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ebot手术机器人CEO刘达分享18年研发成果,希望进入更多医院

作者:刘宗宇 2016-10-22 0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2016年10月20日,由普华资本、普华医疗投资主办,浙江大学紫金众创小镇、京新药业及 CTIC Capital联合主办的“普华医疗Hi大会”在杭州举办。在此次大会上,国内的医疗手术机器人“Remebot”、Watson肿瘤医生“杭州认知”、DNA数据云储存平台“DNAnexus”、人工智能应用于新药研发“Numedii”等10支国内外高精尖的医疗创新项目团队参与路演,汇集了人工智能、医疗大数据、先进器械、精准医疗等新兴技术领域。


在国内手术机器人领域具有相当高知名度的Remebot手术机器人研发者也来到了路演现场,研发该机器人的北京柏惠维康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刘达在大会上进行了演讲,以下是动脉网(微信号:vcbeat)为大家整理的精彩内容。


Remebot历经18年的技术积累


柏惠维康成立于2010年,但是其研发的Remebot手术机器人其实已经有接近20年的历史。1997年5月5日,海军医院神经外科病房实施了我国第一台机器人手术,由海军总医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共同研制成功的第一台医用机器人,在两名医生和一名计算机专家的共同指令下首次完成立体定向颅咽管瘤内放射治疗术。2003年,国内第一个远程机器人手术,也是由海军医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起完成,实现北京到延安的神经外科远程手术。而这两次重要手术所使用的手术机器人,正是由当时正在攻读博士的刘达和他的导师王田苗教授研发的。


1998年,在北航已经完成了博士学位的刘达一直在跟进这个项目。从2000年开始,在国家的科研项目支持下进入临床实验,15年做了将近两万例的免费临床手术。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完成之后,刘达想让这个技术不仅仅是停留在科研层次上,而是为更多的人民群众服务,所以辞去了教职,创办柏惠维康公司,开始把手术机器人技术产业化。Remebot在这些年里,已经进行了六次技术的产品的迭代。

blob.png

虽然现在Remebot进行产品注册的是神经外科手术手术机器人,但是实际上可做的手术类型非常多。在神经外科领域可以完成包括活检、抽吸、打药、注射等不同的动作操作,完成的手术类型包括脑出血、脑囊肿等。这都是在神经外科领域比较简单的手术,但是每年的手术量非常大,可以达到百万级,机器人的应用前景非常广。当然Remebot还可以完成一些比较精准的功能性的手术,比如常见的老年性帕金森、癫痫手术都可以完成。目前Remebot在药监局进行产品注册的手术有12类,柏惠维康公司还在继续不断扩大它的手术范围。


Remebot的手术过程


新一代Remebot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由三个部分组成,计算机软件系统、实时摄像头和自动机械臂,也可分别比作脑、眼、手。术前,患者贴上专用标志物进行医学影像扫描,借助三维可视化和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医生可清晰、直观地观察到病灶,及其周边组织和血管分布,规划最佳穿刺路径。手术时,要先对患者和机械臂进行注册,其目的是将虚拟三维模型与现实场景建立一一映射关系。注册完成后,机械臂在摄像头的监控下准确运动到术前规划的位置。最后,由医生完成穿刺,并实施活检、抽吸、毁损、植入等操作。利用Remebot,医生30分钟内即可完成手术,定位误差小于1mm,患者则只留下2mm的小创口,术后观察2-3天即可出院。


Remebot的工作实际上是把一个比较复杂的神经外科手术过程进行标准化了,用机器人把这个手术分为三个标准的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医学专家参与,利用手术计算机系统做一个手术规划,制定手术方案。Remebot提供了一个三维软件,可以把CT、核磁共振等医学影像进行三维显示,医生利用这个软件进行手术方案的制定。在不开颅的情况,借助这些影像告诉医生从哪个方向进行手术、手术路径的设计,怎样避开重要的组织、血管、神经。这个手术规划的过程,是由医生专家在计算机上完成。


医生完成手术规划之后,就把手术方案上传给机器人,机器人可以百分之百的完成预设方案。手术的精度可以达到0.5毫米,而人手的分辨率只有3毫米,而且还不会产生疲劳、颤抖、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机器人完成精准定位之后,再后面的打药、穿刺这些操作由一般医生来完成。


这就是Remebot手术的三个步骤,先在计算机上完成手术规划,然后机器人进行精准的手术定位,最后由医生进行手术操作。


使用机器人手术的优势


机器人的参与和传统的手术相比有什么优势呢,首先就是能够减轻病人的痛苦。在脑外科主要有三类手术技术,一个是传统的开颅,医生所见即所得。打开颅之后,医生看到病灶然后手术切除。这种手术的创伤相当大,病人的住院时间需要15天,手术中感染率也是最高的。位于中间的一种方式叫框架定位,可以不开颅。但是定位需要在颅内打四个打洞,利用框架进行手术的引导与定位。而机器人手术只有一个不到2毫米的小洞,病人手术完成后马上可以下地,而且创口上只需要贴一个创可贴。一般的病人观察一天之后第二天可以出院,手术费用非常少,大概三万块钱左右。另外机器人手术的精度也是最高的,可以达到0.5毫米,综合临床的各种因素影响,最终的手术定位可以达到1毫米。


其次,是手术效率的提高。机器人手术的效益非常高,一般开颅手术需要三个小时,一个熟练的医生一天只能做一例开颅手术。框架手术由于要安装框架,完了还要消毒,所以一天一个医生可以做两台框架手术。但是使用机器人一天可以做8台手术,30分钟就可以完成一台。实际上Remebot完成最高的手术量是一天15台,效率比传统手术提高很多。对于医生和医院而言,使用机器人手术单个病人手术费用降低了,但是手术效率的提高能够带来更多的收益。


最后,利用机器人可以实现远程手术。利用两台联网的机器人,可以将专家最好的手术方案和当地机器人最精准的定位结合起来,提高诊疗效率。这种手术最关键是第一个部分,就是手术方案的制定。专家制定手术方案之后,把方案发到远程的机器人上,这个机器人肯定会按照这个方案完成,不会有任何的差错。此前,Remebot曾经实现北京-延安,北京-沈阳的远程手术,之后有望利用远程手术实现更多成功病例。


Remebot的专家团队和投资者


除了公司CEO刘达本身已经参与手术机器人十几年的研发之外,还有两位首席专家。一个是刘达的导师北航王田苗教授,目前国内首屈一指的机器人专家。临床方面的首席医学专家是原海军总医院田增民院长,中华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退休之后全职来到田增民公司任职首席医学专家。从1997年的第一次机器人手术开始,北航、海军总医院就保持了紧密的合作。


Remebot的第一个投资方是雅瑞资本,而后的A轮投资者中包括真格基金和明星胡海泉所建立的海泉基金。真格基金选择投资Remebot,主要是看中了这个产品在技术上重大突破。海泉基金希望通过自身优质资源和较高的曝光率让这类项目能够被更多病患所了解和认知。同时,海泉也联合Remebot成立医诺千金基金,找到合适的患者免费做公益手术,进而促进这项新技术在专业人群和大众人群的推广。而普华资本则在B轮投资了Remebot。


Remebot目前已通过创新医疗器械审批绿色通道,且与天坛、宣武等三甲医院开展了临床深度合作,这些医院在学术领域的带头作用将有助于对基层医院的推广。而且,Remebot还能在第一时间根据医生的临床需求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定制化,满足不同医生的个性化需求。据了解,今年Remebot将会与各省、地级市约30家医院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这些方方面面的资源,广大医生专家、投资人共同一起,Remebot希望能够推广到更多的医院,为患者服务。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