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医药陈启宇:医药创新是必然,精准医疗和人工智能是医疗行业未来方向

作者:刘东 2016-11-02 0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429705306098434938.jpg

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


10月28日,华兴举办的医疗与生命科技领袖峰会在上海落幕。近400位中美医疗与生命科技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企业 CEO 和投资人参加了峰会。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在峰会上进行了主题演讲,主要谈到医疗产业面临的商业模式的挑战、新药研发的全球化,以及企业未来创新的两大方向。以下是动脉网(微信号:vcbeat)梳理的精彩内容。


以仿制药为主的商业模式将面临挑战

 

过去十年,尤其是2007年以后,中国医疗产业进入了高增长时期,其中制药行业以每年20%的增长速度一直持续到2013年,在整个医疗板块中迅速崛起。


目前,虽然中国医疗产业在各项规模指标上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但并没有诞生与市场规模和地位相匹配的企业。在全球大型企业中,类似强生拥有近3000亿美元的市值,而中国的医疗企业,具有100亿-200亿美元的市值就已算是大型企业。


换而言之,我们拥有全球地位的领先市场,却没有全球地位的顶尖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中国医疗企业如何能够参与到目前由美国、日本和印度公司主导的市场竞争中去。


可以看到,中国市场既面临发展的机遇,也遭遇了发展瓶颈。随着政策的变化,例如目前国家要求制药企业进行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要求招标竞争,那么过去以仿制药为主的商业模式将面临较大的挑战,包括来自成本和价格方面的竞争。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医疗企业的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上升非常显著。市场端需要仿制药把价格降下来,而药企的成本却在持续增加,导致空间较小。另一方面,从全球的药品市场来看,人均用药水平是150美元,目前中国几乎已经达到人均120美元。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药企纷纷走向了创新的道路。


新药研发的全球化探索


通过交流发现,创新几乎是优秀药企共同探索的方向。中国市场再往前走,缺什么类型的药,大家都很清楚。市场不缺仿制而成的药物,而是缺乏高价值的肿瘤治疗药物和那些真正解决重大疾病的药物。


目前,药物研发和创新的热点地区在美国,包括复星医药在内的很多药企都把创新研发机构设到美国,使得我们创新的触角、资源获得能力都能够向全球创新中心靠拢、吸收。


复星医药在美国加州旧金山有两家医药创新研发公司。此外,复星医药于2015年与包括厚朴投资、光大控股及药明康德在内的几家中国企业共同收购了一家美国创新生物公司Ambrx,主要面向单克隆抗体发展,针对肿瘤靶向治疗领域。通过一系列的投资,既连通和对接了前沿创新资源,也提高了获取人才的能力。


复星医药的创新探索从2007年持续至今,经历了坎坷,也积累了经验和进展。在国内制造生物仿制药,复星医药属于第一梯队,已有六个产品、十项适应症已批准在中国临床实验;在单克隆抗体方面,今年已经有第一个单抗获准在台湾进行临床实验。


精准医疗与人工智能是未来创新方向


基于复星医药过往经验,我们一直在思考,怎么走一条中美结合的道路,一条以中国为目标市场,嫁接全球资源特别是美国资源的创新道路。面向未来,我们在创新上面的探索,要围绕精准医疗和推进人工智能的背景进行,结合美国的技术和中国的市场,聚焦包括肿瘤药物、肿瘤诊断与治疗等治疗领域。


IBM于2015年成立沃森健康部门,沃森计算机系统已进入美国的很多治疗中心,并通过合作伙伴开始在中国落地。相信未来医疗行业的深度学习机器人肯定不只沃森。目前医疗行业除了创新的药物之外,非常紧俏短缺的资源还有优质医生,未来的医疗模式可能是一名医生与一个医疗机器人的协同工作,相信这样能够极大缓解当前优质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


未来在人类基因组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医疗产业会发生巨大变化,而创新将可能给中国的医疗产业带来在未来五年至十年,跳板式的发展机会。如果今天能够继续抓住中国的市场,并且积极参与投身到全球最前沿的医疗技术创新上,积累竞争力,相信当变化来临的时候,中国的医疗企业能够更加从容。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