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影智能高管访谈录:做医疗AI的通用平台

作者:毕元锋 2018-08-06 10:15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2018 MICS会议期间,联影智能(上海联影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席CEO沈定刚教授、周翔博士以及COO詹翊强博士,与动脉网COO毕元锋共同交流了人工智能教育与联影智能新产品等话题。动脉网(公众号:vcbeat)对其进行了整理,在这里与各位分享。


微信图片_20180717142337.jpg

联影智能联席CEO沈定刚(中)、周翔(右)

联影智能COO詹翊强(左)接受动脉网采访

 

关于联影智能在产品方面的布局


动脉网:今年,联影发布了十三款AI产品,我们仔细对产品做了一下分析和比对,发现有些产品是指向单独的病种,如指向肺结节的智能筛查,指向乳腺癌的筛查;一些指向器官或部位,如骨伤关节;还有一些是医生场景的工具,比如说差分剪影,智能动态融合。那么联影智能是怎么规划自己的产品线的?


沈定刚:我们要做的是全栈的人工智能,即在影像、诊断、治疗、预后的每一可能环节运用人工智能。但不是从头到尾都用人工智能,而是用于特定的环节。这需要与医生进行长期的合作,才能知道他们的痛点。然后针对这些痛点,找出人工智能可以解决的方案。比如在图像方面,差分剪影可以让医生更清楚的了解病变的位置,这就是人工智能可以解决的,那么我们就去解决。



动脉网:联影智能在这一方面是否有分工?


詹翊强:联影智能内部是有分工的,我们有两个CMO根据需求导向来安排发展方向。经过他们的调研,若发现某一些东西特别有商机,会从需求角度来给予优先权。另外从技术角度来也有一个先后顺序。技术人员有时会有特别想做的一些难度比较高的项目,我们在实现过程中,如果发现其中的某些模块对其他项目也非常有效,那么我们也会鼓励技术人员去研究。比方说我从上海前往北京旅行会路过山东,如果我觉得青岛相比于济南可以带给我更多快乐,那么我就走青岛这一线路。在技术实现上同样也会有一些不同的节点,我们并不是要一心只解决最终的节点,完成沿途的节点也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经过这些节点的过程,实际上是把一些技术上很难的问题(“high-hanging fruit”)变成相对比较容易的问题(“low-hanging fruit”)的过程。


周翔:现在我们可能会问,这个产品什么时候能做好?但是在一年后,我们问的可能是这一月能出多少AI产品。我们考虑的问题将由是否能创新转变为创新速度有多快?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准备很多通用模块,并行运行。



动脉网:联影智能的杀手级应用最有可能出现在哪一领域?它可能是什么?


周翔:目前人工智能的杀手级应用最受关注的出现在C端,最大的自然是自动驾驶技术,这个体量巨大,因为每个成年人的每一天都可能使用到这个技术。而医疗领域不一样,肺结节自动检测是医疗影像人工智能领域比较受关注的一个项目,但是一般人不会去查肺结节,就是查也不会天天查,所以它的受众是相对有限的。总的来说,医疗领域分得很细,每个疾病都有自己的诊断方法,单个应用的体量是不可能达到自动驾驶那样的“杀手级”规模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做平台,要做全栈和全谱的AI产品。全栈是从整个医疗流程上应用人工智能;全谱是从多个病种上应用人工智能,肺结节、肠结节,大脑、心脏、肝脏、血管、气管等都要全面覆盖。我们要与医生一起做,与其他公司一起做,才能把这件事情做大,否则医疗AI很难达到规模效应并取得实质性的商业成功。

 


动脉网:是否可以将平台理解为Matlab这样的系统?


沈定刚:是的,我们做的事情就像把很多基础模块堆放在一起,将一些模块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应用。而这个应用需要打造一个平台来运行。

 


动脉网:那联影智能跟其他所有做应用的公司是合作关系吗?


沈定刚:我们不是在相互竞争,因为医疗这一领域太过复杂,我们不可能覆盖所有的病种,而合作公司可以对病种进行一个接一个的覆盖。我们希望无论是医生还是技术人员,都能轻松地利用我们的平台去做他想做的事。

 

关于联影智能医智合作培育研究中心


动脉网:2018年6月27日,联影智能医智合作培育研究中心启动仪式在上海科技大学举行,未来这个中心将会在哪些方面进行探索,有怎样的合作对象、合作方式、合作内容,三位有没有一些具体的分工?


沈定刚:国内的情况是这样的,医生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帮他们做很多事,科研人员也能为医生开发很多医疗方面的应用,但问题在于,医学的门槛相对于其他行业要高得多,那么两者在融合的过程中就会遭遇很多阻碍。所以我们邀请医院的专家到联影智能的研究基地共同讨论这个事。


我们不仅提供一个平台,还让医生与研究人员充分互动,共同提高双方的水平。比如,研究人员对脑疾病感兴趣,而这里有一个脑科医生有相关项目,我们会对双方进行配对。然后在联影智能科学家的指导下,双方一起研究这个领域人工智能与医学之间的融合方式。


我们预想的是以三个月的全职时间为最低限度。对于医生而言,医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效率,而技术人员能够深入临床流程,了解医生的真实需要,完善人工智能应用。


我们可以在医学影像+人工智能这一领域培养一大批人才,公司会受益,但更重要的是这些人才可以把他们学到的知识扩散出去,让更多的人受益,从而带动整个行业成长。

 


动脉网:这种全职的方式,我想理工科的学生们或者是年轻的学者们可能更容易接受,但医院的医生会不会对三个月的全职培训有所抵触?


周翔:这个中心不是让医院的科室主任这一级别的医生参与培训,而是让他们理解我们的理念,即“懂AI的放射科医生、病理医生会在未来引领自己的领域的进步”。那么我们会询问主任医师,你培养的下一代或下下一代主任是谁,谁会成为这个医疗AI领域的拓荒者。把这个人送过来,我们会进行培养。常规而言,这个人需要三年五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后才能做主任,三个月的全职培训是很小的一个投资,而这对他的成长乃至整个职业生涯都会是非常有益的一个部分。


当然,关键在于医院和医生怎么看待学习AI的重要程度,如果一个医生觉得当下的日常工作最重要,那么他自然是抵触培训的,但如果这个人在思考、在不断提升自己,把AI这件事当成职业生涯最重要的环节,就会发现三个月能够对自己有非常大的提升,尤其是对于年轻的医生。

 


动脉网:这三个月会设置怎样的课程?


沈定刚:医生需要带着问题过来,而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帮助他解决问题。打个比方,过去这个医生也收集了很多数据,但不能得出想要的结果,走了很多的弯路,也不能判断自己做的对不对。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根据具体数据来帮忙解决这一问题。这同样是一个协同成长的过程,医生知道了他的问题是可以用AI来解决的,那么以后再遇到这一类问题,就能节省很多时间;研究人员帮助医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知道了医生对这类问题的需求。

 


动脉网:联影智能在这方面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吗?比如要培养多少医生?


詹翊强:这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人做过这个事情。所以我们不能一开始铺得特别大,中间可能有很多东西需要随实际情况调整。我们想过怎么样把这个事情做大,但是我们的核心还是做产品,不能本末倒置。


周翔:我们的平台可以说是公益性的平台,但也不完全是。为什么?我们有了一系列模块化的算法,向各位开放出去,这是公益性的,就像阿波罗计划,而大家都使用我们的平台,这对我们也是有益的。最终,我们希望引领整个领域一起上升,如果说我们做的模块被大家广泛应用,那么模块的问题也会被迅速反映出来,我们就能及时进行更新,这样,成型的模块就能够更加精准的应对未来的问题。


成型的模块同时也能带来商业机会,比如对使用平台高级功能的商业性用户收取一定的租金,但是我们在这方面会很慎重,因为我们寻求的是共赢。所以我们对这个中心有一个理想,要把它做成一个中国最大的医疗影像AI平台。这个平台不仅仅包含算法模块,也包括各种网络关系,如在工科人员之间,研究者和医务人员之间,医生之间形成关系。知识交换的过程中常常会涌现出一些过去不存在的东西,我们要让这种交换自由生长,形成生态系统。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非常不易,我们还只是刚刚起步。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