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专款补贴,公立医疗转型康复医院大潮来袭,北京所有三级医院都将开设康复医学科

作者:李艳瑜 2017-12-01 08:27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康复医学学术论坛上,北京市卫计委康复护理处处长郗淑艳透露,预计到2020年,北京市康复医疗服务体制、机制、模式和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完善,康复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长久以来,北京市一直存在大医院过度集中,而从事康复、护理和安宁疗护的机构却严重不足的问题。为缩短大医院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使用率、缓解住院难、合理分流康复患者,由北京市牵头,开始积极探索发展康复医疗体系。

 

这一消息,对本就处于热潮中的康复医疗无疑是利好的。

 

重点:财政专款补贴,一对一帮扶,人才培养


据《北京日报》报道,未来北京市所有三级医院都将开设康复医学科。目前市卫计委正在对三级医院进行摸底调查,制定三级医院康复医学科的评估标准,希望以此来督促三级医院尽快完善康复医学科。同时,也积极鼓励二级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针对社区医疗机构的康复能力,做了绩效评估标准,并纳入绩效考核中。

 

会上郗淑艳还透露,为推动公立医疗机构向康复功能转型,市财政为每家转型医疗机构补助1500万元,专项用于人才培养、设备设施采购和房屋维修改造。市卫计委还积极协调康复技术水平高、能力强的三级医院,为每家转型医疗机构请来对口支援医院,建立一对一的帮扶关系。同时,市卫计委建立月例会工作制度,分享各医疗机构转型中遇到的困难和经验,将转型工作列入市政府和市卫生计生委的“折子工程”,每月督导落实情况。

 

此外,康复人才培养也将是未来重点推进的内容。到2020年,本市所有康复治疗师必须持证上岗,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取得康复治疗技术职称;未取得康复治疗技术职称的人员,须取得北京市卫生计生委颁发的《康复治疗师岗位培训合格证》,才能在医疗机构进行执业。

 

公立医疗机构向康复机构转型早已有之


早在去年6月,北京市发改委等9部门就率先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北京市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下面简称《指导意见》),启动首批公立医疗机构向康复机构转型,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开展分期分批推动部分公立医疗机构向康复医疗机构转型的工作,其中二级和一级医疗机构优先参与改革。

 

首批确定西城区展览路医院、朝阳区南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6家医疗机构,明确北京部分公立医院将转型为康复医院,一些医院的部分治疗床位还要转换为康复床位。 2017年又确定西城区广外医院、海淀区羊坊店医院等6家医疗机构开展转型工作。有消息透露,到2018年,北京还将启动第三批公立医院转型,届时,三批18家公立医院名单全部公布后,北京各区将都会拥有1-2家公立康复医院。

 

无独有偶,早在2013年,上海在“十二五”期间,全市整体转型康复医疗机构的康复床位就已达到1500张;老年医疗护理资源严重匮乏的徐汇、长宁等10个区县,各新增或转型一所老年护理医院,床位在300-500张;黄浦、静安等7个区县各新增或转型一所老年护理医院,床位数在200-300张。

 

为鼓励符合条件的二级医院功能转型,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卫生部门明确转型后的康复机构和老年护理机构,保留其原有的医疗机构等级不变;转型后与三级医院积极开展医疗联合体合作的医院,予以适当增加床位,扩大规模;按照转型的先后顺序予以“上海市第X康复(老年护理)医院”作为第一冠名;同时积极会同市教委、市人保局等部门,加强康复学科建设,开展从事老年护理服务的护理员的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工作。

 

三级体系建设不完善,分级诊疗远未落地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我国医院康复医学科门急诊人次达2141.7万次,较2011年增加了454.8万次,同比增幅达26.96%。截止2014年底我国医院康复医学科门急诊人次达3109.3万次,2015年我国医院康复医学科门急诊人次超过4000万次。这些数据都意味着康复医疗产业面临巨大的市场需求。

 

北京小汤山医院副院长梁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康复医疗的三级体系应该有“明确分工”。急性期在大医院设立的康复科;过了急性期,病情稳定的患者应转到康复医院;在康复医院治疗一段时间之后,恢复期的患者可以转到社区进行简单的康复。

 

各级医院各司其职,又相互连通,实现畅通的转诊,为患者提供便捷的服务是落实分级诊疗的最理想状态,然而我国的康复三级体系建设极不完善。

 

2011年卫生部下发关于《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通知,要求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必须建设康复医学科。虽然有政策规定,但现实是综合医院的康复科室不受重视,与发达国家的医疗机构收入主要为患者对医生的知识、技术买单不同,我国的医疗机构主要收入来源于药品,而康复治疗多采用物理手段,并不能为医疗机构带来这部分收入。

 

康复医疗的服务对象处于疾病相对稳定期,手术治疗少对医技依赖度低,药品耗材花费相对少(康复医院平均药占比约20%左右,远低于综合性医院40%左右的药占比水平),据了解,综合医院的一个康复病床一天可以为医院带来300-500 元收入,而如果将病床给外科,则一天收入在3000-5000元。因此,不乏部分综合大医院建立康复科室只是为了满足政策要求而应付了事,不但病床数极少,甚至设备也不齐全,无法提供有效治疗。

 

早在2014年,习总书记在镇江世业镇卫生院了解基层医疗改革和服务情况时就曾指出,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均等化愿望十分迫切。像大城市的一些大医院,始终处于“战时状态”,人满为患,要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

 

当前,我国医疗资源还存在供需矛盾突出,患者无序就诊,三级医院人满为患,一二级医院资源闲置,基层机构门可罗雀的情况。

 

三大障碍亟待解决


国内外经验都证明,康复机构是分流大医院患者的重要渠道之一。康复医疗机构的存在也为部分康复患者提供了一个分流的渠道,可以有效缓解大医院的“战时状态”。

 

发展康复医疗能够解决部分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仅能提高大医院的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也会让一些二级医院盘活存量,让闲置的医疗资源更好地利用起来,使更多的患者得到有效康复治疗。

 

就目前康复医疗的情况来看,主要的阻碍因素还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三大掣肘:

 

一是医保资质的不完善;

二是转诊机制的不完善;

三是人才短缺的影响。

 

虽然近来一系列密集的康复市场利好政策出台,但治疗医院与康复医院间的通道若不打通,医保支付若不能实现治疗医院与康复医院间的转接,责权若不明确,康复医疗三级体系的完善将持续面临“叫好”但不“叫座”的局面。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