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ED 2015—重构医疗生态”高峰论坛都说了什么?

作者:赵平 2015-02-02 16:36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2015年1月31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主办,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医疗中国会、艾利艾咨询联合承办的“reMED 2015——重构医疗生态”高峰论坛(以下简称reMED大会)在传媒大学成功召开。

本界reMED大会旨在搭建互联网医疗高端对话平台,核心探讨我国互联网医疗跨界融合未来发展趋势。据悉,本届reMED大会邀请了三甲医院院长、互联网医疗、云健康管理、智能设备、生物技术等领域知名企业家20余人,吸引了互联网医疗行业新锐领袖800余人,同时来自主流媒体、互联网医疗行业权威媒体的50余位媒体人士共同参与了本次大会。本次大会核心主题为“重构医疗生态”,共同探讨互联网医疗未来发展新形态。此外,大会期间正式发起并成立了“互联网医疗中国会”,并发布了《reMED2015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点击这里下载报告全文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廖祥忠、互联网信息研究院院长赵树清、经济与管理学院兼MBA学院院长张树庭启幕并主持大会。

北大人民医院院长王杉、北京友谊医院理事长兼党委书记刘建、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北京健康云创始人徐欢生、九安医疗董事长兼iHealth创始人刘毅、金蝶医疗总经理陈登坤、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壹药网CEO陈华、互联网医疗中国会副秘书长王晶、挂号网副总裁芦子贵分别从医院管理、健康云管理、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医药电商、互联网医院及2014年度白皮书等话题进行了精彩的主题分享。

此外,健康界创始人赵红、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健康版主编白剑峰、北科生物总裁刘沐芸、博奥晶典董事长许俊泉、达晨创投合伙人何士祥、动脉网创始人李大韬、大医博爱总裁陈向军、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挂号网副总裁芦子贵及杏树林COO刘辰辉分别于上下午进行了关于“互联网医疗发展方向探索”与“互联网如何颠覆传统医疗行业”的高端对话。

20150202101230ce0bb

动脉网作为会议的合作媒体,创始人李大韬也参加了会议,并主持了下午的高端对话。

上午的高端对话由健康界创始人兼总编辑赵红主持,北科生物总裁刘沐芸、人民日报报高级记者、经济社会部健康版主编白剑峰、博奥生物高级副总裁、博奥晶典董事长许俊泉、京东金融副总裁金麟、达晨创投合伙人何士祥参加,主要畅想了互联网医疗将会给未来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以及未来互联网医疗模式切入的看法。

下午的高端对话则由动脉网创始人李大韬主持,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挂号网创始人廖杰远、杏树林首席运营官刘辰辉、大医博爱总裁陈向军参加了对话。

下午的对话主要带领大家回顾了互联网医疗的几个领头羊在2014年的活动,以及对2015年的展望,也探讨了各自获得用户的一些有用的经验,并分享了对未来大数据分析存在的可能的探讨。

北大人民医院院长王杉:互联网医疗之机遇与挑战

通过云技术的使用,在未来可以帮助医疗的从业人员、研究人员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是一定的。可以得到最新研究成果的治疗选择方案细节,给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是真正改变医疗生态的地方。不管加什么辅助的词语,医疗是医学,它的本质是改变不了的。互联网技术或者物联网技术只是像当初的CT、核磁、B超等一系列新技术,会促进医学的发展,但不能颠覆和改变医学的本质。

新的模式一定面临着医政管理的挑战。传统来讲,中国还没有医疗法,不同的医疗机构在同时为一个病人服务的时候,中间产生任何责任、法律纠纷的时候,这个责任应该是谁的?谁要担负责任?涉及到不同门类,医政管理都有从业的要求,在新的模式下,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标准?相应的,中间层的各种技术的规范标准。我们最担心的是联不起来、共享不了。一旦可以联起来,只要部分数据联起来共享,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就是安全、隐私保护,就是最发达国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将来的趋势,专用医用终端与BYOD,也就是多网融合的平台,即互联网的开放平台。进行跨平台终端的应用,特别是电子病历的应用。还包括患者、医院的导航、患者的管理、医患的互动、健康咨询,包括我们用的微信等等一系列平台。

无论是移动健康、移动医疗、互联网医疗,它是伴随医学发展的各种现代技术的发展而应运而生的学科。互联网的技术、物联网的技术、移动平台、大数据的技术、云计算、认知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无论是对于临床,还是研究,还是教学,都带来了新的契机,不可能颠覆医学本身的精髓。如果我们用好的话,它会大大地促进。

北京健康云创始人徐欢生:云时代的健康

以前传统企业,不管是做秤,还是血压计的,都忽略了服务。在互联网概念里面,最重要的是服务。用户对你咨询血压、体重、减肥的问题,这些服务融合进去以后,会诞生更多的商业模式。国家未来放开处方药的时候,医生将来可以直接跟病人沟通。因为现在的药只可以开两个礼拜的量,而慢性病是要长期用药的。以后病人完全有机会只在自己的家里跟医生沟通,而且可以直接联到医保上,也可以享受更高级的专家咨询服务。对于这样的服务,可以改变未来的生态,它会影响到商业模式。所以这个商业模式是基于用户价值的,是资本推动的商业模式,会给互联网医疗带来很大的改变。

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面向用户,用户可以享受到物美价廉的产品,非常便宜,甚至可以免费,而他获得的价值会非常高。第二个是产业,以前我们想推硬件和医疗,这个东西太难了,而我们今天可以通过资本的力量,通过市场的力量,把这个产业快速地拉起来。第三个是解决政府的问题,尤其是社保。现在已经有保险公司希望通过这样的验证来降低保费的支出。从美国的角度来看,通过健康管理和平时的预防,美国保险公司的保费大幅度下降,而中国没有这样的案例。今年也许会有保险公司在一个地区做实验,有500个人做这样的健康服务,有500个人不做这样的健康服务,再比较这些人的医保支出。这些数据会跟政府决策形成非常强大的力量。中国的医疗资源是非常稀缺的,把这些都带进家庭以后,可以解决医生资源稀缺的问题。这些都可以让我们逐渐解决老百姓的健康问题。

iHealth创始人刘毅:未来10年数据科学和软件对医学的帮助将比所有的生物科学加起来还要大

传统的医疗设备可能就面临着重大的改变了,传统医疗设备的改变在这轮变化中也是重大的变化,怎么能够更加方便、更加简单、更加容易的采集到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得到应用。从我们的想法来看,当然我们很希望说硬件是入口,是健康大数据一个必然的开始,能够自然、容易顺应用户习惯,连续的获得健康的数据,才能和用户的健康信息息息相关。当然这样的健康大数据可能具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可能是一个个人化的,可能是一个指标化的,如果它不是指标,那对医学来说可能就没有多大用处了,可能是连续的,可能是非人工的,如果是人工的话我们以前可能就能解决掉一些。我们希望围绕用户个人健康管理的需求提供这种健康咨询服务,完成这种采集的闭环。

我们现在所想的核心思想实际上还是硬件作为入口,提供医疗能够使用的数据,和更多的医疗服务机构合作,能够提供这样的服务。其实刚才王院长讲的有些观点是很正确的,我们医疗本身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医生,我们所做的这些工作是不是能帮助医生提高效率也好、监测治疗效果也好、远程监控也好,一定要在这方面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了真正医疗业态重构可能真正能产生。

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互联网变局下的医院去中心化

我们看到现在医院是信息中心,我们所有的诊断必须在医院这个环节完成,诊的过程就是信息判断的过程。同时也是物理中心,我们很多这样的手术、很多这样的治疗过程必须在医院环境上完成。这对吗?

具体来看我们看医院去中心化是什么样?

第一,信息中心的转移,怎么看病。我们认为绝大多数的诊断行为将在线上完成。第二,互联网跨国、跨境、跨学科的会诊将成为常态。第三,医患之间将跨越医院实现点对点的连接。第四,EHR汇聚基因、健康、化验、病理、环境健康医疗消费等丰富数据。

我相信第一个推动因素是政府,很多人说中国政府都很保守,中国医疗监管这么有特色化,甚至政府会是非常大的阻力,NO,我认为政府是所有医疗创新最重要、最重要的推动者,我这边不是在阿谀,而是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健康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资产,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负担,中国已经进入到了老年化社会,中国的劳动力人口在变少,中国的医保处于红线,在这种情况下,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如何的能够进行更好的人民群众的健康管理,降低医保消耗,这里面政府会更开放甚至是有些时候可能都会有一些激进的态势推动医疗创新,大家不在医疗圈子里面可能这几年不太知道医疗政策的变化。

第二个推动因素是人民,因为中国整体的医疗消耗,医保筹资的压力太大太大了,所以在这里面低成本的医疗服务会博得用户非常大的支持。

第三个,资本。在资本方会推动这样一个顺利的发展。

这三者的力量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崭新的不一样的2020,这个2020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北京友谊医院党委书记刘建:互联网技术和医疗行业共同成长

互联网的介入为医疗行业注入了活力,也为互联网的应用拓宽了平台。所以我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共同成长,而不是一方颠覆另一方。
从理念上讲,医疗行业必须保持与新技术的同步发展。一项新技术出现以后,要说长道短,跟它共同完善,而不是在不了解一件事情的前提下就盲目地批评否定。互联网技术和医疗行业需要共同成长,互联网技术与医疗行业可以共同成长。

壹药网CEO陈华:卖好一盒药

今天会议的主题是颠覆,网上药店和线下药房已经有了非常多的不同,我们的确还不能使用医保卡,网上销售处方药还没有完全放开,但其他部分已经开始产生了优势和赶超。线下的租金年年涨,线上的销量不断增长,手机可以卖药,可以覆盖全中国,24小时送达,而且通过网友的口碑做选择,而不是通过药店门店很殷勤的小妹妹。她问你先生要买什么?我要买三九胃泰。她说三九胃泰不行,三九胃泰这个商品太贵了,全是广告砸出来的,我建议你买三八胃泰,三八胃泰的99%的含量跟三九胃泰都是一模一样的。其实是因为三八胃泰给她的返点比较高而已。最后我们会结合医疗服务,终极目标是实现个人的健康管理。

做到了今天所有的事情,最后我在标题上注明了ABC,最后有一个好消息跟各位分享一下,就在上个礼拜,壹药网刚刚完成了C轮的融资,这次融了7300多万美金,折合人民币4亿5千万。我们的投资者都是来自于境外。我们在跟他们沟通的过程中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感觉,全世界都对中国的互联网医疗充满了憧憬,这也是我们今天的估值这么高的原因。第二,我们通过努力回答了不错的问题,很多人都会问互联网电商的巨头阿里、京东都在做药,你们怎么做过他们?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了自己特色的地方、专业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有很多清醒的思路,接下来会一步步的变成现实。再加上我们的团队还不错。基于以上三个原因,投资人给了我们很大的信任。我希望未来可以把这笔钱很好地用在顾客体验的提升、数据的挖掘和整合、产业链的打通上。希望未来的所有消费者可以在网上享受到非常好的服务,便宜的、方便的、专业的、可信的。我相信只要做到这一点,就会得到更多消费者的支持。反过来,我们一定会得到更多风险投资的支持。

金蝶医疗总经理陈登坤: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医院转型

今天大家的话题,我总结成三个词,第一个是存量。中国医疗服务市场非常大,存量的问题有很多。我们一方面可以解决存量问题,改善老百姓的就医体验。第二个词是增量,就像春雨这样的新模式,是从一个增量的新市场来切入。第三个词是价值,最终的目的都是殊途同归,就是为老百姓的健康服务。这个市场足够大是没有一个企业可以占领整个市场。所以我觉得各种模式都是值得尝试的,而且各种模式都应该互相激励、互相探索,而不是今天的行业都是彼此攻击别人的模式。作为传统的医疗信息化公司转型成互联网,今天转型的历程也是值得跟大家分享的。

解决医院人满为患的问题,我们认为有三个方面的转型。第一个是技术转型,要增加医生的数量,提升医生的技术水平,增加医疗设备。第二,医院的效率还存在很大问题,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第三个方面就是服务的转型。作为患者对医院体会最深的就是它的服务,患者最终感觉到的是就医体验。当前最重要的就是服务的转型。服务转型本身是三个词,参与式的治疗、就医体验和医疗关怀的人性化。

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未来医疗是酸的

ACID代表我对移动医疗、未来医疗四个方面的分析,刚好是按照这个顺序排下来的。

A就是Apps,就是你拿出手机来各种各样的App,据统计在苹果店里面关于医疗业的App大概有上万种。

为了解决数据孤岛的问题目前的趋势,大家已经在从App阶段,不管是在手机上的也好、硬件的也好在向下一个阶段前进了。去看美国可能两年前开会的时候大家都在谈App、谈可穿戴设备,现在已经没有人谈了,很少有人在谈这个话题了,大家都在谈的是这样的话题,叫Connected Health,它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前面说的数据孤岛,我希望把这些数据用统一的标准采集、存储、分析、传输、分享,这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个人身上有不同的设备的时候可以更全面的来了解我这个人的身体情况、病理情况、生理情况、健康情况,血压、血糖、血氧,还有我的体重,这些数据经过统一的采集、整理、分析之后出现的是一个个人的数字化的图库,可以被不同的行业里面的不同的人看到,比如说被医生看到、被护士看到、被药师看到,甚至被你的家人看到。所以这些数据可以在这样一个连接的情况下变成一个数据集合的整体,而不像原来说手环只是手环,智能鞋垫只计算走多少步的。

无论是服务,还是对数据的解读,还是对收集不到的数据,都需要专业人士解读。基于我们对医疗的理解,我们觉得医疗有时移不动,能移动的都是在流程说,支付、看化验单、导航。简单的问诊,导致数据的缺失,可能会带来巨大的风险。这种简单对话带来的信息太少了,很难让我进行判断。

我们的观点,患者安全永远是医疗服务的核心目标,不能为了便利而牺牲安全。医生是医疗服务的核心,且永远不会被程序或机器所取代,医院也永远不会消失。为医生提供支持,包括内容的支持、工具的支持和平台的支持,提高医疗的效率,增加医生收入,是优化医疗资源的可行之路。

挂号网副总裁芦子贵:互联网医疗机遇与挑战

从移动医疗的发展历程上,2014年的观点是互联网医疗的元年。2014年,大家也从诸多报道中看到行业发展分析,我们看到整个2014年移动医疗产业的热点。除了三大融资案例以外,根据统计,去年完成了120多例的投融资。现在在线诊疗、大数据和穿戴设备的结合,未来可能会出现虚拟医院和机器人,它的作用也是随着产业的发展而发挥的。怎么理解医疗健康和移动三者,我觉得这是我们从事这个产业基本的出发点,健康是我们人基本的诉求,是我们人生存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大家都是渴望我的身体有一个基础的生命的保障。当我们身体发生了问题,我们是希望能够得到医生、医院提供很好的治疗的机会和条件和解决的方案,医疗还承载着救助生命的手段。在前边我们看到行业发展重点的时候,我们理解移动医疗它的核心还是从便捷、效率、费用三点去提升整个行业资源的利用、医生价值的发挥,和医院内部更高的行政效率,它的核心本质其实还是应该紧紧围绕着医疗基本的元素去实现的。

我们觉得政府是发挥了它的管理、服务职能,也是整个未来互联网医疗要快速发展需要的一个比较大的支点,需要有很好的政府政策的支持。

商业模式上,我觉得未来移动医疗可能是一个最复杂的商业体系,在一个平台上边,过去一个创业企业去讲我要去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你去讲我这个平台上承载的商业模式很清晰,就是2C或者2B,在移动医疗这个方面我个人觉得它的复杂程度可能会超过我们的想象,这些都是需要大家不断的去探索的。

此外,大会发布的《reMED2015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指出,2014年是互联网医疗元年,未来10年10倍增长空间可期;互联网医疗将重构健康管理、就医方式、就医体验、购药方式及医患生态五大方面,并认为我国互联网医疗正处于行业发展大机遇初期,新创者将正在历经前所未有的创业与创新机遇;此外行业的配套政策、标准缺失、信息共享等问题仍是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来看,互联网及移动互联正催生医疗业向移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前进。互联网医疗对于改善全民生活,延续人类寿命,传播医疗思想知识,促进健康事业发展,改变人类未来产生了重要意义。可以预见,国民健康与互联网融合顺理成章,移动互联将重构医疗对等、透明、以患者为核心的服务秩序,传统医疗将发生深刻改变,变革只是时间问题。

附件:《reMED2015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