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听力市场5年,下半年将共建100家诊所,爱耳时代打造国际化听力健康平台【2018基层医疗实践峰会】

作者:高道龙 2018-06-23 0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微信图片_20180622095344_meitu_1.jpg

爱耳时代CEO梁琦分享《未来的听力诊所》内容


听力产业在中国是一个处于初期阶段的行业,成立5年的爱耳时代,却已经在听力教育、听力诊所、手术中心、听力产品、学术科研五大领域持续发力,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听力医疗健康平台。


6月9-10日,由互联网医疗系统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联盟、动脉网联合主办的“新构造——2018基层医疗创新实践峰会”在杭州市盛大召开,爱耳时代CEO梁琦做了《未来的听力诊所》的演讲,详细解读了听力诊所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动脉网(微信号:vcbeat)记者随后的采访中,她也透漏了过去1年爱耳时代在国际化上的布局、老人听力市场覆盖,以及诊所扩建的模式,未来爱耳时代计划开100家连锁听力诊所。


打造国际化听力健康平台


听力师背景,梁琦曾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工作8年,后来又在人工耳蜗的最大生产厂商澳大利亚Cochlear工作8年。5年前,创办了爱耳时代,在听力这个较为冷门的行业,开拓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如果没有创业,梁琦设想的生活可能是“在美国开一家听力诊所,帮患者做听力的检查、诊断,提供干预的方法以及康复的帮扶,让他们回归到有声的主流世界,这就是我的价值,其实也是我后来创办爱耳时代的初衷。”


针对中国听障家庭,通过专业的听力服务和创新的运营模式,给他们提供一系列全方位的优质听力解决方案。目前,爱耳时代已经在听力教育、听力诊所、手术中心、听力产品、学术科研五大领域持续发力,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听力医疗健康平台。


至于过去一年发展的关键节点,梁琦表示之前主要是深耕国内市场,跟大三甲医院合作,未来将在全球市场上寻找战略合作伙伴,把国外更好的资源和技术引到国内市场,以及开设连锁诊所。目前,取得成就主要有:


1、在北京建立了手术中心。与北京熙仁医院、颐美佳医院等联手,按照发达国家标准,共建听觉植入手术中心;


2、引进听力检测设备。与意大利著名听力科技公司Otohub合作,成立Otohub 中国成都合资公司,研发新的听力产品;


3、搭建智能服务标准。与澳洲最大的听力服务机构Attune合作,成立Attune中国公司,为中国听障家庭提供更加智能化、高标准化的听力服务。


“从去年开始,我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全球化合作,凭借国外先进的一些技术、设备以及服务标准,以及积累的体检机构、药店和社区门诊等资源,接下来,我们的重心将是在北京和成都地区开设更多诊所,初步计划是到12月份达到100家。”


共建100家连锁听力诊所


建立一家听力诊所的时候,需要考虑哪些问题?梁琦认为包含位置、成本和患者三大要素,服务覆盖的人群为儿童和老人。


第一是位置。“对听力诊所来讲,我们前期的经验来看,位置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听力人群是非常特殊的社群,更多是线上的导流、社群的维护及复购,因此选址在办公楼里区别也不大,距离不是问题,有些家长甚至都愿意把孩子送到国外治疗。但是针对老人,可能会考虑在基层的社区。”


第二是成本。“总体来说听力诊所的成本不高,除非要购置一些听力诊断的设备。我们在开发新的听力产品,可以让诊所的成本变得非常低,这是我们为什么能够建更多听力诊所的原因。”


第三是患者。“现在主要的患者是两类,一大一小,儿童和老人。”


在听力诊所具体的日常经营中,需要考虑内部和外部两大因素,其中内部要素包含连锁诊所标准化、盈利以及医生资源,外部包含医保和风险。


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办法,梁琦向记者透露:“连锁的标准,我们采用的是美国的标准,是国外成熟的儿童和老人听力诊断指南。这一块,我们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记者了解到,美国常规的听力诊所,如果4-5个人的话,一年营收可以达到三百万美元左右,“大部分的成本是在人力上,就是付给听力师的工资。现在中国单体诊所运营好的状况下,3-6个月可以完成盈利。”


至于医生资源,梁琦认为这是连锁扩张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怎么解决医生和听力师来源的资源,“现在一般通过培训教育,我们做过很多的尝试,包括培养技师,今年尝试的方法是培养儿科医生。她们本身已经具备儿科的知识和患者沟通的技巧,就需要训练在听力学方面的知识就好。”


另外,在解决人力问题上,爱耳时代已经跟Otohub合作,引进的新智能设备,可以让患者先做听力筛查,“这样就把人力解放出来,可以直接放到药店、体检中心或者社区诊所,一台机器每天可以筛查50-100人。”


由于爱耳时代提供的项目大部分不是在医保报销范畴,“所以医保,没有特别作为建诊所的时候要考虑的问题。风险方面,听力是医疗健康领域非常低风险的领域,不像眼鼻喉那些医患矛盾较为集中的专科。”


未来的听力诊所跟传统的诊所,已经有很大区别。“传统的听力诊所做检查,一个儿童一般要配备两名听力师,一位听力师陪小孩玩耍,一位听力师进行测试,时间的成本非常大,需要大量的设备和仪器,这些仪器非常昂贵,最后由专业听力师出专业的诊断报告。”


梁琦解释道:“未来将通过半智能的设备,让小孩或者成人自动做听力的筛查。一个非常熟练的听力师,半天只能做5-10个测试,非常消耗体力。这样的设备,有了智能化的技术,可以替代重复劳动的工作。当然,这并不是说听力师会失业,听力保健的流程,除了技术化的筛查诊断,更多是医患沟通了解需求,机器会取代那些重复劳动,一定程度上缓解听力师缺乏的现状。”


技术上的优势不仅如此,“意大利的两位深度医学工程师设计,搭建了未来听力健康管理的平台,基于iPad操作,包括检测的技术、声学的技术,以及未来电商的技术,该软件将高度使用AI模块来预测基于消费者的习惯和当前环境的最佳设置,以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未来根据用户的反馈做远程的调试。”


虽然听力诊所是一个较为轻资产的产业,但是建立诊所依然会存在不少的租金成本,对于此,爱耳时代采取的是共建的模式。“现在,我们已经跟资源合作方谈好了,比如药店、体检机构等,这也是支撑我们敢于快速去扩张到100家背后的原因。”


赋能基层社区老年人市场


在很多人印象中,爱耳时代主要的服务人群是儿童,但梁琦表示服务的患者不光局限于儿童,“我们在中国服务的儿童数量比较多,可老人是我们经常忽略的群体。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大家都会非常关注孩子,这是家庭的希望。但是老人,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我认为这个需求在逐步提升。”

 

2016年,原国家卫计委、中残联发布联合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患有听力障碍的人数是2.06亿,占到总人口15.84%,中度以上听力障碍有6720万,已经对生活产生影响了,60岁以上老年听力患者人数是1.13亿。


听力干预的现状是什么?“目前国内没有特别明确的数据,在美国听力障碍的人20%会寻求解决方案,80%的人会上网搜相关的数据,但是大部分人到7年之后才会寻求解决的方案,主要的原因是听力需求和交付能力之间的不匹配,听力师在美国也非常缺乏。”


中国是什么状况?“中国在1995年开始培养听力师,本科学历,但是每年培养的人数都不到一百人。这几年听力院校开始加大培养人才力度,但是数目远远没有办法达到需求。我们的听力行业,尤其是老年人听力市场还是在一个非常早期和初步的阶段。”


老年人的听力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还会引发一系列其他问题,如老年痴呆,爱耳时代可以做什么?梁琦说:“听力管理第一步是要了解听力损失程度,这需要大量的咨询干预,解决方案可以是专业调试的助听器、听觉植入产品,这一系列流程我们都会有专业人员的耐心沟通。在听力慢病健康管理过程中就建立了良好的患者粘性。”


听力服务的模式现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单单是产品销售,听力筛查、检查、诊断以及康复市场潜力巨大,“大家更注重体验,随着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听力康复的流程和效果变化。我们之前90%的患者都是儿童。现在在基层社区开设了听力诊所之后,老年人看病就非常方便,而且客单价低,凭借智能的听力设备,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距离的问题。我们之前就遇到北京一个老人坐2个小时地铁来到旗舰店,耗时费力。”


未来可以设想的场景是听力有问题的患者,“比如老人,可以通过远程的方式,走到最近的社区诊所,用爱耳时代平台做听力的检测,听力师可以在后台读取数据,知道听力检测结果,这时候可以给他选择适合的听力产品,并且进行专业调试,然后再把产品送到患者家中,或者转诊到旗舰店、手术中心。”


在梁琦的设定中,未来爱耳时代诊所的布局是1:10:100,也就是1家旗舰店,匹配10家二级诊所,诊所再覆盖100家最小的药店、体检中心等更小的实体单元。“我们正在铺大量的药店,患者可以在里面进行相关的干预。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未来听力诊所的模式,我们用这样的技术方式,爱耳时代才敢说建立100家诊所,下沉到基层,承接和服务好老人和儿童患者。”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