它变成一个业务来谈的话,那我想说,也就是医生能够怎么方便的去找到比较适合他自己服务的病人,我们要有这样的一个方便性。我在想你肯定思考比我多,因为你专门做这个,怎么让医生方便找到他的病人,这个我们也有思考,我们可以交流。这两个方向我觉得都蛮重要的。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