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肿瘤中心:成立仅1年,建立线上线下肿瘤诊疗体系,整体营收超3000万

作者:李艳瑜 2017-07-06 10: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在跨境医疗的大环境下,继赴欧美国家看病成为热潮后,与大陆只有一岸之隔的香港也成为新的就医热点。赴港就医手续较为简便,且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长途劳顿带来的病情加重,成为内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患者的新选择。


此前,动脉网发布的《跨境医疗:进入平台化发展,资本尚未完全涌入|2016年年度盘点》一文中,报告统计的49家跨境医疗机构,设立线下实体诊疗机构的寥寥无几。而香港特区肿瘤中心抛弃中介环节,在香港、深圳、广州三地设置医疗诊所和线下工作室,试图打通两岸的重症肿瘤治疗和康复环节。


对此,动脉网(微信号:vcbeat)记者对香港特区肿瘤中心CEO赵宗杰进行了采访。

 

653352707973343495.jpg

香港肿瘤中心CEO赵宗杰


对肿瘤领域有着深厚感情的创始人团队


香港特区肿瘤中心CEO赵宗杰199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在中医药抗癌行业待了20多年,在创业之初,互联网和移动医疗刚刚兴起,肿瘤领域机会较多,所以选择了这一重症领域,赵宗杰告诉记者,在他的理念中,商业与医疗本质上无法分割,真正能为患者服务、解决需求的才能成为成功的商业模式。


而团队的COO雷颖是中山大学临床医学肿瘤学的博士,在此次创业之前,雷颖有着5年肿瘤医院从医经历和5年移动医疗创业经历,此前曾从事心血管领域的移动设备和互联网医疗工作。


因为都是肿瘤领域出身,对这一重病领域有着深厚的感情,一直想真正为肿瘤患者提供刚需服务,所以两人一中一西一拍即合,开始了跨两岸的肿瘤中心项目。


赵宗杰告诉记者,此次创业是“一次重新出发的尝试”,“我们这一次重新出发,就为一个目的,就是真的为肿瘤患者做些有意义的事”。目前公司主要负责医疗服务的团队大概50人,除了诊疗过程中的医疗服务外,还提供电话和到家随访、线下康复活动等服务,为患者提供心理、营养、康复等更多层面全方位的关怀和服务。


在肿瘤治疗方面,肿瘤中心拥有众多专家资源,其中中医泰斗李岩为首席抗癌专家,并已有签约院士(香港医学科学院)120名,注册肿瘤专科医生近千名,为患者提供中西医学科的肿瘤诊治。


线下实体诊所+线上跨境MDT平台模式


香港特区肿瘤中心由广深港地区起家,目前在深圳和香港各设立一家诊疗机构,患者在内地医院接受诊治后,可直接到香港肿瘤中心接受中期治疗,享受与欧美同步的治疗手段。中心设立在深圳的诊所,主要提供在香港诊治前的诊疗工作、诊疗后回内地的后续治疗和康复环节,包括副作用处理和肿瘤患者的康复执行。


此外,肿瘤中心还开发线上APP抗癌助手,联合香港和大陆各地肿瘤医生设立线上工作室和微诊所,为患者提供跨境MDT(多学科会诊模式)线上会诊,即由来自海内外不同科室(内外科、放射科、医疗科等)专家组成工作组,针对某一疾病,提出适合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继而由相关学科单独或多学科联合执行该治疗方案,并提供长期院后随访和病症管理等服务。


       TIM截图20170706091733.jpg

抗癌助手APP界面


通过线上服务平台,患者可以享受定制方案、线上诊疗、健康测评等服务,实现香港与大陆的医生/合作伙伴共同管理患者,提供海外新药资讯,共同探讨治疗方式,每一步治疗对于内地和香港的共管医生而言都清晰透明,既补充重病康复环节的监管缺失,也提高肿瘤患者对诊疗服务的频次需求。


香港特区肿瘤中心设立联通两岸的实体诊所和线上跨境诊疗平台,形成一站式诊疗和康复闭环。同时实行双向导诊服务,不仅为内地患者提供香港服务,还为海外患者提供内地MDT及内地医疗转诊与院后综合医疗管理服务。


短短一年时间,月营收超百万


694784975020153973.png

香港特区肿瘤中心2017年营收统计


由于肿瘤这一领域属于重症医疗领域,实体诊疗机构的治疗费用较高,通过两岸的联合诊治,包括后续的康复环节的设置,成立以来,肿瘤中心已实现连续的盈利。据肿瘤中心数据统计,目前其收入来源于两部分:实体诊所的诊疗费用和中西医药品的盈利,其中,药品收入占很大比例。


虽然成立不过一年多时间,中心已累计服务肿瘤患者4600余名,最高累计个人消费1960814元港币/人,平均客单价40000余元/人,最高客单价达到279000元港币/人,目前已实现月收入近400万港币,并持增长态势。


肿瘤中心的客源主要来自五个方面:

一、来自于内地的医院医生的转诊以及介绍;

二、患者社群的口碑传播,通过已经接受治疗的患者介绍病友前来诊治;

三、与抗癌卫士、肿瘤好医生和深圳抗癌网开展“互联网+”的战略合作,直接导入流量;

四、通过互联网平台的市场营销直接吸引客户,利用自媒体、网络平台、SEM竞价排名等方式吸引流量,转化为客户;

五、与银行、体检、保险等机构合作,导入高端客户。


在竞争优势上,赵宗杰显得比较自信:“重点在于我们是自营的线下诊所,保证服务质量与利润掌控;加上与医院和医生的合作非常紧密,互为补充,这种合作关系为我们提供了更专业的医疗意见,同时也带来广泛的客源,形成跨两岸的共同管理;最后是我们的抗癌助手APP,这个软件的设计让内地和香港的医生在线上共同远程管理患者成为可能”。

 

未来建立患者数据库 扩大规模融资上市


在未来的规划中,肿瘤中心计划加入更多的治疗方式,如质子放疗等,以服务更多肿瘤人群。医疗大数据平台的构建也是其规划的项目之一,通过抗癌助手APP的数据收集,完成数据库的建设,截止到现在已经收集了近5000例肿瘤患者的中西医诊疗和随访数据。赵宗杰透露,计划到2018年完成20000例的案例数据收集后,运用医疗大数据进行精准医疗的探索。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中国现存肿瘤患者约为750万人,按人均每年花费7万元,按照60%的肿瘤治疗渗透率计算,整体市场规模已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在治疗方面,需求端的现状促进中国肿瘤医疗服务市场的迅速发展。


在这一巨大的市场中,肿瘤中心实现盈利并步入成长期,下一步将继续设立更多的线下连锁诊所与工作室,服务更多刚需肿瘤患者。赵宗杰说,在2018年的计划中,肿瘤中心打算在这一年内新增北京、天津、上海、杭州、温州、成都6间连锁诊所/工作室,为20000余名患者服务,将市场版图扩张至华北、华东、华西地区;而到2021年,这一数字将跃至50间,患者数量将超过20万,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宏大的构想。


目前肿瘤中心正在准备进行首轮融资,预计此次将融资5000万人民币,约合10%的股份,并计划于2018月申请香港创业板上市,于2年内转到主板。在迅猛的扩张中,肿瘤中心的资金主要用于开拓市场,完善两岸联通的一站式医疗体系。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