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等11部门发文促进护理业发展,鼓励信息技术辅助护理,基层护理是重中之重

作者:李艳瑜 2018-07-06 22:55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动脉网(微信:vcbeat)获悉,今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指出,我国护理行业改革发展的目标,到2020年注册护士总数超过445万,同时,进一步细化对护理体系、护理制度等方面的要求,动脉网结合最新政策,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政策背景


护理工作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超过380万人,每千人口护士数2.74,医护比为1:1.11。

 

到2020年,注册护士总数将达到445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要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护理工作服务于人的生老病死全过程,在患者疾病急性期、慢性期以及临终关怀期的各个阶段发挥重要作用。

 

加快推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增加护理服务供给,有利于精准对接新时代人民群众多样化、差异化的健康需求。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进一步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我委联合发改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等相关部门起草了《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

 

主要目标


指导意见指出,护士队伍到2020年将达到以下目标:

 

1. 护理服务体系健全完善。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平台、居家为基础的护理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急性期诊疗、慢性期康复、稳定期照护、终末期关怀的护理服务格局基本形成。护理服务业快速增长,护理产业规模显著扩大。

 

2. 护理队伍得到长足发展。护士队伍的数量、素质、能力基本能够适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注册护士总数超过445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超过3.14人,医护比不低于1:1.25,基层医疗机构护士总量超过100万。形成一支由护士和辅助型护理人员组成的护理从业人员队伍,从事老年护理、母婴护理的护理人员数量显著增加。

 

3. 护理服务供给更加合理。医疗机构护理服务有序合理,分工协作更加紧密。护理院、护理中心、康复医疗中心、安宁疗护机构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数量显著增加,康复护理、老年护理、残疾人护理、母婴护理、安宁疗护等服务供给不断扩大。社区和居家护理服务得到进一步发展。

 

4. 护理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护理学科建设得到加强,专科护理水平不断提升。康复护理、中医护理、老年护理、母婴护理、居家护理和安宁疗护等服务能力有效提高,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主要内容


《指导意见》分为7部分:

 

第一部分,总体要求。明确了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第二部分,建立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体系。要完善医疗护理服务体系和健全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第三部分,加强护理从业人员培养和队伍建设。要积极推进院校护理人才培养,开展临床护士在岗培训,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加快辅助型护理人员培养培训,加强护理员规范管理。


第四部分,创新护理服务模式。持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逐步推进延续性护理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和居家护理服务。


第五部分,加强护理学科和中医护理能力建设。加强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提升中医护理服务水平。


第六部分,政策措施。合理调整护理服务价格,充分调动广大护士积极性,完善护理员培训和就业政策,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鼓励发展商业护理保险,大力发展护理产业。

第七部分,组织实施。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分工协作,鼓励创新试点,加强舆论宣传。

 

重点关注


此前,关于护理事业的上一份重磅文件是《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对比此前的重要内容,除了继续深化公立医院护理制度改革、加强护理人才培训等常规内容外,动脉网认为,有以下几个关键点值得注意:

 

1.医疗护理服务体系进一步细分,各级医疗机构定位准确

 

指导意见指出,按照分级诊疗制度和医疗联合体建设要求,应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建立不同级别医院之间,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接续性医疗机构之间科学合理的分工协作机制。

 

通过鼓励和推动社会力量举办护理机构或者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等方式,激发市场活力,扩大老年护理、残疾人护理、康复护理、母婴护理及安宁疗护等服务供给。

 

三级医院主要提供疑难、急危重症患者护理服务,加强护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二级医院等主要提供常见病、多发病护理;护理院、护理中心、康复医疗中心、安宁疗护机构、基层医疗机构等主要提供日常医疗护理、老年护理、残疾人护理、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服务。

 

与分级诊疗类似,各级医院承载的护理服务分不同层级,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其实质相当于护理领域的“分级诊疗”。

 

2.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护理服务模式

 

随着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火热,“共享护士”也随之成为业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实际上,安上“共享”头衔的护士服务即是搭载互联网平台的“互联网+护理”服务,也就是俗称的“护士上门”,相比起医生上门,医生多点执业和家庭医生的政策支持下,护士多点执业还只在广东、北京等少数地区先后放开,而护士上门的风险性、价格的高昂也为这一创新的服务模式提出了更多不确定性。

 

此外,在信息技术方面,强调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通讯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力推进护理信息化建设,积极优化护理流程,创新护理服务模式,提高护理效率和管理效能。推动护理领域生活性服务业态创新,改进服务流程,积极发展智慧健康护理等新型业态。

 

同时,还强调医院的“智慧护理”,指导意见指出,首先要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实现二级以上医院优质护理全覆盖,要求医院利用信息技术,为患者提供全流程、无缝隙、专业便利的智慧护理。

 

这也就意味着,不仅是就诊的流程信息化,护理服务也将进入标准化的流程,进一步促进公立医院的优质护理,“打错针、吃错药”的现象或可大大减少。

 

3. 鼓励发展商业护理保险

 

2016年7月我国人社部发文《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在河北省承德市、吉林省长春市、上海市、重庆市等15地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2017年1月,上海率先在徐汇、普陀、金山三个区试点长护险,并于2018年1月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行试点。长期护理险的推进让一批养老护理公司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而本次指导意见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长期护理商业保险,以及与老年护理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积极发展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商业护理保险服务,探索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提供老年护理服务机构合作的机制。

 

虽然长期护理险正在逐步推进,但是其评估机制与支付额度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在基础医疗保障使医保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对医疗保障的需求更多的要根据不同消费能力、不同层次的人群提供不同的医疗保障,老年护理服务机构与商业保险的合作,不免让人想象这一条新路径探索的可行性。

 

相对诊疗行为,护理服务周期更长,在商业保险已成为普通家庭抵御疾病风险的一条新路径时,护理服务是否能依托商保,有待商榷。


4. 发展护理员制度,加快辅助型护理人员培养培训

 

在4000万的护理需求面前,社会环境所提出的护理任务面临巨大缺口,从供给端来看,每年专业护理人才的产出是远远不够的,位于护理人才金字塔底端的护士学校每年仅提供数十万学生,更多的护理员是由40、50后的这部分护工来承担,而他们身上的标签多是“来自农村地区”、“文化程度不高”、“待遇低”、“流动性大”,因此,护理员的职业标准也已经出台。

 

指导意见提出“加快辅助型护理人员培养培训”、“加强护理员规范管理”以及“完善护理员培训和就业政策”三项内容。涉及护理员的管理制度的建立,保障护理员的合法待遇,其中重点强调有资质的劳务派遣机构、家政服务机构等要建立健全护理员管理和派遣制度,对护理员进行定期培训,保证服务质量。针对当前的护工市场的乱象做出进一步规范,降低雇佣社会人员对病患进行护理服务的风险。

 

同时,针对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鼓励将农村劳力等剩余劳力转换为护理服务业的劳动力,主要积极支持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等参加护理员培训。充分利用促进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和资金,鼓励各类人员到护理服务业领域就业创业,对符合条件的从业人员,按规定落实相关补贴政策。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才中心副主任张俊华指出,在今年两会上,关于护理员的提案包括以下三点:1.护理员制度不能取消,且必须持证上岗;2. 构建多元化的护理员的培养使用的渠道;3. 构建合理的护理员待遇激励机制。由于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因此,护理员的培养也朝向多元化的趋势。

 

5. 鼓励“传帮带”,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护理能力

 

指导意见强调,鼓励医联体内二级以上医院通过建立护理联合团队、一对一传帮带、开展社区护士培训等形式,帮扶带动基层医疗机构提高护理服务能力。

 

并鼓励有条件的接续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日间照护、居家护理和家庭病床。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促进大型医院优质护理资源下沉,帮扶带动接续性医疗机构和基层护理服务能力提升。

 

基层医疗机构是最大的流量入口,但是由于诊疗能力的有限,基层医疗机构仅能开展常见病、慢性病的常规药物服务、健康管理服务以及护理服务等基础服务。

 

我国的护理人员主要在医疗机构从事医疗服务,还有一部分在基层从事社区的护理服务,在养老机构、养老护理机构从业的护理人才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在这一层面,护理人员的规律也大致遵循大医院对人才的虹吸效应。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卫生人力研究室主任张光鹏曾表示:“在高年资护士的人员安置使用上,有30%的浪费。”因此,面对需求巨大的健康服务体系,以及康复养老、慢病管理的护理体系,护士护理“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导的基层护理服务模式与群众日益增多的护理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国务院医改办在安徽的医改事件中,高年资护士在基层的实践成为创新培养护理人才模式的典型。

 

在安徽的高年资护士实践中,在经过培训与资质认证后,高年资护士到社区中心主要发挥的作用包括三点:

 

一是在医联体中,通过高年资护士做人员纽带,促进机构之间的联系;

二是做护理业务的指导,特别指导基层机构的感染管理、护理管理业务;

三是开设护理的专科门诊,提供专科护理服务,重点是围绕老年高血压、糖尿病、婴幼儿、孕产妇,三类人群四类疾病提供综合性、连续性的服务。

 

这也与此次的政策方向相契合,由此可见,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越来越被重视,有更多的医疗行为将在基层医疗机构完成。

 

6. 鼓励劳务派遣机构、家政服务机构等民营机构开展照护服务

 

鼓励二级以上医院优质护理资源加入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为社区群众提供专业化护理服务。支持护理院、护理中心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大力发展日间照护、家庭病床和居家护理服务,为长期卧床、晚期肿瘤患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其他适合在家庭条件下进行医疗护理的人群等提供居家护理服务。

 

鼓励有资质的劳务派遣机构、家政服务机构等积极开展护理领域生活性服务,增加生活照料、挂号取药、陪伴就医、辅具租赁以及家庭照护等服务。

 

这一项主要内容可以与大力发展护理产业的内容结合来看。指导意见鼓励各地通过相关科技、建设专项资金和产业基金等,支持开发和创新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护理、康复、生活照料等相关产品用品、设备设施等。结合实际和特色优势,培育一批护理产品用品、设备设施等相关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健康需要。


附:通知原文

http://www.nhfpc.gov.cn/yzygj/s7659/201807/1a71c7bea4a04d5f82d1aea262ab465e.shtml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