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美国模式,探索我国数字医疗发展前景|数字医疗领域数据报告(下)

作者:动脉网 2016-07-23 0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本文来源: FellowData 微信订阅号, ID:FellowData


前不久,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召开的数字医疗大会见证了美国在这个领域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尤其美国还是数字医疗的鼻祖,通过投资与政策推动了整个大产业的发展。FellowData 这次通过对美国数字医疗的形态及盈利模式的深入分析,探索出了中国在数字医疗领域的未来发展机会。不仅政策市场拓宽,保险买单、药企付费、患者收费的盈利模式也日渐清晰。


美国的医疗市场化制度为数字医疗助力


美国的私有化程度大大的推动了第三方服务商的发展。2015 年,美国数字医疗领域退出的企业已超过百家,很多企业就做几个小产品,不需要担心渠道和竞争,把做好的小产品卖给大公司也可以过好。


目前,美国重点发展的数字医疗细分领域有以下几个形态:


数字1.JPG


美国的医疗市场化制度使得数字医疗在发展过程中没有那么多限制,以上细分领域都已发展的比较成熟,并且实现了多种盈利模式,


我们一起来看看几个代表性公司的盈利模式:


数字2.JPG


中国在数字医疗的领域依然存在众多问题


医疗资源:医生资源在中国本来就是稀缺资源,再加上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患者喜欢扎堆、医生忙不过来的情况。

医疗体系:中国的医疗体系归政府所有,医生很难脱离医院。

医保体系:中国医保体系不健全,看不起病已成为常态。

医疗数据:缺乏对隐私的保护,医药数据体系未建立起来。

传统观念:生病了才去医院、医院要选择三甲医院、医生要选择专家级医生。


克服以上困难,无论是从形态还是盈利模式上,中国的数字医疗都有很多可以探索的机会。


中国数字医疗的未来市场存在巨大潜力


医疗市场化的路,中国已经在走了。「分级诊疗」和「医生多点执业」这两项政策已初步推动了数字医疗的发展。若今后在政府和产业的双重推动下,医疗资源能够相对不那么集中或者社区医疗的水平能够快速提升,分级诊疗将发挥巨大的作用,那么,类似 ZocDoc 形态的产品或将迎来发展机遇。 


大数据整合与研发数据保密系统,使得科技巨头与医疗健康行业会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在不远的未来,预期云电子病历、处方亦会在中国广泛运用。以及,国内做移动健康监测类硬件的非常多,尽管类似医疗器械,它们的大面积的推广仍需获得政府层面的认可,但市场需求将加快推动此类产品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数字医疗的几种盈利模式刚起步


保险买单:近期,平安好医生融资 5 亿美金「保险是否会成为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这个话题推向了热潮。大数据的价值挖掘相对于保险行业而言,能够对患病概率做出更加精准的判断。也就是说,未来随着人们健康状况的下降,患病概率将增大,保险理赔金额也将增加。在用户支付同样保费的前提下,通过互联网创新手段降低患病概率将使得利润空间得到增加。如果政府能够进一步推动商业保险的开放,「保险买单」的盈利模式将很快实现。 


药企付费:第二个可以实现的盈利模式就是药企付费。首先,药企有付费的动机,数字医疗技术能够使得药品营销在愈发合规的环境里逐步实现由粗放向精细的转变,实现按效果付费的方式。其次,药企有付费的能力,中国有近五千家合法药企加上进入本土的国外药企,总营销预算超 8000 亿/年。 


患者收费:移动健康类硬件的发展,可视为医疗器械轻量化的创新方向。不过,目前这一类公司主要以低价优质的硬件先获客,然后再提供带来粘性的服务。不过受制于硬件产品本身普遍缺乏刚性需求点,通过收取服务费来盈利尚且难以实现。 


总体而言,数字医疗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的发展方能趋于成熟的行业,政策的开放与技术、模式创新应该逐步形成良性的相互推动。虽然这个行业仍处于成长初期,但阻碍行业增长的因素也在被逐一击破,我们非常看好先进技术和优质服务在未来几年给行业带来的巨大机会。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