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神经外科机器人remebot打磨了18年,终于要产业化了!

作者:卜艳 2016-05-28 0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手术机器人的世界里,当下最著名的当属“达芬奇”机器人。“达芬奇”机器人诞生于1999年1月9日,由美国Intuitive Surgical公司开发,2000年其被美国FDA正式批准投入使用认证,成为全球首套可以在腹腔手术中使用的机器人手术系统。

 

在“达芬奇”机器人面世的同时,国内首次成功将“无框架神经外科机器人”应用于临床手术。这个“无框架神经外科机器人”就是Remebot的前身。


医疗机器人  remebot.png

 

近日,动脉网受邀参加了由Remebot的开发者北京柏惠维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柏惠维康”)举办的一次多方交流会议。Remebot CEO刘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田苗教授、Remebot投资方雅瑞资本张瑞君、羽泉组合、海泉基金高级顾问汪文忠、合伙人王昱、真格基金合伙人兼 CIO 李剑威参与了此次会议,与会嘉宾探讨了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市场和前景,Remebot的优势和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

 

Remebot历经18年的技术积累

 

据动脉网了解,Remebot经过18 年的技术积累,15 年的临床探索,2 万多例临床手术和 6 次产品迭代,于 2015 年正式面世。

 

新一代 Remebot 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由三个部分组成,计算机软件系统、实时摄像头和自动机械臂,也可分别比作脑、眼、手。术前,患者贴上专用标志物进行医学影像扫描,借助三维可视化和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医生可清晰、直观地观察到病灶,及其周边组织和血管分布,规划最佳穿刺路径。手术时,要先对患者和机械臂进行注册,其目的是将虚拟三维模型与现实场景建立一一映射关系。注册完成后,机械臂在摄像头的监控下准确运动到术前规划的位置。最后,由医生完成穿刺,并实施活检、抽吸、毁损、植入等操作。利用Remebot,医生30分钟内即可完成手术,定位误差小于1mm,患者则只留下2mm的小创口,术后观察2-3天即可出院。

 

借助机械臂末端的操作平台,医生可以实施活检、抽吸、毁损、植入、放疗等12类术式,用于脑出血、脑囊肿、帕金森、癫痫等近百种疾病的手术治疗。

 

在没有机器人之前,立体定向框架手术是神经外科比较普遍的术式。传统的立体定向 Leksell 框架需要4个孔洞来固定,患者需佩戴框架扫医学影像;而机器人辅助的手术中,患者只需头部粘贴四个标志物,不会造成除手术创口之外的额外创伤。

 

据王田苗介绍,手术机器人主要有几点优势。第一,解放医生生产力。手术计划等关键环节由医生把控,Remebot可以辅助医生精准定位,减轻医生的体力负担。第二,机器人可以实现远程手术。利用两台联网的机器人,可以将专家最好的手术方案和当地机器人最精准的定位结合起来,提高诊疗效率。此前,Remebot 曾经实现北京-延安,北京-沈阳的远程手术,之后有望利用远程手术实现更多成功病例。

 

不过,在临床手术中,机器人产品只是辅助医生定位,制定手术计划等关键环节仍依赖专家经验。

 

目前,机器人手术的价位相较传统的立体定向框架手术有一定优势,脑出血、活检:2~3万;帕金森、癫痫毁损:5万以内;但目前也存在一定劣势,机器人定位、专业耗材暂时未进入医保报销范围。

 

Remebot的产业化路径和规划

 

根据CEO 刘达介绍,Remebot目前已通过创新医疗器械审批绿色通道,且与天坛、宣武等三甲医院开展了临床深度合作,这些医院在学术领域的带头作用将有助于对基层医院的推广。而且,Remebot还能在第一时间根据医生的临床需求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定制化,满足不同医生的个性化需求。据了解,今年Remebot将会与各省、地级市约30家医院建立合作关系。

 

柏惠维康将在每个省建立互联网+医疗机器人模式,中心医院的医生专家支持下面多个医院开展手术,实现将专家的优质资源发挥到极致。利用Remebot机器人,专家只用做最核心的手术规划部分,剩余部分交由机器人和普通医生完成即可,专家仅用时3~5分钟即可完成手术规划部分。通过远程医疗,一个专家可以管理支持多个医院,每天在线完成数倍于以前的手术规划,远端由普通医生在机器人的辅助下实施手术。

 

按照计划,Remebot计划在今年下半年拿到CFDA的审批证书后,就可以正式面向市场销售。柏惠维康期望明年能销售大约100台Remebot。刘达告诉动脉网,柏惠维康目前已经在亦庄建立了一个生产基地,提前为Remebot量产做好了准备。

 

此外,Remebot已经在做国际化市场的布局。

 

在国际市场上,Remebot的竞争对手为初创企业的法国ROSA,但该产品普及率也不高。Remebot的CE认证已经启动,认证通过后即具有进入欧洲市场的条件。尤其远程医疗打通之后,产品全球化也会加速。

 

柏惠维康的另一项计划就是在北京、上海、杭州各建立一个活检中心。

 

“肿瘤的确诊仅靠影像无法做出准确判断,活检则是更安全可靠的一种确认方式。”刘达告诉动脉网,脑组织活检手术每年可达百万量级, Remebot用于活检手术创伤小、效率高。柏惠维康与各地的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合作建立脑组织活检中心,每台手术费2万,年活检手术量千台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Remebot 核心技术——多影像三维融合系统和机器人定位系统不仅可用于神经外科,也是其它很多科室微创手术中杀手级的需求,柏惠维康未来将在这方面进一步规划布局,与其它科室医生合作研究新的产品。

 

Remebot与杏树林、名医主刀达成合作

 

目前,Remebot已经与杏树林、名医主刀和Remebot 目前已达成战略合作,从医生教育,患者教育两方面与医疗机器人协同,进而促进这项新技术在专业人群和大众人群的推广。


促成三方合作与Remebot的投资方之一真格基金有一定关联。


真格基金投资了多个医疗健康类项目,其中包括医生学习、社交平台“杏树林”、移动医疗手术平台“名医主刀”。“杏树林的主要用户是医生,名医主刀则面向患者,结合Remebot的技术,三者有很好的资源协同效应。”李剑威告诉动脉网。


李剑威表示,真格基金选择投资Remebot,主要是看中了这个产品在技术上重大突破。“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相对其他机器人难度更高,而且这个机器人对医生和医院有很大好处,对医生来说相当于增强版的医生。”


Remebot的另一个投资方海泉基金自带明星光环。在公众面前具有较高的认知度。因此,对于大健康类项目海泉基金希望通过自身优质资源和较高的曝光率让这类项目能够被更多病患所了解和认知。海泉基金联合创始人王昱透露,海泉基金更关注医疗检测设备项目,看好新技术创新类公司。


据动脉网了解,海泉基金成立不到3年,目前基金管理规模达30亿元,投资项目近30个。其中已成功投资多起国内领先的医疗器械项目,其中包括2015年10月份投资国内首创青光眼检查设备公司美科沃华医疗;投资的美时医疗拥有全球首创的乳腺核磁共振系统、婴幼儿核磁共振系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此次对于Remebot的投资已是海泉基金的第三个医疗检测设备项目。看中其协助医生精准定位,提高手术效率以及最小化创伤面积等优势在项目初现市场时便锁定了此次投资。


(PS:柏惠维康正在寻找各种技术(软件工程师、电子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系统软件工程师),人力资源专员,运营人才~勾搭可发送简历至 meng.wang@remebot.com.cn)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