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思享会系列沙龙No.2丨美国Vesalius Ventures分享美国移动医疗投资理念和成功案例

作者:动脉活动 2015-02-02 12:32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时间:2015年1月29日(周四) 下午

地点: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层

主题:2015美国移动医疗投资与市场分析主题沙龙

先谢谢各位在百忙之中抽出来有这样的机会,我大概介绍一下我们公司,我们公司2002年创办的,最早的模式其实是风险投资孵化器,我们专门做的行业是从远程医疗开始,至于我们公司为什么在2002年选择一个远程医疗的方向,待会我会和大家讲一个小的故事。
今天我想从四个方面来和大家讨论一下,目前美国移动医疗和远程医疗方面的一些投资现状和我们对于整个行业在美国的一个投资趋势的把握。首先我会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我这个公司的一个故事,也相当于一个软广告;第二,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医疗其实是一个政策性的调控非常非常大的一个行业,要理解美国的移动医疗公司为什么会做这个事情,对于美国的医疗体系必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当然本身这个话题,可能大概三天三夜也不一定能够讨论完,我在这边会做一个非常简单的,我们认为目前移动医疗和远程医疗行业的机会,从政策的角度讲,为什么在美国过去的四年中是非常非常的火热的。第三个,我就想讲一下,关于美国移动医疗市场的一些投资趋势与机会。最后我和大家分享几个我们公司投过的案例,同时也会分享一些我们曾经参与过的几个比较有借鉴意义的投资案例。
刚才提到Vesalius Ventures实际上是总部位于休斯敦,专门做早期移动医疗和风险投资的医疗机构。过去12年中,这些是一些案例,我们公司曾经参与过,或者参与孵化过的一些项目,从设备、服务以及医疗信息化这方面我们其实都是有涵盖的。目前随着公司业务的拓展,其实Vesalius现在主要目前是四块业务,主营业务还是早期投资的风险投资孵化器,第二个业务其实是主要做一些私募投资,主要是针对医疗以及非医疗产业里面的一些机会,但是90%的项目其实是其中的医疗行业。第三个,我们业提供顾问咨询的服务,主要是针对美国的一些公司,作为海外的业务拓展,因为我们前期积累了很多美国中小型的医疗企业的公司,它们有很大的诉求就是要走出国门。第四块业务是国际业务,现在我们公司主要国际业务有两个点,一个是中东市场,去年我们在中东的阿布扎比开了一个办公室,另外中国市场的业务,是由我做一些负责。

1


我跟大家先讲一下我们公司,为什么我们公司最早会做远程医疗。公司的创始人伯纳德·哈里斯医生,他是一个在美国比较具有传奇性的人物,他本人是一个医生,1990年加入美国的航空航天局做一些医学方面的研究。他是美国第一次进行出舱行走的黑人宇航员,他总共执行过两次任务,一次是1993年,另外一次是1995年。他在1995年的任务中做了一个外太空的行走,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做出舱行走的黑人宇航员,因为他医生的背景,他成为宇航员之前做过很多和医学相关的研究,包括他成为宇航员之后做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地面监控站和空间站或者宇航飞船,监测宇航员的一些基本生理指标,所以大家现在看到远程医疗技术,最早是从美国航空航天局出来的,而且美国航空航天局有一个很好的传统,把最早运用于军事和航空领域的技术运用于民营化。哈里斯先生2011-2012年做了美国远程医疗协会的轮值主席,去年我和天津远程医疗协会的冯会长也联合和ATA做过一个活动,第一次把美国远程协会引入中国,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平台,能够把美国的一些像远程医疗和移动医疗的这些企业,给他们创造一个平台,把他们引入中国的市场和中国的投资人也好,或者中国的相关的公司,能有一个对接的平台。

我本人是五年前加入这个公司,我的学术背景其实是做生物医药研究,本科我是在南京,一家初创型企业,在南京工作过两年,之后到美国做医学方面的研究,09年从美国休斯敦大学毕业,我负责的一个是美国本土孵化型的企业进行投资和孵化,另外对我们已经投资过的项目,或者有关联的远程医疗方面的企业做一些海外市场的业务拓展。

2


这个是我们整个美国公司团队的一些经验,包括我们曾经投资过的公司,还有我们有很多业务联系,主要是美国的各大领先的医院,包括像Texas Heart Institute,这是全美国最好的一家做心脏研究的机构,包括人工心脏、开胸手术、心脏搭桥、换心手术,所有心脏领域的创新都是从Texas Heart Institute出来的,它是以研究为主的医疗机构。

3


关于投资理念

4


这是我们公司的投资理念,我们看项目会从哪些角度来看,我们投资的大部分是早期项目,所以我们最关心的大部分是团队,另外我们比较关心这个公司如果是技术型的公司有多大的门槛,从专利保护的角度。对于服务性的公司来讲进入这个行业的话,机会是多少。另外我们之所以服务早期创业公司,是因为我们公司在远程医疗和移动医疗领域积累的经验,能够给很多被投资的企业带来很多投后的价值。另外我们其实是积极参与所有项目的投后管理的,我在后面会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是我们去年投资过的一个项目,这个公司其实我是积极参与它的公司管理。

5


这个我就想讲一下,我们现在Vesalius对于中国市场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就是做像展会论坛,我们主要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渠道,能够整合一个国内的一些和远程或者移动医疗相关的资源,同时做品牌培育的过程。第二,我们现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和天津滨海高新开发区,想做专门针对移动和远程医疗的孵化器,这个孵化器和传统的孵化器,我们想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我们这个孵化器不仅仅会针对国内的远程或者是移动医疗的公司,我们还希望把它做成一个引入海外的一些移动或者是远程医疗的初创,或者已经有一定业务模式的公司,把它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桥头堡。第三步,就是我们也希望未来如果有机会的话,能够在中国市场建立一支专门投资早期项目的基金,利用我们在海外的资源,做一些所谓跨境投资。同时我们目前还有一些项目,就是帮助中国的企业,在或外寻找,不管是项目层面还是资本层面的合作机会。

下面我想花一些时间,跟大家介绍一下美国医疗体系,以及美国医改,美国从奥巴马上台之后,2009、2010年推出全国范围内的医改,应该说是美国过去30年中非常有力度的,他会真正触及到一些各个利益方的非常全面的医疗改革。正是因为美国的医疗改革,给这些新型的医疗企业带来一个无限大的市场机会。

6


刚才我也提到,如果需要深入探讨美国的医疗体系,可能三天三夜不一定说得完。我想主要从以下的几个点,希望给大家一个整体的,对于目前美国医疗体系主要的,会涉及到,从投资层面能够需要考虑的问题。第一,美国的医疗服务其实所谓的三方体系,指的就是病人,医疗服务提供方,包括医生和医院,美国的医疗体系和中国不一样,是允许自由行医的。像我第四点,美国自由行医的体系,大约50%的医生是自由行医的医生,待会儿我和大家详细讲一下自由行医其实是什么样的概念。第三个三方体系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谁来买单的问题,可能也是很多国内同行问到你做这个东西最终谁来支付这笔费用。美国整个目前现行的医疗体系就是三方体系,病人、医疗提供方和买单方,买单方其实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商业保险公司,美国医疗商业保险是非常发达的。另外一个就是政府,政府最大的一个买单方,一个所有65岁以上的老人,是由政府提供所谓叫全民健保,另外就是针对贫困线以下的人群,有一个全美的保险体系,这两部分是政府来的。

第二点,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在美国整个医疗体系中,整体的医疗服务的内容,是由支付方来决定的,其实病人和医生基本是没有权力参与支付体系。给大家打个比方,目前美国市场上,不管是任何一种先进的药物也好、医疗器械也好或者医疗服务方式也好,如果它不能够得到支付方的认可,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保险公司愿意买单的话,像这种服务是非常难推广的。哪怕是这些服务得到了美国FDA的认可。最近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案例,美国最大了一家医疗公司做艾滋病药的,现在推出一款非常有效的治疗丙肝的药物,但是这种药物目前非常昂贵,应该一个疗程大概费用14万美元,当然这个治疗方式得到美国联邦政府的认可,就是说美国联邦医保会支付这个费用。美国的保险体系是这样,首先得到FDA认可,之后需要有一个CMS的机构,类似于中国社保这样的一个机构,你和他们协商这种服务方式或者这种器材能不能纳入CMS的理赔体系,如果CMS对这种方式决定理赔的话,所有的保险公司基本会参照CMS的理赔模式,当然理赔度会根据市场做一个相应调整。刚才我提到的那款药物,CMS虽然认可了这种药物,但是不同的保险公司对它有不同的理解,比如A保险公司对这种药物做理赔,B保险公司不做理赔,假如我作为一个用户我的保险非常不幸是B保险公司,我是一个患者要使用这个药物,因为B公司不对这样的药物进行理赔,医生不会把这个药开给我,因为他知道开给我,用户首先没办法承担这个费用。美国有一种说法,就是说保险公司其实对于整个医疗体系,病人到底能够接受哪一种医疗服务是有一个决定权的。这样其实会影响到医生,如果医生认为你的服务,他是不会被保险理赔的话,医生也不会推荐病人用,当然自费病人除外,美国基本上没有自费病人。美国其实最大的导致中产阶级破产,基本都是因为医疗服务的原因,就是因为美国的医疗服务是在所有的发达国家里是最贵的。

第三个,所谓的支付习惯,可能这和中国市场不一样,其实中国市场消费者是有这种使用习惯的,他去医院,我认为我去医院,就是需要对我的医疗服务,我支付这笔费用,或者是部分。但是美国市场个人用户没有这个消费习惯,我去医院看病需要自己付钱,因为大部分去医院看病的用户都是有保险,如果你有工作,基本由工作单位提供保险,如果你是政府公务员,也有相应的医疗保险的福利。所以美国的用户是没有一个对于医疗服务的支付习惯,我去医院看病,是保险公司给我支付费用。而且还有一个和国内不同的,国内基本你先付费,或者他需要认可你有一个支付能力,他才给你提供医疗服务。在美国是先看病,看完病后会收到医疗的账单。两年前美国的times杂志对美国的支付系统有一个深入的探讨,美国本身支付系统有一个很大的弊端,但是从用户的角度来讲,他起码不会出现见死不救的状态。你去了医院,医生或者医院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会对你进行先期治疗,你回去以后再收到相应的医生的费用、医院的费用,再由保险公司对于你在医院发生的医疗服务过程进行一个理赔。本身这个理赔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为。

第四,医生自由行医,可能和国内是最大的不同点,美国的医生是自由,是可以自主择业,美国目前50%的医生是自由行医。自由行医是什么概念?假如我是一个心脏科的医生,我自由行医,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开一个自己的办公室,平时我看门诊的话,这些病人不需要去医院,来的都是在我的诊所进行一些交流。假如我需要使用医院的服务,如果我要做一些心脏手术,或者我在诊所里面没有办法完成的医疗服务,比方说我和很多医院有协议,我可以使用ABC这些医院的服务,我把病人在A医院进行一个心脏的手术,我医生拿的是我看病人和动手术的费用,至于病人在医院里的费用是和医院直接发生关系。美国的这些医生可以自由行医,但是自由行医里面有一个局限性,美国也会涉及到所谓跨州行医,美国一共50个州,医生行医资格由各个州监管,假如我在北京做医生,我要到上海行医的话,需要拿到上海的行医执照,否则我不能在上海行医,这个其实也是在以前,对于远程医疗的非常大的障碍。假如我是安徽的医生,我有一个病人在贵州,在美国安徽的医生是不可以通过远程医疗的方式给贵州的病人看病,因为你在贵州没有行医资格。当然这块其实也是,对于跨州行医这块,美国的医改现在也在做一些尝试。比如从2015年开始,联邦政府应该能够认可远程行医的方式,这块会慢慢松动。

7


美国2010年国会正式批准ACA法案,《患者保护与平价医疗法案》,该法案是美国有史以来对于医疗体系最为彻底和影响的深远的一次变革。该法案的推出,从行政和经济两方面得给予现有医疗机构足够的激励。比如ACA法案出台后,要求所有的医生和医院上电子病历系统,比如5年前美国电子病历拿度不到1/3,但是从2010年开始,美国整体的不管从医生层面还是医院的层面,对电子病历使用应该超过90%,因为美国政府规定2010年开始美国所有的医院要上电子病历的系统,他会进行一些补贴,如果你上这个系统,政府会给你补贴多少钱。同时还有一个惩罚机制,没有使用电子病历的医生或者医院在理赔方面会受到一些惩罚性措施,他是从政策和经济的两个角度,配合推动电子病历的普及和应用,也是为什么在过去3-4年中,电子病历这一个领域的服务商是有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增长机会,这是因为政策的原因。

ACA法案里面其实是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改革方案,第一个就是建立了ACOs,就是Accountable Care Organizations。这是什么意思,我给大家打个比方,它的意思就是说,以前美国的付费体系,你看一次病,保险公司进行一次理赔,其实这种模式就是医院和医生,不能说他没有太大的经济上的动力来提高这种医疗的质量,他对于最后的结果不需要负责任。现在的ACOs体系,国家对于慢性病,比方高血压进行一个评估,也许一年需要花两万美元,比如这是一个北京的用户的话,我给他每一年拨款两万美元,由北京所有的加入ACO这个机构的医疗服务系统,包括医院、医生、相关机构对病人进行一个疾病管理,总共的费用就是两万块钱。这样所有的医院、医生是有动力,省一分钱,两万块钱是总的额度,你没有使用的话,剩下的部分由所有医疗体系里面的参与单位分享经济方面的利益,所以现在美国医院有非常大的经济方面的动力,通过技术手段降低整体医疗服务的成本,因为他省一分钱,对他来讲是增加了收入,不像以前看一次病收一次钱,这是非常重大的转变。

另外就是建立全民健保体系,因为美国是发达国家里面以前保险比较差,将近三千万人里面以前没有保险,现在奥巴马的医改需要推行全民健保的体系,希望所有人买保险,保险也是这样,是一个风险分散的原理,买的人越多,整个受保人群理论上讲大家都能受益。现在出现一个问题,买商业保险,美国以前如果是一个已经患病的用户,他不可能买到保险,没有一个保险会给以后很大预期使用到大笔医疗费用的用户卖保险,政府现在通过行政手段,所有的保险公司不能以你已经有病的理由拒绝给保户投保。美国也存在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所有人都加入这个体系,以前是这样,没有保险基本是不会使用医疗服务,现在所有人都加入,相当于2-3年之内,整个系统要为这额外的10%人提供医疗服务,而这些人又最需要医疗服务,所以给它的整个医疗系统造成了一个很大的负担。

8


总结刚才讲美国的医改,美国目前在医改之前,现行的模式,一个是Fee-for-Service,就是按次计费的模式,看一次病付一次钱。还有一个是Disparate Payments整个支付体系是完全分散的,没有一个协调的机制在里面,一个病人可能去医院看病,这个费用可能涉及到医生、护士、医院、药物的费用,每一家都是单独和保险公司结算,没有集中协调的体系。另外也是有以Illness Cure,疾病和治疗为导向的,比如他给一个病人上心脏支架和开胸手术,费用是很高。另外是服务频次导向,正是因为他理赔的模式是按次计费,所以医院和医生有倾向性,他希望病人多来看病,这样他的收入会提高。另外就是碎片化,美国医改后会使用一种模式,叫Value-Based-Care,就是需要评估这个病人最终的治疗效果,当然他会建立一套系统,量化,怎么评估这次服务对于病人的效果到底是有效还是无效,美国正在制订一整套体系量化这种服务效果。另外一个是打包支付,我刚才和大家举的例子,政府每年对这种病人,某种疾病支付两到三万美元,至于医疗系统怎么使用是你们来决定,政府只会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建议,但是还会尊重医生和医院的专业性的知识。还有一个是全民健康,以前美国不太注重以预防为主的方面,因为它的整个支付体系对于任何干预性的方式,保险公司是不会付费的,如果保险公司不支付费用,所有基于这种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模式很难开展起来。首先用户没有付费习惯,没有买单方买单的话,这种服务很难开展。医改之后,保险公司在做一些相应的政策调整,对于预防型的慢性病管理模式,现在很多保险公司都开始买单。另外就是Value Incentive,以服务质量为导向,而不是仅仅是服务频次为导向。另外就是整体性,就是希望让某个区域里面所有关联利益体,协同为病人服务,这个核心是为病人提供更有效,整体费用更为低廉的服务方式。

9


下面我想和大家讨论一下,美国目前移动医疗市场的一些趋势和机会,是我们公司自己对这个方面的一些理解。首先什么是移动医疗,或者什么是远程医疗,可能问一百个人,一百个人会给你一百个不同的答案,这个是我们十年前对于远程医疗的定义,拿到现在也是非常适用,我们怎么理解移动医疗和远程医疗,其实我们认为是三个大的产业的融合。首先是通讯,从最早的电话拨号,到现在3G、4G到现在无线网络,是和信息相关的行业。另外信息,包括大家提到APP、医疗软件,其实是医疗信息化的一部分。第三部分,医疗现在更多涉及到硬件方面的,大家讲的可穿戴设备,无非是你从深层意义上讲可穿戴的设备,其实就是对你某个或某几个基本体征进行采集的过程,我们认为移动医疗,其实是这三个大的产业的融合,它是以医疗服务为基础。不管是移动医疗、数字医疗、远期医疗,其实不能离开这个行业的本质,是提供一个医疗服务的。只是说现在提供医疗服务的手段是日新月异,只是核心是提供医疗服务。

10


下面我想对美国2014年投资趋势做一个大概介绍,我使用的是Rock Health几个月前对美国的医疗行业投资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研究。2014年美国风险投资,总体投入到数字医疗的领域将近40亿美元,数字医疗到底是什么样的概念,其实我的理解就是说,它是一个传统以上的health IT,现在用了一个数字医疗的名字。2014年的投资额度超过前三年的累计,2011-2013年三年投资额度,那个红线前三年的投资额度大概40亿美元左右,而2014年一年投资额度超过40亿美元。在所有的数字医疗行业里面,有六个大的板块是在2014年吸引了将近超过44%的投资额度,这是哪六大板块?一个就是大数据,能够对于数据进行分析的软件型公司;第二块就是healthcare consumer engagement,其实这块更多的其实就是可穿戴式设备,它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一种怎么样去激励消费者做一个自主的健康关系;第三块Digital medical devices,其实也是和可穿戴设备也非常关联,但是更多的侧重于有医疗级别,因为很多可穿戴设备不是医疗产品,是消费电子类产品,但是还有一种所有的可穿戴设备,其实是医疗级的可穿戴设备;第四个就是Telemedicine远程医疗,因为整个行业政策方面的转变,投资者认为远程医疗在美国的2-3年可能会呈现爆炸式的增长。第五个就是叫Personalized medicine,这个是比较新的东西,所谓个性化治疗,这个会结合像可穿戴设备,因为对于一个个体来讲,能采集到你更多的一个数据,不管是基本体征的数据还是治疗方面的数据,这样能够更加针对性的对于病人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方案;第六类就是Population health management,这个就是所谓的健康管理的概念,所以在2014年有44%的投资其实是投资到这六个大的板块里。

11


远程医疗是2014年投资增长最快的板块,包括新公司的融资还有现有公司追加的投资,就是B轮、C轮。还有跨州行医执照开放,有一个保险理赔支付理赔策略的改变,对这个行业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另外一个支付方的管理应用,主要支保险公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变化?刚才提到ACO体系,因为ACO体系是要有一个协同,对于保险公司来讲有一个管理方面的挑战性,所以目前来讲有很多专门为保险公司提供适应于新的ACO整个服务体系的解决方案,这个其实更多的偏向于医疗应用软件。

12


另外我觉得比较有意思就是所谓的数字疗法,刚才大韬那边也提到了,WellDoc,这是大家对美国比较熟悉的,我个人认为非常有创新意义的,你说是移动医疗公司、数字医疗公司,归类其实并不是很重要,待会儿我会和大家详细讨论这个案例。还有另外一家公司omada health,这个和WellDoc是异曲同工这两家公司都是做糖尿病的。

13


我们认为在未来2-3年,美国移动医疗投资的驱动力在哪里?第一个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美国的医改,给这个市场释放了一个巨大的商机,以前不能做的现在可以做了,以前没有人买单现在有人支付了,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推动力,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的公司,现在投资人愿意往这个方向投钱,是因为和他的政策的大医改分不开的。第二个就是美国也面临一个老龄化的问题,进入65岁的人群越来越大,健康大家注意到,随着年龄增长,医疗方面的开支会呈现一个指数型的增长,所以美国的老龄化和慢性病,其实美国的慢性病也非常严重。第三个,美国的医生资源也是有一个短缺,尤其是专科的医生,以及居高不下的医疗费用。还有一个移动医疗的投资驱动,就是美国这种商业模式和整体的商业社会的人员和商业的流动性是非常大的,为了适应公司的流动性,他也需要对于医疗服务能够有一个流动性在里面。还有一个就医习惯的改变,刚才我提到,美国用户是没有支付习惯,但是像现在的年轻人,就是30岁以下的美国人,整个的就医模式也会发生改变,以前美国人有家庭医生的概念,如果我生了病的话,你问50岁以上的人,只要有保险的人,可能都有家庭医生。但是对于80后、90后来讲,他不一定会接受这种服务方式,可能也许会接受的服务方式就是我生病了我去看病,我不生病的话,不需要家庭医生对我的健康进行全面管理。所以用户使用就医模式发生改变,也会创造很多投资机会。

另外就是消费者的我健康与监控意识的提高,主要是得益于可穿戴式设备,以及对于可穿戴式设备这些公司,对于自我健康管理概念的推广。另外一个就是,因为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在美国智能设备的普及在各个年龄层面,即使是在55岁以上的年龄层面,他使用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已经非常非常高。

下面我想从这四个方面,我们目前看到的比较有意思的典型案例,一个就是就医,我刚才提到,移动医疗也好,数字医疗也好,本质的核心是医疗服务,因为离开了医疗服务其实无从谈起数字医疗或者移动医疗。从整个就医环节,我们认为这四个环节,一个是就医,找医生的过程;第二是诊断,你找到医生,医生面对面和病人交流过程中的诊断环节;第三个就是治疗,医生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给病人治疗;第四个就是康复,其实这个康复,把它这个意义扩大,可以做所谓慢性病管理,这些是一个所谓叫亚健康,或者本身是患病人群。

14


在就医模式,我们目前看到有哪一些机会,这个我需要和大家分享美国就医模式目前只有两个方式,一个是急诊与预约,在美国如果我生病了的话,有两种方式看医生,一种我要预约,不管专科医生还是家庭医生,但是通常预约不是今天想看病就能看得到病,有可能等1-2天,或者2-3天,对于专科医生就更加难约上。

15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我想看一个肠胃方面的医生,我预约了一个做胃镜的专科医生,我要等四个星期才能看这个医生。如果我现在就非常想看医生怎么办?美国目前的模式就是我要去急诊室,这个和中国的急诊室的概念还不完全一样,你去美国的急诊室的话,你是能够马上见得到医生的,但是这也有一个比较长的等待时间,可能不到八个小时,以前美国基本有这两种就医方式。我们认为在这两种传统的就医方式以外,现在出现了第三种看病方式,比方说像移动医疗healthedge,这是类似于像春雨医生请问诊的公司。第二个我们叫非医疗场所就医,其实就是远程医疗,像去年美国提供大的远程医疗的公司,像TELADOC、American Well、DIGITAL,都是这种所谓足不出户看医生的概念,就是你坐在家里通过电脑也能看医生。他们为了区别于这种急诊室,承诺2-3个小时内,给你提供一个医生,像Teladoc这个公司有比较强的提供医疗服务的历史,这个公司是2003或者2002年成立的,是在移动医疗和远程医疗浪潮起来一直是在做这个服务,只不过以前是通过电话的方式,如果我想找个医生,我可以打个电话,这个公司在指定的时间内给我约到医生。像这种非医疗场所就医,目前只能针对小病,或者你需要马上满医生。其实大家想想看我们大部分就医场景的模式,很多情况下有70%的病是没有必要去医院折腾大概一个上午或者一天的时间,医生就给你讲五分钟,这些公司抓住的就是简化一个就医环节,让用户不去医院或者不需要预约的前提下,得到一点比较专业的医生的建议。当然如果确实是有比较严重的疾病的话,医生也会建议,尽快的做一个医生的预约。另外一个就是专科医生预约ZocDoc,刚才提到的美国医生预约也是非常难的过程,其实就是把所有稀缺资源进行一个重新调配,所有的医生可以把他们自己的工作时间全部放在ZocDoc上面,ZocDoc可以根据用户所在的地方、所在的城市,比如我现在想看一个儿科医生,把可以马上告诉我,他有所有医生的日程表,能够很快告诉我,比如今天看儿科医生,现在有哪几个儿科医生可以预约,主要就是解决了预约难的问题。

还有,专科医生,我刚才讲的四个星期预约一个胃病医生的例子,是可以给你提供一种合理利用这些医生资源的方式,当然如果你想要看一个所谓专家门诊也好,或者只想看这个医生,通过这种方式不一定能够有效。还有一个就是避免非必要急症室的使用,因为美国很大一块医疗成本是对于很多没有必要到急症室看病的都涌到急症室,只要进到急诊室,整个的费用很高。从病人的角度他们有一个挂号费的机制,假如我看这个急诊医生我自己的费用100-200美元,我如果看家庭医生只要20-30美元,对于整个医疗系统急诊室的使用成本平均超过1000美元,如果预约一个家庭医生整体成本不超过200美元,这就是为什么保险公司有动力,不想让病人去急诊室,以前没有任何其他替代方式,从经济的层面,或者从一个其他的解决途径,像现在有一些类似于HealthSpot 、Teladoc,给病人提供了急诊预约,第三级就医方式,可以就近就医,还有一个你确实在家里可以看到医生。

16


第二个环节就是诊断的方式,我们认为投资机会主要来自于便携式传感器和移动设备结合的新型的诊断方式,这个领域里面高通公司做了非常多的工作,高通是一个卖芯片的公司,他们的理念就是connect everything,任何设备只要能连起来的话,他们公司收专利费,越多设备入网对他有一个盈利点。大家可以看一下,高通公司在四年前,和和Xprize foundation,做了一个Xprize项目,Xprize我不知道大家有多少了解,但是Xprize有一个非常有名的项目就是,大家都听过的,它是赞助民营公司做火箭上天,最后应该是Xprize赢得这个挑战一千万美元。他最近在医疗领域在做这个Xprize Tricorder,Tricorder其实每一个美国人都知道的东西,就是《星际航行》,是美国最优名的科幻电视片,应该是从60年代,影响了美国整整一代人的科幻片。Tricorder是这个科幻片里面一个小小的仪器,医生拿着扫描一下你所有的基本体征都在上面,高通公司和Xprize联合赞助了一个一千万美元的挑战,Xprize Tricorder。他主要想做两件事情,一种是智能诊断,有没有可能通过这种技术的手段,在没有医生介入的前提下,对某些疾病做出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其实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前端的采集设备,不管基本体征也好,还是其他的血液的采集,第二个就是人工智能系统,当你收集到这么多信息之后,有没有办法通过一些算法,做出一个阶级于医生的判断。还有一个可能大家也听过,IBM公司,智能机器人,第一次打败了类似像回答问题的挑战。第一次在全世界最大的癌症中心,他们进行一个合作,让电脑医生给病人看病,这是一个从创新方面来讲,美国在这方面走得比较前的,他对于研究领域,从研究领域向商业化转化过程中走得比较快。第二个就是连接移动设备的便携式医疗级外设设备,我要强调一下医疗级外设设备和可穿戴设备的区别,医疗级外设设备一定要得到医生的认可,尤其是美国FDA的认可,你采集的数据医生可以用来做临床诊断的判断,这个领域两家公司Scanadu、DynoSense,Scanadu这家公司,2013年在美国众筹网站indiegogo上推出一个设备,应该是当时indiegogo上募集资金最多的一个公司,它是一个手掌一半大的仪器,可以采集体温、心跳、血压、还有血氧饱和程度的设备,是2013年11月底推出这个项目,当时承诺2014年春天把首批样机寄给用户,我也买了,但是现在还没收到。他在2014年春天的时候出了第一台样机寄给测试的用户,后来发现一些问题,体温那块不是特别准确,他想通过FDA认证,必须保证采集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他在第一批测试的样机有问题的时候,全部把这些仪器召回,做了一个重新的设计,花了一年半时间,还没有把这些产品发到用户手里,最新更新应该是今年1月份2月份,希望我回去的时候可以拿到这个样机。可穿戴设备,要做医疗级可穿戴设备,其实里面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像Scanadu,最近在众筹网的项目推出之后,很快应该拿到第一笔投资,第一笔投资应该是雅虎杨致远自己在硅谷的基金给他投的上千万美金的融资。另外一家叫DynoSense,推出的设备和Scanadu的设备比较类似。另外一个是Scanadu这家共了最后入选了高通赞助的Xprize,Xprize项目是去年10月底,他挑选了十家公司作为最后的参赛方,给这些公司18个月的时间推出最终解决方案,Scanadu应该是最后入围公司。另外就是智能辅助排查,结合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我刚才讲IBM公司大型人工智能计算机参与疾病诊断,其实这也是一个,从本质上,有可能会改变医疗服务的方式。

还有某些针对某种疾病的远程诊断,我举的例子就是心率失常诊断,AliveCor,大家可能听过,我正好带了这个设备,它是配合智能手机使用,对于潜在心脏病或者心脏病史的人做随时随地的监测,这是FDA批准的模式,最早的销售模式必须是医生开处方用户才能买到,他先走的是所谓医生的市场,需要得到医生的认证,这个东西是有效的、数据是准确的,去年年底正式推OTC的市场,不需要通过医生的处方都可以买到这个设备。这个设备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一个设备,但是有一个很好的,它创新的地方,专利保护,为什么美国没有人去山寨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通过音频,把这个数据直接传输到手机上,不是通过蓝牙和wifi,是音频,这其实是用户很好体验的案例。大家都用多蓝牙的设备,蓝牙的设备有一个非常糟糕的用户体验,就是一个匹配,你经常需要匹配设备和智能手机之间,这个东西完全不存在匹配,只要打开app,两只手按住就可以做一个心电监测,这个是高通公司投资的。还有一个,我觉得美国的公司,值得大家需要的地方,它做得比较专,这家公司,其实是一个数据采集和服务结合的一个服务模式,我的心电图来了之后,一般的用户是没有办法对心电图做一个解读,必须找一个专业人士做一个心电分析,这家公司并不自己提供这种服务,把整个服务外包给另外一家公司去做,他们这个公司擅长的地方,一个是做市场营销,还有一个就是做产品的设计和更新迭代,应该是在去年年底推出一款所谓第二代产品,比这个还要薄、还要小的一个设备,而且价格更便宜。这个零售售价刚推出来是199美元,现在可能价格稍微降一些了,它其实是通过卖硬件,商业模式是很清晰的,只要买这个东西的人越过多数,他就越赚钱。而且里面的成本是非常低的。

另外AliveCor去年年底自己开发了一套筛选软件,能够对房颤做一个自动判断,基本是没有假,准确率是百分之百,他做过临床实验,只要有房颤它一定可以诊断出来,房颤属于心率失常的症状,很多情况是突然发作,而且没有规律,很多用户目前来讲如果有这类病史病人去医院通常医生给你一个24小时的佩戴的,70%的情况下查不出心率失常,这种你只要感到不舒服,马上可以做一个对于自己心电图的检查。还有一个是现场急救,这是我们参与的一家公司LifeBot,它是一个手提式的专门配在救护车上的急救设备,可以现场通过数据传输方式,包括卫星、无线网、有线网,只要现场有一个通讯模式,就能接入这种方式。另外一个是专科医生调配这种诊断方式,Specialists On Call,这家公司去年华平投了3500万美元。另外一个远程会诊In TouchHealth,这家公司开发了一个远程机器人,这个更加适合美国的市场,但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市场模式。

17


另外一个治疗,治疗层面,我们目前并没有看到太多所谓移动医疗公司介入这个环节,我现在举的几个例子,一个AirStrip也是红杉投资的公司,把床边监护仪上面的数据通过云端的平台实时传输到医生的手机端和智能设备上,理论上医生不需要去病房里面也能对病人实时监控。另外一个是数字治疗WellDoc,这个可能是国内的朋友比较熟悉的,我后面会专门讲糖尿病这一块。另外一个是重症监护互利,这是我们公司有参与过的,这个是一家硬件公司,做了所谓无接触式的监护设备,主要解决的一个痛点,很多重症监护病房的病人没有办法带很多的线。还有一个是手术实时指导,这个大家比较了解,主要做机器人手术,理论上来讲,医生可以在任何地方对病人实施一个手术,美国现在FDA并不批准,你必须是手术和仪器在同一个物理空间,可以不在同一个房间,但是必须保证连接的通畅性。因为手术端不能出现任何的闪失。

18


另外一个是院后康复,我举的几个例子,一个是将重复入院率,我为什么举这个例子?也是因为医改的政策,美国医改有一个措施,如果因为同一个病,30天之内重复入院的话,保险公司是不理赔的,大家可能会问,保险公司不理赔,医院不是不可以收治这个病人吗?这种情况在美国基本不存在,如果你是一个心脏病病人,主要是针对郁血性心脏衰竭,CHF这种病人,以前重复入院率非常高,其实这种心脏病人,如果出院之后有一个非常好的监护模式,可以大大降低这些病人的重复入院率,美国很多公司只针对这个单病种CHF,提供了所谓院后监护模式,以前是找不到买单方,用户不付钱,保险公司也不付钱,现在医改对于30天处罚措施,医院有很大的动力,如果病人重新回到医院,他必须收治这个病人,这个医疗服务费用会发生,这些病人都会导致医院救护成本非常高,所以现在医院,光是医院就有动力,如果你是一个CHF的病人,他是希望你出院之后,哪怕我只监护你30天,保证你30天之内不要重新回到医院,这是降低重复入院率实行的。另外是慢性病管理,像糖尿病、高血压,现在保险公司和医院都有经济方面的动力,对于新的疾病管理的模式做一个理赔。另外第三块可能是广一些自我健康管理,更多可能涉及到可穿戴设备和健康管理APP,这一块因为由于用户使用习惯和支付方式的改变,未来用户可能愿意对可穿戴设备自己买单的模式。

19


下面我可能就和大家讲三个案例,有两个是我们自己投过的,我们去年投资的一个Jsahealth,他有一批精神科医生,他的模式是把医生资源集中,把医生的时间卖给很多医院或者是急诊室,我刚才提到美国的专科医生是一个稀缺资源,肯定有很多这样的医院,但是某个专科医生是欠缺的,假如对精神病的别人,被某医院收治了以后,这个医院很有可能没有进行精神病专科的医生,也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个案例,现在通过远程医疗的模式,对于医生来讲可以使用平板电脑提供这种服务。这种模式是通过第三方公司,集中专科医生的稀缺资源,做一个最有效的市场的调配,这种模式是否能够在中国开展,是要根据多点行医。我为什么提到这个案例?这个案例是我们去年年初投资的公司,我们其实是积极参与了这家公司的管理,我们当时投资这家公司,这个公司也有些问题,公司的创始人是一个精神病专家,他在精神病医生领域非常有号召力,所以很快招来很多精神病方面的医生,但是对于公司的运营和管理,其实是有一定的欠缺的。所以我们当时也是看到了,这是一个非常细分的市场,这个公司对于稀缺资源有很好的掌控能力,但是更多在公司运营层面需要投资人的协助,所以我们投资过程中是积极参与这个公司的管理,包括帮整个公司建立一套规范的财务系统,还有帮公司做了一些未来业务的发展的规划。这家公司现在的业务只覆盖德州,这也是因为跨州行医的现象,但是我们今年就会把这家公司的范围拓展到加州市场,美国有几个大的市场,对于这方面有非常大的需求,纽约、加州还有德州。同样的案例,其实2014年华平投资了3200万美元给SOC,直接翻译就是“专家医生在线”,这个模式和刚才讲的jsa模式基本类似,只不过SOC有四大专科,精神病、心脏病、脑神经,这个主要是针对中风病人,因为中风必须需要非常短的时间内,有一个专家提出非常有针对性的意见,能够大大降低病人的受损的程度。第四个就是重症监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在美国,有这方面经验的医生非常少,它的模式就是有能够整合这四大资源,美国是自由行医,医生可以和任何公司签订合同,十个、二十个都没问题。这个公司通过第三方平台汇总稀缺医生的资源,他有渠道,用P2P的模式,不是直接针对消费者,是把这些服务卖给医院。刚才讲如果有一个心脏病病人到了这个医院,如果没有一个心脏病的专科医生,美国的医院,以前他是怎么来处理这个方式?一个是先暂时把这个病人收治,然后再去和其他的医院借调专门的第三方人力资源的公司去调配医生,但是这个可能通常要花2-3天的时间,才有可能借调到一个心脏病专家。第二个,你可能会把这个病人转送到其他医院,但是其实很多医院是愿意收治这种病人,因为通常这些病人,都是大病种、高价值的病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讲,医院是不愿意流失这些病人。现在有了这种模式的话,医院能够在基本像SOC,和我们投资的这家公司,基本承诺两个小时之内,可以给你调配一个专业医生,也就是说医院可以暂时收治这个病人,同时在很短时间内,使用专科医生的资源,对于病人的病情做一个初步判断,然后给他足够的时间去做一些其他方面的资源调配。这种模式集中了稀缺资源,对稀缺资源进行一个调配。

另外一个是TelaDoc,和这两家公司的模式步态一样,我个人理解是一个B2C的模式,是直接针对消费者,解决的是同样的刚才讲的问题,我要看医生,我现在看不到怎么办?TelaDoc解决的模式,你看不到医生,两个小时内我给你提供一个专业医生、专业化建议。美国之所以能直接提供B2C模式,是因为美国所有的药物都是电子处方,医生远程方式给你看病,他给你开药,是能解决某些问题,病人拿了医生的电子处方,美国医药是分家的,医生开完处方之后,他的处方是直接转到病人指点的药房,病人去最近的药房拿药,可以完成整个诊断的闭环,从看病到拿药的环节。


20


第二我想讲一下糖尿病健康管理,这个话题大家比较感兴趣,因为一个星期前,腾讯也推出一款所谓糖尿病管理的软件,为什么我想讲一下这个,虽然我们并没有直接的和糖尿病管理相关的项目,但是其中我们公司其实在2006年的时候,就是在移动智能设备还没有出现之前,我们曾经和一家公司合作过,通过手机的模式对糖尿病用户做一个健康管理,糖尿病在美国,从移动医疗来讲比较红火,糖尿病这个大病种,一旦患上基本没有办法根治,现在很多宣传说通过某种方式可以治疗糖尿病,我对这块个人有保留意见。糖尿病首先患上治不好,第二糖尿病本身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糖尿病引发的各种并发症,会导致截肢、心脏病、肾功能,一旦患上风险非常高。

我们看一下美国从2012年第一家,TELCARE美国第一个所谓,第一款FDA认证的基于手机网络的无线血糖仪,腾讯我觉得它的模式和TelaDoc基本一致,它是一个独立的设备,而且这个设计是独立通过理论上不需要依赖于智能手机,采集数据完了之后,通过SIM卡传到云端,通过手机APP下载。这个公司应该2010或者2011年成立,2014年,红杉给它投了C轮3200万,在红杉之前,应该2012年这款无线血糖仪被FDA认证之后,很快拿到第一轮融资,累计融资大概6千多万美元,最新一轮融资,就不仅仅想做糖尿病了,想做其他的慢性病管理。这种趋势,你肯定要借助一个大病种,做一个切入,等到你有一定的用户,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之后,是有可能做一个纵向的扩展,就是所谓病种的延伸。

第二家公司是iBGSTAR,这个大家也比较了解,就是所谓第一款Iphone血糖仪,这个公司最后被赛诺菲收购,法国的一家公司收购了。这款产品是美国专门做血糖仪的公司研发和制造的,这家公司的创始人Sonny Vu,大家知道他的公司,他离开这家公司以后做了第二家公司Misfit,这家公司的董事是前苹果公司的CEO,推出一款智能手环,这个智能手环应该2013年年底进入中国市场,应该是中国市场卖得最好的一款手环,去年年底,小米和京东联合给他投资了4千万美元。我们讲点题外话,现在这个手环成了所有人都想做手环,但是手环不是一个刚需,但是为什么Sonny Vu的手环能够脱颖而出,包括苹果公司推出一系列的广告里面,针对运动健康里面的Sonny Vu Misfit是它的主打产品,既然不是刚需,为什么用户要掏钱买?他走的时尚的路线,设计的感觉非常漂亮,可以戴在手上,挂在胸口可以做项链,你看了以后会有购买的冲动。他们做得好,包括他们设计的这款,就可以看出Sonny Vu的思路,他做产品肯定是从设计角度入手,你看上去会眼前一亮的产品。

第三个是glooko这个公司,可能大家也比较了解,做了手机的线,做这个干什么用?是连接传统的血糖仪,强生、罗氏血糖仪,它不直接和血糖仪这些公司竞争。像TELCARE可能是直接和强生或罗氏或者雅培竞争,像glooko不直接和他们竞争,现在市面上的用户已经有了这个血糖仪,美国基本上90%的糖尿病患者都有个人的血糖仪,这是保险理赔的,用户只需要掏很少的费用,包括你的血糖仪和每个用使用试纸保险公司都是报销的,这肯定和中国不太一样。glooko最早是强生内部的项目,在2009年刚刚推出iphone没几年的时间,苹果开发大会上是重点的项目,后来这个项目被内部砍掉了,大家看为什么大公司不做这些东西?大公司有大公司的一些问题在里面,对于初创型的项目,小公司就不用怕大公司可能会进入这个领域,起码在美国目前是这个情况。后来强生内部的团队自己跳出来,还是把这个项目延展下来,做了一个独立的公司,因为和强生内部的关系,所以是能够拿到这个数据的开放。第一步就是做针对强生几款主流产品的连接,现在是延展到强生、罗氏的血糖仪都可以做一个物理性的连接,把数据导出之后,直接发送到他的APP。去年三星现在在美国移动医疗领域比较活跃的投资人,机构投资人,他想创建一个围绕三星智能手机的生态系统,三星给他投资了七百万美元的B轮。

第四个公司livongo和我们比较有渊源,这个公司的前身是我们公司2005年曾经做过一个项目,就是和livongo公司的创始人用手机做糖尿病健康管理。livongo如果大家只是从报道来看是非常新的公司,2014年才成立,成立之初就拿到一千万美元,他这个公司的产品和Telcare比较类似,是独立的血糖仪,自带sim卡,通过这种方式和智能手机APP联系,这些公司都会说自己有一套算法,提供自动的糖尿病健康管理服务。
第五家公司是一家以色列公司,是在美国上市,是OTC板块的叫DARIO这个公司目前还没有正式进入美国市场,主要是在欧洲市场和澳大利亚卖它的连接智能手机的,它是一款整体化的血糖仪,包括采血针、采血笔,都是集中在一个长方形的笔盒里,通过物理方式连接,通过音频口把采血的数据直接导入手机,和iphone基本是一样的。

最后两个,WellDoc可能是大家目前关注度比较大的,国内有好几个行业报告对WellDoc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WellDoc应该是在国内首先提出电子药物的概念,它其实无非就是把这种改变用户行为的理念做了一个量化的分解,做成一个一个模块,通过多重模式监听用户,解决遵医嘱的软件,你去看医生,医生告诉你做一二三四五,但是很多病人做完一二,三四五就忘记了,对于慢性病,如果你真正遵照医生提供的治疗方案,对你的病情是有控制、有效的。WellDoc做了所有公司没有做的事情,在2010年的时候做了一个对照的临床实验,通过药物的模式来做,证明使用APP,使用他的方法,对你的血糖蛋白实验非常有效,正是因为他做了这个实验之后,美国FDA批准了它的这个方案,所谓电子药物,是按照药物的方式来审批WellDoc的这款产品。第二个,因为FDA批准了它作为药物的方式,这样子保险公司就可以按照爱无的方式对于WellDoc所谓叫APP的服务模式,去按照药物的方式理赔,目前应该是每个月会向使用这种模式的用户,理赔额应该在99美元,而且这必须是医生开处方的,不是市面上自己下载的产品就可以用,必须过医生这关,是医生给用户开处方,用户拿这个到药店,由专业的药剂师下载软件,告诉你怎么使用,完全是按照药物整套流程去走的。这家公司成立时间非常早,应该是2006年WellDoc就成立了,最早就是糖尿病健康管理,因为美国其实以前也有所谓健康管理的公司,它的创始人两个人是兄妹,妹妹其实是一个糖尿病方面的专家,是个医生,其实他们对于这块从专业角度来讲人知度非常高,最早拿了一笔很大额度的天使投资,因为这个医生以前有一个糖尿病病人,是一个很大的地产开发商,他通过这套理念帮病人有效控制了病人,这个开发商给他一笔很大的天使投资,这是WellDoc背后最早怎么做起来。现在WellDoc FDA的药物认证之后,应该是去年默克旗下全球医疗创新基金,给它投资了两千万美元,主要用于WellDoc做市场的推广。

最后一个公司叫omada,我不知道国内对这家公司有多大的报道,它的理念其实和WellDoc一样,WellDoc主要做糖尿病病人,Omada做糖尿病前期,有两个指标超标,有一个指标超标,就会被划分为糖尿病前期的病人,糖尿病前期病人有很高风险最终转化为糖尿病。这家公司是Rock Health2011年孵化项目,2011年美国当时做了一个全国糖尿病全国性的临床实验,通过什么方式能够控制好糖尿病前期病人,这是由全美糖尿病的专家联合做的大型多年的项目,其中这篇文章就设计了16周的疗程,他们证明假如实验,使用这个16周的疗程,能够有效控制血糖,而且情况会好很多,这个公司就是把16周疗程进行量化,结合APP,所谓糖尿病前期病人管理软件,当时2011年这篇文章发表在美国非常有权威性的医疗杂志,也得到全美糖尿病协会的认可,当时在全美国推广这种模式,希望用户按照这种模式自我监督和保健,但是当时条件不成熟,这种方式并没有真正推广下去。Rock Health这个公司借助移动医疗的机会,把完全科研性的项目转化成一个产品,这是因为权威机构对于他这种方式的认可。很多现在的保险公司,就和Rock Health合作,现在很多保险公司对这种方式也做理赔,找到买单方,推这个事情难度相对来讲小很多。

第三个是我们公司早期以前投过的项目,这是2004年在智能设备还没有出来,我给大家分享做这种所谓叫也是健康管理,当时市面上有伤三个公司做这个,一个是英特尔公司自己有一个小盒子,Honeywell也有一种疾病管理的模式。我们当时投的这家公司是Health Hero,做的和这两家公司其实没有太大本质上的区别,后来Health Hero是被Bosch集团收购了,Bosch集团在美国有一个医疗服务的项目,他主要是针对居家养老、老年公寓和康复中心,每天起来之后会根据病人的慢性病,首先会做一个个性化软件设置,每天起来回答一系列的问题,里面有套算法,告诉你今天很健康,祝你心情愉快,如果根据你回答的问题,判断出你这个病人可能有潜在的风险的话,就会让一个护士或者医疗专业人员进行一个主动式的介入,主要是针对老年市场。我们认为像这块模式,以前这些公司,主要是靠卖硬件,就是卖这款设备,随着只能设备的普及,像这种纯做第三方硬件的公司,除非你有一个和别人非常不一样的模式,这个是比较难做的,目前我们看到很多方式,已经不做硬件了,主要是做软件,硬件是使用现在市面上不管是苹果的平板电脑,还是其他家的平板电脑,不再以硬件为发力点,而是以软件为发力点,我们之前的投资Health Hero就是被Bosch以退出方式被收购了。

我想我刚才和大家分享的主要是基于美国市场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和我们所关注到的,在移动医疗和远程医疗领域的一些投资机会,或者已经有过的一些项目我也非常高兴,大家待会儿,有时间的话,可能和大家也有些交流,看看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对于美国医疗市场的刚才提到的从四个环节,就医、诊断、入院、康复,美国市场是这样一个现状,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是什么。我刚才也提到医疗行业是政策性非常强,美国的医疗体系和中国完全不一样,美国的模式拿到中国不一定管用,中国可以根据自己市场现状,和医疗体系包括政策的走向,也许有一些可能不一定适合美国市场的商业模式也许会出现。

(由动脉网编辑整理)


(想第一时间了解互联网医疗创业信息,请关注动脉网微信公众账号:vcbeat,也欢迎大家就感兴趣的话题与我们互动,或通过微信与我们联系,发布您的创业项目或相关研究心得)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