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O2O很美,但是否只是故事?

作者:张楠 2015-09-13 0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眼下,在异军突起的互联网医疗领域,各路创业者扮演的角色已逐渐清晰。但拿什么来支撑未来,是众多初具规模的创业公司须冷静思考的问题。有成功先例的O2O行业能否在医疗领域也大放光彩?医药O2O将何去何从?烧钱游戏到底能玩多久?诸多矛盾都是整个行业亟需解决的普遍难题。


School desks in a Classroom

9月11日,由动脉网支持、亿欧网主办的互联网医疗与O2O线下主题沙龙,就针对几大直戳创业者痛点的敏锐话题再次发起讨论,邀请了知名的行业大咖,与创业新人、投资机构一起共同探讨话题。在蜚声业内的几位互联网医疗代表眼中,医疗O2O是这样的——

药给力 创始人 任斌

首先从药品行业来看,每年中国医院出药金额一万亿,以零售药店为主的非医院占比三千亿;而美国非医院销售量占80%,院内只占20%。中国医院何时解政放权,让药品销售回归市场,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而医院为药品松绑,似乎是一个趋势。今年5月份,国家出了相关政策,在31个省,100个城市内先行医药分家的试点工作。北京大医院的动作稍慢,但地方医院已经较快响应上级号召了。任斌认为,未来中国零售药店取代医院的销售格局是不可逆的大势所趋。他表示,药给力的北京用户已达50万,是第一次大规模实现医药O2O。

对比其他产品的互联网销售情况,线上下单买药的比例仅为1.5%,这种较低的互联网渗透率就和产品价格、送达及时性的双重因素有关。凡是仅靠价格取胜的产品,互联网渠道都表现不俗,如京东、淘宝。和价格、及时性都密切相关的产品,就视情况而定了,餐饮外卖比较火热,水果销售仍显冷清。

而药品,作为对及时性要求很高的特殊产品,医药O2O能否颠覆传统,满足及时性的刚需?药给力的做法是,和北京几千家药店合作,将京城地盘划分为若干小区域,下单后,为用户就近分配药店送药,发现这样做的用户留存率是42%,基本上一半的人是回头客。药给力现在服务的城市有两家:北京和广州。

由于电商免去了租实体店铺的成本,所以能大幅降低商品价格。药给力也规划将实体药店缩减为十分之一,从而降低消费成本。此外,药给力和美国CVS Health类似,还推出一分钟诊所业务,针对50种轻病、常见病,让专业医师在线解答用户疑问,之后再下单买药。50种病以外的疾病,还须去医院就诊。因为买什么药,医生最有话语权,药店店员可能因为销售业绩,会忽悠用户购买昂贵或不适合的药,但用户无从判断,所以一分钟诊所就能部分解决这个问题。

从药给力看医疗O2O陷阱,首先,互联网和医疗是两个本质上差异很大的行业,要想水乳交融协调发展,相互理解和尊重非常重要。另外,任斌认为检验产品是否刚需的方法,就是停止烧钱,去掉补贴后看用户留存率,无论业务增长是缓慢、平稳或下降的,都表明产品服务还是有用户市场的,但如果用户量啪地就掉下来了,就可能说明产品并不非那么刚需。

糖护士 联合创始人 CTO 郑志华

移动医疗O2O分为三个阶段,1.0时代,是最早的连接患者和医院的服务;2.0时代,连接患者和医生;3.0时代,通过数据全面管理患者健康,同时连接和患者相关的所有医疗资源。

参与互联网医疗的企业,大致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做大而全的平台,针对所有病种进行全科服务,主要以咨询和问诊为主;如春雨,好大夫,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等。第二类是重度垂直的细分领域平台,需要上下游企业多方参与,力量聚合地共同打造,比如糖护士,就针对糖尿病这一单一病种,还有康康血压,乐普心电等。

但总览整个移动医疗现状,仍处于早期初级阶段,用户习惯还远未养成,极少人会用APP管理身体健康;生病了第一念头是上医院,而不是先线上咨询;另外从实际数据来看,行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去年全国医院的就诊人数超过70亿人次,但移动医疗用户只有九千万,所以整个行业还远远没有饱和,当然这也是大家的机会。

郑志华认为移动医疗领域需要警惕的几大深坑:第一,商业模式不清晰,不知道谁来买单。在普天下都烧钱玩互联网的时候,如果特立独行地向用户收费,用户还能否接受,而甘愿掏腰包呢;医疗保险或政府买单,也是问题,因为国情是医保的财政支出已经是政府的负担了,且医保还没有和移动医疗平台打通,让政府付费,眼下是走不通的;而商业保险目前的普及率很低,但可喜的是,已经有商保介入糖尿病管控领域,和糖护士达成合作了;向药企收费,似乎是可行的。

第二,移动医疗行业割裂问题,如果用户需要到不同平台上进行查询、买药、咨询、诊断、长期管理等各项服务,那体验一定是不好的,就背离了轻松便捷的互联网服务的初衷。所以,糖护士就在做这样的事,将不同环节桥接起来,形成连贯流畅的用户体验。

第三,医生的优质资源很难获取,如果不能及时响应用户的线上发问,很可能用户最终失去耐心,卸载APP,没有下次了。所以以医生为中心的移动医疗模式,往后会非常难走。

第四,慢病管理的用户依从性差。这也是世界性难题,但国外有利用移动医疗的手段提高依从性的成功案例。

寻医问药网 战略发展事业部 总经理 姜天娇

医疗进入O2O时代,坚持纯线上服务的玩家已经越来越少了,比如春雨医生就在开线下诊所,表明O2O是未来的趋势,而寻医问药网实际上也已经步入O2O发展模式。

为什么纯线上服务是悖论?有三方面考虑,一是服务,最早期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已将线上服务摸了遍底,纯线上到底能提供什么服务是有待思考的。二是营利,单纯线上医疗,迄今国内还没有成功案例,但国外纯线上的远程心理治疗已被证明有效的。三是数据采集,怎样保证数据来源的真实可靠性?比如,时下流行的计步器手环等,如何证明手环是人佩戴的,而不是宠物狗佩戴来计数的?

寻医问药网在几年发展中,总结了一些教训,可以分享给各位。多家咨询公司的报告里有强调,国内药品的网上卖药渗透率很低。那么药品O2O的局限性在哪里?药品不像其他生活用品,很难激发交叉购买行为,用户只会买需要的药品,和自身不相干的药,即使再打折甩卖,也难以动心。那如何让用户产生购买欲望,能否消费如保健品等额外产品或服务,是创业者需要思考的。

第二坑就是慢病管理的依从性差,用户粘性不够。如看上去很美的糖尿病管理。而且目前竞争激烈,都在打拼价格和服务,处于拼命拉拢用户的阶段,所以也难产生直接盈利。

第三个坑即线上服务,虽然医疗是市场行为,看病花钱天经地义,但事实是,用户没有把在线问诊当做医疗服务。这是核心关键点。线上问诊和线下面对面求医,如果让两种体验度完全一样,用户自然就会接受线上模式。寻医问药为此就打造了一款极为小众的APP,“省心医疗”,目的就是真正能够让用户感受到,在线接受的服务是一个医疗服务,而不是其他的服务,由此可以顺理成章的探索到线上服务的直接收费模式。

另外,医疗的低频需求,按一个月发病一次来算,一个人很少能一年生12种不同的疾病,所以一个用户每年打开APP的次数基本连12次都不到,如此低频消费,很难产生巨额利润。

如何应对残酷现状?可能的途径是,先承认医疗行为是低频的,这样有望和保险合作,因为保险也有类型的期望;或者将治疗的低频行为转化为长期健康管理的高频行为,让医生主动鞭策患者,催生需求,但这样做,用户的教育成本会很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创业者要考虑,如何让一个APP来承载低频需求?

再来看O2O的陷阱,O2O想起来会觉得比较容易,从线上交流导入线下服务,可以和医疗机构、诊所合作,完成诊断,产生收益。但实际操作层面,如果把线下的医疗服务从疾病病种以及地理位置两个维度进行切分,会发现最后的潜在用户所剩无几。

因为线下医药服务,讲求及时性,需要就近服务用户,这就限制了区域范围,再考虑具体某种疾病,比如前十的主流疾病的发病概率、疾病人数有多少,两者一相交,特定领域的特定疾病人群,数量就很少了,再加之转化率有限,到头来还是低频次需求。

还有烧钱问题,给谁烧钱,给用户烧,但是低频次行为不可能最终赚回成本;给医生烧钱,但行业竞争激烈,都在抢占医生端,医院也是重复建设,和多家移动医疗厂商相替对接,很难绑定一家服务。

正因为医生端稀缺,创业者就想到护士资源还有护工。比如护士线下陪诊服务,但护士每月本身7、8千的收入,不算低薪,再加上时间也少,如果补贴不够,可能也很难圈住;另外还有上门护工、健康保健和中医养生等O2O服务,这些都有待市场进一步考量,目前难下定论。

说到可穿戴设备的坑,就是一定要有配套后续服务及指导,对用户来说才有意义。而医疗服务指导,必须是专业的医疗人士才有话语权,因此还要和医生建立关联。

如今的股票行情,对创业者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当二级市场股价下跌,创业板一片萧条的时候,拿什么来让投资人重拾对你的自信?以前投资人相信创业者的故事,但现在信念可能在动摇。所以各位创业同仁,没拿到融资的,尽快在2015年争取融到资金。

寻医问药的商业模式,就是想打造平台,对接各种合作方。有靠谱的医生,医生端推出的APP, 叫医脉。把更多玩家拉进来,医疗企业,工业流通企业,商业保险公司,甚至健康地产等,邀请生态圈里各种角色,大家一起盈利。我们还布局母婴和女性健康、慢病管理等很多内容,项目有自建、内部孵化、投资、合作等多种形态。

健盟 创始人 沈奕青

健盟建立有自己的创业公司孵化和加速平台。在互联网医疗的创业者主要有哪些?我们做了统计,分别是互联网背景,医生背景,营销背景,IT和医药企业背景。互联网背景有来自百度的马海平创办的一呼医生;春雨、好大夫、药给力、哮喘管家等;

第二个医生背景,杏仁医生,紫色医疗,风信子,丁香园,卓健,还有珍立拍,颈医卫等,颈医卫的创始人是一位医生,也是博士后,中华医学会的主任委员。从颈椎健康这个角度接入,解决了关于中医的O2O问题。还有口腔领域的32贝等。

IT技术出身的,挂号网,掌上药店等等。营销媒体出身非常多,如医,青苹果等。健盟平台举几个例子,如贝联还有e陪诊,e陪诊即撬动非稀缺资源的护士这一块。

点点医生,非常接地气的医生集团项目,创始人是出身于媒介的总监,创业之前在365心血管网就职,点点医生切入点是四个科室,已完成了医生的签约和线下的医院签约。

药企出身的移动医疗创业者也不少,包括叮当快药、小苹果儿科医生等,后者O2O模式是对接了大概三百名儿科医生组成的儿科集团,为宝宝做了从问诊到诊疗的全过程服务。

中国移动医疗投融资现状,我们做了数据的统计,可以看到,从2015年上半年开始,天使轮,A、B、C轮,相关的移动医疗融资数量确实在下降,和2014年,在数量上有一定差别。

和以上四位观点不同的一呼医生创始人马海平,就互联网医疗诸多坑点,以及投资寒冬有自己的认识。马海平认为资本寒冬论说法不成立,资本市场从来没有变过,泡沫或寒冬都是正常市场波动。

有人举过很恰当的比喻,资本市场像一个人在遛一只狗,过一会跑很远,过一会回来围着你转一圈,过一会又跑了,但是他会跟着主人的节奏。不要太关注于资本市场的泡沫和寒冬,其实有时候寒冬论是有阴谋论的成分的,为了打击创业者信心,好降低价格。

第二点,投资人的钱要投出去才能赚到钱的,所以严格意义上的寒冬本身就不存在,但在一片喊杀当中,整个市场会受影响,早期投资人会更慎重一些,去年早期投资者闭着眼睛投,天使轮很容易拿,真的是万众创业。但是万众创业是不对的,创业不可能是所有人都会做的事。融资到A轮B轮才是真正现实力的时候。

马海平还强调刚才几位的所谓的坑实际都不存在,困难都是臆想出来的。互联网医疗行业刚刚开始,根本没有遇到多少真正的坑。从这个立场讲,现在创业也为时不晚,但是反过来讲,确又晚了,因为融资没有那么容易了。

现在今天如果有人还想从事移动医疗这个领域,我建议还是要慎重一些,因为天使轮的钱也并不好拿了,A轮融钱更难。越往后,死亡率会成倍增加。

马海平还认为移动医疗的本质是服务。通过互联网技术做远程问诊和大数据分析,目前看来为时尚早,除了用户习惯、行业政策有问题,技术本身就是不可靠的,设想整合了医生的教科书和数据库,弄一个算法,像算命软件一样,给出结果,能真实可信吗?

医学没有那么简单,医学主要的是多年累积的经验,离不开人的判断。千万不要以为计算机可以主导一切,等有一天,机器人有自主意识的时候,或许可行。要遵循基本规律,互联网就是解决效率提升的问题,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基于这个原则,烧钱无用,因为医疗是低频事件,只能白白砸钱。除了服务,就是以患者为中心,其实互联网医疗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因为医疗就是市场化行为,只有市场指导才能回到消费者是上帝的本质。患者满意了,医疗才有价值,否则光发表学术20篇论文有什么用,那是基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自娱自乐的评价体系,不是市场化机制评价体系。所以把服务做好,让用户满意才是王道。

还有不论是做垂直还是做平台,做综合还是专业等,统统都是伪命题,看最终产品效果。能不解决实际问题,能,就有存在的价值,否则没有价值。大家先忘掉平台的概念,真正踏踏实实为某一类患者解决医疗过程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才是正道。所以说善莫大焉。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