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协立投资翟刚:生物医疗投资没有赢家通吃,要警惕“独角兽”泡沫

作者:周梦亚 2018-07-25 0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从安诺柏德(CAR-T)到奇天基因(RAA),从生生物流(医疗冷链)到泓迅生物(基因编辑),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协立投资已经陆续完成了生物医疗中几个细分领域领先企业的投资。至此,协立投资在生物医疗中的投资组合已达近20家。

 

“我们认为,在生物医疗投资领域没有‘赢家通吃’,需要警惕‘独角兽’泡沫。”采访中,协立投资创始人翟刚却给到动脉网这样的观点。


微信图片_20180719155105.jpg

协立投资创始人 翟刚


自2018年初开始,国内A股IPO可谓是冰火两重天,一方面普通排队企业的过会率大幅度降低,另一方面某些巨无霸企业,却创造了从申报到获批的惊人记录。

 

一时间,市场纷纷解读认为当前的政策导向,是趋向于吸引海外“独角兽”企业回归并扶持国内“独角兽”企业优先通过资本市场最大做强。似乎只要是“独角兽”企业,就掌握了IPO的绿色通道,就能让投资者迅速在资本市场分一杯羹。

 

因此,近几个月以来所谓“独角兽”项目如日中天,大量“独角兽”概念项目充斥市场,网上充斥着真真假假的各级所谓官方独角兽、准独角兽名单,有很多投资机构同行纷纷“按图索骥”。

 

在生物医疗投资领域,这样的现象同样存在。

 

“我们明显的感到资金正在大面积的集中在头部的“独角兽”企业身上。”他指出。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医疗投资领域目前正存在着“独角兽”泡沫的前兆。

 

“据我们分析,造成这种现象背后主要有两种底层力量。”他补充道。

 

第一是市场对后端退出存在“特殊待遇”的期望和需求,引导了资金涌向“独角兽”企业。

 

前面提到,大量政策解读者认为,包含生物医疗在内的各类“独角兽”企业,A股都会有“绿色通道”。

 

具体到生物医疗行业,除了部分可预期期间内财务数据能达到A股IPO标准的企业依然首选A股IPO以外,生物医疗投资领域最近还有“港股”IPO的特殊“风口”。

 

“短期内难以有较好收入、盈利的生物医疗企业,纷纷谋划在港股市场IPO。”他向动脉网透露。虽然港股新政对生物科技类企业IPO不要求有收入,但对预期市值、研发阶段有明确要求,一定程度上也催生了资本向几十亿估值级别的生物医药项目集中。因为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以最快速度在港股IPO,喝头啖汤、圈一波快钱。

 

“2018年以来VC/PE募资困难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继续说道。在募资难的大背景下,部分机构为了吸引LP选择了溢价投资独角兽企业,以便给自己的投资组合打上“明星企业+快速退出”的标签。

 

第二是过快涌入生物医疗投资领域的“热钱”,对该领域采用了错误的投资策略。

 

“近三年大量‘热钱’涌进生物医疗投资领域,使该领域的‘投机’气氛很重。”翟刚指出

 

根据清科的数据,2017年全年生物医疗领域创投金额已是三年之前2014年的接近四倍。大量没投过生物医疗的机构,开始在生物医疗领域试水。

 

目前生物医疗投资几乎成了国内大大小小创投机构的“标配”。而在2014、2015年前,生物医疗投资还只是少数机构愿意尝试的边缘领域。这是因为生物医疗投资是一个对专业性要求很深的领域,没有深入钻研和足够积累,很难把握其投资规律。

 

很有意思的是,近年来有相当一部分“热钱”在涌入生物医疗领域之后,在投资行为和逻辑上,却遵循着“互联网”投资的思路。即砸赛道的“头部”,相信最终胜者会“赢家通吃”。这导致出现——部分头部明星项目的估值中枢一抬再抬,而大量价格较低、早期优质潜力项目缺融资困难的怪现象。

 

这两种底层力量相互交织、互相推波助澜,正将一波生物医疗领域的“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的估值快速推高,巨额融资在2018年频频出现。

 

“有的单笔融资金额,甚至让很多上市公司都不得不惊叹。”他向动脉网透露,“然而,我们要向这波热潮泼一盆冷水。”

 

近几年来,上市退出政策调整频率很高,一味追逐退出政策导向做创业投资,不是一个好的策略。


“首先,难保当前市场对政策的解读没有问题。”他这样说道,他认为“独角兽”特殊政策很可能只是非常短期的临时性政策,且主要针对少数海外回归企业。退一步讲,即使解读准确,也不排除在当前对“独角兽”企业投资后,日后政策再有调整。

 

这一点,从过去几年一度炒的很热的“新三板”主题投资,以及2017年再度火起来的Pre-IPO投资中就能看出来。“一味的追逐背后,很可能最后是‘一地鸡毛’。”他强调。

 

另外,他认为,针对生物医疗“热钱”投资的“互联网”打法,从多年的观察和实践来看,是和生物医疗行业的客观规律相冲突的。

 

“类似于互联网行业中的一个赛道,最终往往只有一家企业胜出的‘赢家通吃’现象,我们认为在国内的生物医疗领域并不存在。”翟刚表示。在中国收入快速提升、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生物医疗领域的主要矛盾依然是缺少良医、良药式的有效供给不足。

 

病人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分层化,少数1家、2家企业很难充分满足市场需要。这就导致在生物医疗领域,只要企业能有特色和差异化,同一个赛道内往往能够同时容纳4、5家甚至更多的企业发展。


在当前大量生物医疗赛道还是“蓝海”的状况下,大量的砸所谓头部项目并认可头部项目的超高估值,很可能未来会在二级市场上,出现一二级价格倒挂,导致投资出现损失。

 

“因此,我们认为对生物医疗的创业投资还是要回归价值投资的本质,避免投机心态。”他认为。自2012年起,协立投资始终在避免追逐Pre-IPO和“独角兽”企业,他们围绕优质早期、成长期的生物医疗企业进行布局,目前在生物制药、微创诊疗、专科医院等领域布局了近20家公司,主要投资阶段在A轮前后。

 

“这些项目整体估值控制在优良水平,重视项目投资的性价比。”翟刚表示,“从中长期角度来看,用价值投资心态做好早中期生物医疗投资,自然会有好的回报。”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