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序医疗:用NGS和保险服务赋能用药安全,挖掘慢病管理庞大的蓝海市场

作者:周梦亚 2018-03-20 14: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微信图片_20180320161227.jpg

图片来源:益序医疗官网


人体与疾病、疾病与药物、药物与机体代谢,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而个体化用药及个性化治疗的根本,其实就是针对每个个体来研究这三者间的关系。


疾病诊断层面揭示的是人体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而在治疗方案上,更多则是疾病与药物关系的研究。但很多时候,不同个体对于相同的用药方案,有不一样的表达和反应,究其原因就是个体机体代谢与药物反应的差异。

正是如此,与大多数聚焦肿瘤及肿瘤靶向药物检测的公司不同,益序医疗把目光放在了药物代谢研究上。


益序医疗成立于2016年3月。在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胡松年教授的指导下,基于NGS靶向测序技术,公司进行了多项基因多态性与药效及安全性关系的研究:通过将高血压患者的热点基因结合药物疗效等相关的基因,来揭示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对于不同药物的适应性和用药剂量等方面的个体化差异,通过对个体样本全面的组学分析,协助指导临床用药。


据了解,益序医疗利用NGS方面两项自有专利技术,开发了一系列针对慢病人群的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产品,目前还有新产品在研发过程中。公司希望从个体基因层面的药物代谢水平入手,为临床医生提供个体用药方面的工具和数据。


益序医疗创始人兼CEO张彦伟是一位连续创业者。2012年,张彦伟及其团队在国内成功举办了第一届NGS文库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研讨会,率先将第三方建库技术引入到中国。联合创始人兼CMO王雯静,具有德国商业战略管理专业背景,在免疫治疗领域有多年市场经验,主要负责项目的市场和商务扩展;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兼CIO则是情报学出身,管理学博士、博士后从事生物信息学研究。他的加入赋予了益序医疗在生物信息分析及数据应用与挖掘方面跨界融合的优势。

 

慢病管理,一个庞大的蓝海市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的慢病发生率每年都在增加。中国人口基数大,中国的慢病患者人数将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以高血压为例, 2015年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2012年国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报告》中数据显示,中国18岁以上成人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5.2%,已有超过3亿的高血压患者。高血压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可引起心、脑、肾等器官的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提高,慢病或许将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后疾病。以三高为代表的慢病是长期持续性疾病,一旦确诊,绝大多数患者可能需要终生服药。因此,对这一部分人而言,用药的安全性、经济性成为治疗过程中的主要诉求。


基于这些考虑,益序医疗在创办之初,就看到了肿瘤和NIPT之外的慢病管理方向,这将是个庞大的蓝海市场。再加上联合创始人王雯静本人就是药物不良反应导致受害者,更让他们坚定的认为基于慢病管理的药物基因组学将是一个极具价值的应用方向。

 

2016年初,几个人先后离开了此前的公司,共同创立了益序医疗。


“肿瘤检测类的产品是目前市场呼声最高的,毕竟肿瘤是现在大家最恐惧的东西。”张彦伟说道,“同时肿瘤也已经成了红海市场。慢病管理不一样,这个市场很大,找准切入点,值得深耕细作。”

 

检测+随访平台,提供有效的慢病管理渠道


2016年10月23日,益序医疗在北京召开了“聚焦高血压慢病管理”的项目发布会,同时正式发布了三高慢病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产品,报告内容包括四十余种临床常用药物:五大类降压药以及降糖、降脂、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心律失常、抗疼痛等等心脑血管疾病相关药物的个体代谢反应。


目前健康管理类的基因检测市场上,遗传风险评估类产品占了绝大多数。但这一类产品检测的只是易感基因,其结果预示的是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基因检测之后并不能提供后续干预措施。对消费者而言,这既不能满足慢病管理需求,也无法提供粘性增值服务。


“我们回头去看,为什么NIPT是一个好产品?因为它能够给医生和患者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并对检测后的治疗过程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指导意见。消费者对有明确应用性和必要性的东西更能接受。“王雯静表示,“这正是个体化精准用药基因检测与NIPT类似的地方,只不过我们所针对的是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的慢病患者,检测结果可以即刻在患者的日常服药和病程管理中起到指导作用。”


“另外,我们也看到有的公司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闭门造车,产品形态与临床需求几乎是隔离的。这样的产品很难得到临床的认可。”她补充道,“益序医疗的产品研发过程除了有基因组学专家参与,还联合了国内知名的临床医学专家、临床药学专家一起参与讨论与验证,以保证检测报告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但单纯得到一份基因检测报告就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了吗?其实不然。患者在拿到报告后还需要专业解读和处方调药服务。在患者接受个体用药管理后,还需要记录和跟踪其用药反应及病程发展情况。


基于这些考虑,益序医疗与全国数十家知名三甲医院达成了慢病精准用药项目合作,点对点的为患者提供临床个体化用药服务。另外,公司还开发出了具有随访功能的问诊数据平台,为医生提供一个记录和跟踪病情的信息渠道和效率工具。


基于基因检测产品和问诊随访系统,益序医疗建立起了自有专项数据库,主要包含三类数据:一是个体测序数据,通过测序揭示基因型与药物反应之间的关系;二是临床用药数据,哪些疾病用哪些药,不同药物的个体疗效、剂量、不良反应之间的差异等;三是随访数据,病程在变化,用药也在变化,处方调整及调药后个体反应等。而基因组学分析,就是将三类数据叠加起来,将其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已有数据进行验证。


接下来,随着样本量的增加,通过机器学习不断进行数据验证,益序医疗的精准用药处方决策系统也将越来越精准,并有可能在此过程中发现中国人群特有的高频突变。益序医疗的发展愿景,是构建中国人自己的药物基因组学数据库,绘制出中国的慢病用药基因地图。


2017年10月27日,产品发布一周年之际,益序医疗联合北京朝阳医院启动了中国慢病人群精准用药研究与应用项目,已与14个省市的24家大型三甲医院签约合作。这些医院作为本项目的区域研究中心,将在当地发展其他医院共同参与项目合作,扩大样本量,让精准用药惠及更多慢病患者。

 

首创用药健康险,构建慢病管理生态体系


2017年5月,益序医疗联合众安保险推出了国内第一款用药检测责任保险,让医生对于使用基因检测报告来指导临床用药免除了后顾之忧。2018年2月,益序医疗又联合和谐健康推出了国内第一款慢病精准用药健康保险。似乎,这家公司对“基因+保险”这一模式尤为青睐。


“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险本就是天然组合。”谈及此处,王雯静感叹到,“医疗与保险互为激励机制的关系,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不同在于是以保险公司为主导还是以医疗体系为主导。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组合,促进商业保险向医疗服务靠近。”


慢病人群作为非标准体,目前已有很多人被商业保险拒保,所有的医疗支付压力都在医保上。益序医疗的精准用药项目,不仅可以通过合理用药管理提升医保控费水平,还可以通过商业保险介入慢病病程管理与社保形成有力补充,控慢病、防大病。


“我们的初衷就是要建立一个个体化精准用药和慢病管理的体系,控制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成本,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从而降低医保的费用支出。”张彦伟补充道。


对慢病群体来说,慢病将逐渐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个体化精准用药能够通过合理用药提高生活质量,解决好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而商业保险的加入使得慢病患者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保险保障,同时也有了自我管理的参照;对保险公司来说,他们可以在管理过程中积累严格用药和病程管理的数据;基于这些数据,他们可以在后续设计新的模型,降低商业保险过程中的理赔率。


而对益序医疗而言,则能够基于精准用药打造出慢病管理的服务闭环,帮助患者更有效的实现“控慢病、防大病”。


“相较于以往的健康险产品,大多数保险公司都是先有理赔型的产品,健康管理只是增值服务环节,难以贴近临床获得患者认可。而我们联合保险公司要打造的慢病健康险,是先基于精准用药检测和临床数据及随访管理,再有保险介入部分支付环节。”王雯静表示,“将消费者的注意力聚焦在病程管理的健康水平上,而非理赔金额。对商业保险来讲,这种尝试是在回归‘保险保健康’的本质。”


这个过程中,商业保险的介入将使得慢病管理生态更加多元化,并逐渐将产品价值最大化。

 

2018年的发展规划


2018年,益序医疗的战略重点是快速扩大样本量,同时扩大市场占有率。不仅仅要推进慢病合理用药的普及程度,同时还要推进慢病管理和健康保险的市场化。公司将通过临床科研的方式,招募大量的合作医院和专家,并通过B2B2C的合作模式建立推广渠道。


在不断扩大样本量和数据量的同时,益序将尽快完成软件系统的人工智能化发展,不断验证并提升精准用药处方辅助决策系统的准确性和便捷性。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软件化工具支持到基层医疗的慢病合理用药管理,将专家经验通过数据系统复制到更多机构,服务更远地区,惠及更多患者。


据悉,公司第一轮融资正在进行中。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