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医疗资源分配失衡,智慧医疗才是大势所趋!

作者:动脉网 2017-05-04 15:33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文/韦强


自有人类以来,健康便成为永恒的追求。在追求健康,与疾病斗争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承受了太多的教训,形成了日趋完善的社会医疗体系。当然,所谓日趋完善,是相对过去而言,实际问题还有太多困扰。医疗之于人,是健康的社会保障,至关重要。医疗之保障作用,无非治未病,治已病。


人人都想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希望病未至而已治。然而,实际状况却大多是,病已至而难得治,甚至不得治。从改革开放之初,医改提上日程,到1984年第一份医改指导报告的给政策不给钱,到1992年的医疗市场化,到2008年明确政府主导并推进完善医保体系,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中国医疗的第一印象。


2017年初医药国17条发布,药品购销两票制及医药代表不得从事销售工作等规定,及前些天出台的所有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规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经济持续发展,医疗体制的改革之路从未停止,良好的医疗环境需求日益迫切。


根据国家卫计委统计中心数据报告,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9.2万个,其中:医院2.9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3.0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0万个,其他机构0.3万个。相比于2015年11月底,全国医疗机构总数增加了4735个


2016年1-11月,全国诊疗人次达到了70.9亿人次,同比增加2.3%。2016年1-11月,全国医疗机构出院人数接近2亿人,同比提高7.7%。据财政部数据,2016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为1.32万亿元,同比增长10%,占总财政支出7%左右,而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在30%以内。


这些数据,表现的是中国医疗的进步。然而,相比于人们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痛点,这些进步显然不够。当前,中国医疗仍处于一个医疗资源缺乏,且分配不均衡的现状。


>>>>

原因何在


根据艾瑞研究统计,2010-2013年,我国每千人医生数为1.9,每千人护士数为1.9,医护比为1:1,每千人病床数为3.8。和同期世界其它主要国家相比,每千人医生数量及医院床位数量相差不大,而每千人护士数量差距悬殊,中国护士人数非常匮乏。


图片1.png

 

此外,我国不同科室医生分布不均,部分科室执业医师十分匮乏。据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数据,基层医疗最需要的全科医生占医生总数比为6.8%,与同期世界主要国家相比,差距十分巨大。此外,儿科、急诊科等科室医生也十分稀缺,医生诊疗负担很重。


图片2.png 


除医生科室分布不均,护士匮乏,医患比例严重失衡外,我国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资源分配也十分不均衡。大医院越做越大,基层医疗资源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


从2016年中国卫生统计的医疗服务数据上来看,机构数量较少的大医院诊疗人数占比最大,机构数量较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数占比较小。不论大病小病,患者只认大医院,导致本就紧张的医疗资源与患者比例更加紧张。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看病难。


图片3.png 

图片4.png 

医疗市场化以来,虽然国家投入逐年增加,但医院医生的生存发展主要靠自身解决。因此,经济效益成了医院、科室及医生考核的第一指标。而对于医院及医生的经济效益,从医疗检查、药品销售等中获取是最主要的路径。


由此产生的一个不良结果,就是医疗过度,过度的检查,过度的药品使用,最终导致看病贵。虽然医保覆盖面不断在扩大,但从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来看,全球主要国家中,中国医疗支出的个人支付比例非常之高(当前已降到30%内),这也是看病贵的主要因素之一。


图片5.png

 

>>>>

制度探索


针对看病难,国家做了很多制度上的努力,比如推行分级诊疗制度。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难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或不同阶段的诊疗,实现基层首诊和上下医疗机构双向转诊。


目前来看,这一制度落实得并不好。主要原因,还是各级别医疗机构,医疗资源分配严重失衡。缺乏全科医师等专业基层医疗人才,基层医疗服务水准较低,导致患者不信任基层医疗机构。因此,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是缓解此问题的关键。


针对看病贵的问题,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政策制度。比如取消药品加成,药品购销两票制,医药代表不得承担销售,全民医保等。


这些制度从医药流程,及看病支出补贴等方面进行了努力,但目前来看,也并未根本上缓解此矛盾。没有解决医院及医疗从业者生存发展的经济支撑问题,就会迫使在制度之外找对策,比如多检查、多开药、多提供医保范围外的服务等过度医疗服务。


因此,提高医疗从业者的正常收入,引导通过非设备消耗及药品销售方式获取收益,让医者回归凭医术服务的本质,是缓解此问题的关键。


图片6.png 

>>>>

科技实践


针对这些问题,社会各界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实践,其中远程医疗是近几年比较热的模式。其中比较有名的新兴远程医疗项目,有春雨医生、好大夫、丁香园、蓝鲸医生、挂号网等。


这些远程医疗模式,主要功用有医疗信息查询、线上预约挂号服务,提供医患线上沟通的平台等。这类医疗服务模式,在某些角度上为用户提供了前期便捷咨询、高效寻找优质医疗服务及诊疗过程医患便捷沟通等好处。


但从根本上来看,并没有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基层医疗机构功用衰弱,医疗机构及医生长期生存发展的效益问题。从全局范围来看,这类模式甚至是加重了医疗资源的失衡,让拥有优质医疗资源的机构或个体承接了更多的医疗负担,让资源能力不足的基层医疗机构及个体更加虚弱


此外,根据艾瑞2016年中国医疗健康智能硬件行业报告数据,健康医疗相关的智能硬件市场近几年增长迅速,比如智能秤、智能血压计、智能体温计等。


这一类智能硬件大多处于分别自由发展状态,没有形成统一的数据系统及明确的用户价值体系。即使有数据云端存储,也仅是简单的呈现,且不同系统间数据大多各自成为割裂的孤岛,难以形成覆盖不同年龄层、不同体征的完整数据模型系统。从整个医疗健康体系高度来看,不受统一约束的数据,难以提供持续有效的更深层次的价值支撑。


图片7.png 

>>>>

智慧医疗来临


远程医疗是代表先进的模式,探索的脚步不会停止,现有的远程医疗模式也会不断经受考验更迭。随着智能穿戴、人工智能、个人数据服务等科技的发展,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另一种远程医疗模式正从概念走进现实,或许叫智慧医疗更加合适。


智慧医疗将充分激发分级诊疗的优势,有效缓解医患冲突。在智慧医疗体系中,个体将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态趋势,从基层医疗机构到三甲医院将各自发挥最适合的健康维护作用。一切都围绕个人健康服务发挥作用,其中最核心的个人行为与健康数据服务系统(PMPD系统),由智能硬件终端、人机交互及云端数据服务等三大部分组成。


三大组成部分,在受规范约束的前提下,又自成系统,每个组成部分都保持服务接口开放状态。在符合规范且用户价值一致的前提下,一切能提供有效健康数据采集的终端都可以接入系统,一切能提供有效人机交互的平台都可以接入系统,一切能提供专业健康数据分析反馈服务的数据云端都可接入系统。


图片8.png 

随着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现有医疗设备升级及未来新型医疗设备数据联网将会成为普遍,这些设备都将以智能硬件终端形式发挥作用。在整个系统中,个人健康原始数据由智能硬件终端采集,然后上传到人机交互平台,再上传到专业的数据分析服务器。


数据分析结果,又通过人机交互平台呈现,帮助用户了解自身的健康状态或变化趋势。根据不同的健康状态或变化趋势,按照轻重缓急提供健康意见,并与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对接。


系统为亚健康状态的个体提供疾病预防的意见,及预防机构对接路径;


为小病轻伤个体提供护理意见,及基层护理诊疗机构对接路径;


为急病专病个体提供诊疗意见,及专项诊疗机构对接路径;


为大病综合病个体提供诊疗意见,及综合医院对接路径;


最终达到分级诊疗,让不同层级医疗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价值,缓解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造成的医患冲突。


在这一大健康的医疗模式中,诊断及药品使用相对独立运作,医护人员通过技术与服务水准体现自己的价值,所有的机构与人员回归到各自本职。


>>>>

仍需努力


智慧医疗发挥价值的基础是信任,而信任来自数据对健康状态及趋势判断的可靠性,以及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基于个人行为与健康数据服务的共同用户价值,智能硬件终端、人机交互平台及数据服务云平台的发展,将推进智慧医疗模式的发展、成熟与完善。


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新型的智慧医疗正在路上,发展成熟速度将受到政府政策、资本投入及各方医疗资源合作态度的影响。


智慧医疗乃大势所趋,各方还需努力。


图片9.png


注:本文由网友投稿,不代表动脉网观点。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