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医疗服务产业投资白皮书:新医改推动产业重塑,创新模式集中爆发

作者:动脉网 2017-04-08 0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本文出自易凯资本于2017年3月31日发布的《质变的前夜—2017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白皮书 |【易凯行研报告】》。报告全篇对2017年医健产业的医药与生物科技、医疗技术与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及数字医疗四个领域进行了详尽分析,本篇摘编自其医疗服务领域部分。


背景和展望:过去十年及质变前夜


2016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健康中国”的概念被提升至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纲要》明确提出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于2020、2030年超过8万亿和16万亿,“健康中国”战略必将成为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谈及未来十年之前,我们不妨先简单回顾一下过往十年。

在2007-2011这个前五年,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医疗卫生支出,尤其是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改,新增加投入近万亿元用于扩大医疗保障体系覆盖、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等变革,大幅提振行业景气度;同时,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扩容带来行业快速增长。

在2011-2015年这个后五年,在经历了全国医保大扩容后,部分地区医保资金开始呈现支付压力,医改进入深水区,各地开始探索不同方式的医保控费举措。政策之手开始强力干预,终端支付收紧使得“刚性”的医疗需求释放变缓。

从2015年开始,医保控费开始初见成效。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在2015年和2016年均呈现出收入大于支出,且收入增速超过支出增速。同时,商业健康险也正在成为医药健康新的支付方。尽管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多地区医保基金可持续性压力仍在加大,但是在整个医疗健康产业市场容量剧增,多层次支付能力整体提高的大背景下,各项医疗健康行业新政已经具备真正落地的基础。未来5-10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改革的真正质变。

这些质变包括:

“中国创造”将在在全球新药舞台强势崛起。根据Pharmaprojects统计,截至2015 年底,中国共有147 家企业涉足原研开发,如果仅从研发企业数量上看,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新药研发国。随着中国C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优先审评政策的推出以及CDE(药品评审中心)审评人员的大幅扩编,中国在新药审评的理念和工作方式越来越与国际接轨。与此同时,随着大量在国际跨国医药巨头拥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才回归,中国医药工业在基础科学研究、实验室研发、工艺与生产、质控等方面水平全面提升。据我们了解,目前中国在全球领先并已进入或完成三期临床的新药研发企业已超过10家,已经进入临床一期和二期阶段的超过50家。可以预期,随着这批公司的成长成熟,在医药领域中国将诞生一批拥有全球领先技术的创新药、原研药公司携带它们的重磅新品走向全球市场。

精准医疗中国有机会引领全球。在上游测序仪器领域,美国公司占有绝对优势,但是精准医疗研究的核心需要大量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在这一点上,中国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数百家从事基因测序服务的中国公司中,华大基因已经是全球NIPT龙头企业;在治疗血液肿瘤最有前景的CAR-T行业,目前中国临床试验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CAR-T领域第一梯队。精准医疗代表着人类未来医疗健康的发展方向,中国在精准医疗领域也将有机会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可穿戴设备+远程诊疗+人工智能将彻底颠覆传统诊疗服务。不久前,IBM的超级计算机Watson消化吸收完25,000个医疗病例,结束了两年的“闭关修行”,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浙江省中医院开启了中国医疗领域应用人工智能的帷幕。中国医疗服务体系最大的痛点即为围绕稀缺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但随着互联网医院、医用可穿戴设备以及第三方影像中心的普及,未来人工智能必将在疾病预防和诊疗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技术上的突破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传统医疗服务模式被颠覆的可能。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认为在质变的前夜,在2017-2018年下列领域值得健康领域一级市场的投资人重点关注:


· 一致性评价带来的仿制药行业重新洗牌

· 审评效率和理念的变化对中国新药研发企业发展的推动

· 国内生物制药、创新药与精准治疗的发展

· 两票制下商业领域整合

· 高端医疗器械进口替代

· 高端医疗器械跨境收购

· AI与机器人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

· 分级诊疗与专科连锁医疗服务平台的加速发展


医疗服务领域

行业趋势


受益于中国政府推行的全民医保政策,中国的医疗服务市场在过去的五年中保持了高速增长,到达近3万亿的总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5%。而其中非公立医疗服务市场增速更快,超过25%,接近3千亿的市场规模。中国的总医疗开支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6%。


同时,受中国目前推行的新医改政策的影响,医疗服务市场面临一段时间的基数重塑,未来五年内的增速将会放缓,预计年均复合增长率将在10%左右,但非公立医疗服务市场的增速仍然会维持在20%以上。


作为一个同时兼有市场化与公益性双重属性、信息极度不对称的特殊行业,医疗服务的投资一直都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领域,尤其是在中国做医疗服务的投资,更是一个让人无比纠结的事情。


对于一个高度管制,受政策因素影响较大的行业,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一直没有解决顶层设计的问题,过去十几年一轮又一轮的“新医改”,一直都在美日欧等各种不同的路线上来回摇摆, 最终的结果都是只寻求在某一个环节上解决局部问题,比如医疗服务供给端与支付端的对立,只放水(财政拨款)不疏通水管(资金使用效率),重治疗轻预防与康复等,而忽视了医疗服务体系需要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从而造成了在其中的各个参与主体都不能很好的扮演起各自应有的角色,进而出现了各种乱象,如过度医疗、骗保套保、大型公立医院的“虹吸效应”、无序低效的患者就医路径等。


2006年前后,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开始逐渐向资本开放,之后经过几年的试水与观望,自2012年开始进入中国第一轮资本投资周期。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五年中在这一领域的投资案例超过200个,几乎涉及到医疗服务的各个细分领域,从大医院到小诊所、从综合医疗到专科医疗、从零售终端到第三方服务等。但即使如此,也无法掩盖中国医疗服务投资历史短、尚未形成成熟投资模型的事实,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在医疗服务投资领域,能走完完整的投资周期的案例凤毛麟角。


医疗服务的投资是一个极其依赖价值取向的行业,因为资本的逐利属性与医疗服务的公益属性天然存在冲突,这就使得在建立医疗服务的投资模型时,需要设定不同于其它细分领域的分析框架,引入一些全新的变量,而这一特殊性并没有被充分的重视,使得对于中国的医疗服务领域的投资会让很多人产生很多的纠结。


尽管如此,巨大的市场容量、较大的供需缺口以及极强的抗周期属性等特征,还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医疗服务投资,毕竟,在经历了各种“疯来疯往”的风口后,医疗服务行业成为为数不多的避风港,而这一特征在2017年将会显现得尤为明显。


自2012年前后开始的一轮投资周期,圆满完成了中国医疗服务领域投资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无论过去的成绩是否达到预期,都将成为中国医疗服务投资历史中不可逾越的一章。而作为第二个“五年规划”新启程的2017年,是医疗服务投资的正当时。


1、医疗大环境的显著改善将促进行业进入一个相对健康的发展阶段


虽然中国的医疗服务基础设施还有很多的不完善,但不可否认,中国政府在这过去十多年的医改试错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与教训,也逐渐在摆正自身作为监管机构应有的位置,将释放整个行业的生产力。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净化市场环境。


一是之前的各种“保护主义”开始逐渐被打破,“亲儿子”(公立医院)也逐渐失去了被溺爱的地位,进而转向的是通过设定好统一的游戏规则,让各类参与主体都能享有平等的竞争地位。具体体现在对于社会办医政策的开放与支持、不再人为设定各类不合理的市场准入障碍,不管是在允许进入的医疗细分领域、医疗机构的新建、医保资质的获取等方面,还是在医疗资源的开放与流动方面,都比之前要宽松很多。


二是针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也远超历史水平,如针对非法行医、超范围经营、虚假宣传等行为的打击,大力推行药品一致性评价与药品流通领域的改革,加强对医保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等,将改变以前“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让真正秉持“医者仁心”的优秀企业拥有良好的竞争环境,迅速脱颖而出。


市场环境的净化将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流动,尤其是医疗人才、管理人员、医疗资源等,进而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


2、可投资标的基数及优质标的数量增加将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


过往超过200个投资案例,成为中国医疗服务投资领域的第一代投资标的,虽然有很多标的在商业模式与团队等方面都有待持续验证,但其中已经不乏可以作为第二代投资标的的优秀企业。


由于各种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的医疗服务领域一直缺乏真正受人尊敬的领导品牌,这对于一个拥有4万亿市场容量的行业,显然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尤其是医疗服务行业是以一个以“信任”为核心元素的领域,品牌影响力是最重要的关键竞争要素之一。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主体所认知,并都在努力去打造优质医疗服务品牌。目前在某些细分领域,我们已经能看到此类明显的迹象,可以预见在接下来的五年中,必将出现数个真正受市场认可的领导品牌。


3、未来几年将是医疗服务领域商业模式创新的集中爆发阶段


医疗服务行业的核心是如何用最经济、快捷的方式为患者提供最适用的医疗服务,围绕着医疗机构、医生、患者、支付等各个参与主体间不同的互动方式,可以产生出多样化的商业模式。


但由于受政策及监管环境的影响,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在过去的商业模式都过于单一,主要都集中在复制公立医疗的模式,比如以大医院为主流的载体,而不像在成熟医疗体系的国家,有各类不同的商业模式来解决不同的需求,比如社区诊所、公共手术中心(以及第三方影像中心)、医生创业平台、便捷诊所(一分钟诊所)、医疗地产、医生金融、第三方服务商、新科技的应用等,虽然并不是每一类型都适合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但这些需求都是天然存在的,将成熟国家的商业模式复制到中国,这一做法同样适用于在医疗服务领域。同时,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及广阔的区域,为这些商业模型在中国的创新运用都提供了很好的土壤,特别是在过去十多年中,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及新生代的涌入,他们更能接受新的事物,从而会加速这些商业模式在中国的落地。


可以预见,2017年开始将会有越来越多创新的商业模式出现,并进入集中爆发阶段,而这点将会远超过人们目前的想象程度,特别是对于那些受中国传统医疗环境影响而视野受限的人来说。


4、医疗服务资产的证券化将会进入上升通道


虽然自2009年爱尔眼科成为A股医疗服务行业第一家IPO企业以来,再未出现第二家医疗服务企业的IPO,但A股对医疗服务企业的热情却从未减退。而受制于中国特殊的上市审核体系,很多企业被迫转向香港市场。


2013年底凤凰医疗作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医疗服务企业登陆港股,此后平均每年都有两到三家医疗服务企业在香港上市,且整体的表现并不输于香港市场的平均水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不少于十家的医疗服务企业在准备冲刺港股,预计在2017年将会有不少于三家的医疗服务企业实现香港上市。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推进,可以预见A股的上市周期将显著缩短,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医疗服务企业在A股上市,甚至之前在香港上市的企业会通过“A+H”的方式回归A股。因此,在接下来的“五年规划”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案例实现完整的投资周期。


另一方面,与IPO相对应的,医疗服务领域中的并购案例将会自2017年开始逐渐涌现出来。这主要源于在过往的200多个案例中,将会有不少案例出现基金到期的情形,特别是在2012-2013年左右投资的案例,如果预计未来两年内实现IPO的可能性比较小,将会选择通过并购的方式实现退出。


5、外资医疗集团将会成为中国医疗服务市场中一支新兴的力量


中国的医疗服务市场是少数几个外资占比较低的领域,之前主要受制于国家政策的管制。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政府逐渐放宽了外资的准入,越来越多的外资医疗集团开始在中国设立合资医疗机构,将国外优秀管理经验与医疗资源带到中国,服务中国广大患者。虽然在过往的经验中,外资在中国的医疗服务市场中的成功案例并不多,失败的案例反而不少,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进入中国的热情与决心。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医疗机构出现在内地,进而对国内的企业带来挑战,迫使他们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


2017年,医疗服务的投资主题将逐渐从解决“可及性”问题向关注“医疗品质”方面转移;同时,围绕着“去中心化”的医疗服务提供方式而展开的各类商业模式会受到青睐。


虽然医疗服务的供给问题是永恒的主题,但随着国家对公立医院的定位逐渐明确、政府实施更加严厉的成本控制、民营医疗整体医疗水平提升带来对医生吸引力的增加、医生观念的更加市场化,使得民营医疗将逐渐改变过去在公立医院夹缝中生存的状况,进而向提供更有品质的医疗服务升级。


一些定位于为非医保患者提供可负担的、高品质医疗服务的商业模式更加适应中国新的医疗市场环境,如各类消费型医疗、改善性医疗等领域,由于目标用户群体定位清晰、可支付能力及支付意愿都比较强。“高薪养廉”的作用会激发医生能够回归到医疗的本质,避免过度医疗,通过高品质的服务来作为核心营销策略,会被越来越多的受众所接受。


随着政府逐渐理顺各类医疗机构间的关系,以及由于信息透明化带来的就医意识改变,整个的patients  flow模型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从而将改变目前的市场格局。大医院或超大医院将不再是集所有类型医疗服务为一身的医疗机构,各类专业的专科门诊、特色诊所、医疗中心等将会以其便利性、专业性及有品质的服务而承担较多的医疗服务量,并与医院间实现健康有序的互动,进而逐渐接近成熟市场国家的医疗服务模式。


2017年以下领域将会受到资本重点关注


· 专科医院及小型医疗机构连锁,包括医美、康复、社区医疗、中医、辅助生殖(IVF)

· 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包括第三方影像中心、第三方手术中心、第三方实验室等


布局医药领域的A股主要玩家


· 传统医疗服务企业:爱尔眼科、通策医疗

· 传统的医药企业:恒康医疗、康美药业、益佰药业

· 传统的医疗器械公司:乐普、鱼跃、九安、新华、威高

· 非医疗行业公司:宜华健康、中国移动、龙湖地产、奥克斯、泰康保险


来源:易凯资本

作者:李钢 蔡华 朱云鹏 胡敏杰 徐鼎梁 张骁 刘泽渊 徐立晨 魏薇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