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165年打针技术,纳通生物用“微针”黑科技实现无痛、无创透皮给药

作者:杨娟 2018-01-19 0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这是人类给药技术的一次创新。 ——福布斯中国

这是人类美容护肤的一场革命。 ——美国美容化学家协会主席Karl Popp

这就是“纳晶”。


打针吃药,在医学发达的今天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1853年,苏格兰的亚历山大·伍德和法国的查尔斯·普拉乏斯第一次把针筒和针头组合到一起,这一创新也就成为了现代注射器的鼻祖。这个发明救了很多人,但也要了许多医生的命。针刺伤是医生被传染肝炎、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直到15年前,一位父亲的“奇葩”想法,颠覆了这一存在了165年的发明。“为什么现在小孩儿打针还是这么疼?”这一慈爱的发问引起了科学家徐百的深思。他集结了八位资深科学家,组建了一支研发团队,立志要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


团队成员分别来自半导体材料、新药开发、生物医药营销、FDA 报批、临床方案以及市场推广等各个领域。在多学科的交融和碰撞之下,他们开启了一系列无痛微针——纳米晶片的研发征程,并于2007年11月成立了苏州纳通生物纳米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纳通生物”)。


梦的产物——纳晶


纳通生物研发的“纳晶”微针是什么?它是一种改变药物剂型的新型透皮给药系统,表面看像一个微型印章,材质上采用高纯度的单晶硅经纳米技术雕刻而成,其针尖的直径不足80nm(纳米),粗细相当于头发丝的千分之一


NT.png


将晶片轻轻接触皮肤,晶片上点阵排列的微针就可以穿透对药物起屏障作用的表皮角质层,形成成千上万个给药通道。随后,把护肤品或药剂涂抹于给药处,药剂就会慢慢地渗透进表皮,定量、连续地给药,真正实现无痛、无创、安全、高效的给药过程


据动脉网了解,纳通生物已掌握了该技术十多项独家授权专利,先后获得了“亚洲创新奖”、美国“硅谷高创”、“红鲱鱼”、“经皮给药学会年度贡献奖”等殊荣。


梦想变为现实


将梦想变为现实的路上,纳通生物之所以能够成功,政府的支持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据纳通生物CEO徐百介绍,纳米微针这个项目最开始在中国的落地,就是通过国家科技部863重大专项而启动的。随后,团队将想法迅速做成产品,也先后得到了国家科技部、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工业园区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据悉,当时科技部的一位部长看完他们的项目后说了一句话:现在中国,把钱变成论文的人有了,但是把论文变成钱的人太缺了。

 

2018年,已是纳通生物走向的第十一个年头,但当初创业的艰辛,对徐百团队而言仿佛就在昨天。


当时中国的风投还没有像现在这么火,而美国那边的强生和3M也在开发类似的微针产品,所以对纳通生物而言,要在美国获得融资非常艰难,哪怕只是500万美元,也没有人愿意出资。


几个合伙人跑遍波士顿、纽约、硅谷,甚至在2005年的时候还去到台湾融资,最后都没有成功。而且不巧的是,当时公司还遇上了2008年美国第4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倒台,爆发金融危机,这让纳通生物的融资之路变得更加艰难。


就在公司融资无望,各项研发进展陷入困顿的时候,纳通生物获得了苏州工业园区1000万人民币的资助。这无疑是雪中送炭,靠着这笔资助,纳通生物研发进展迅速,很快做完了医疗器械的全部临床工作,并顺利拿下了CFDA认证。


“其实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也很庆幸当时没有融到很多的钱,因为我们一分钱都不敢白花,所以效率就特别高。”徐百说。


直到2010年,软银中国主动找到了纳通生物,投出了其在金融危机之后的第一单,帮助纳通走上规模化量产之路,并且携手至今。纳通生物很快完成了A轮融资,并在A轮获得了可观的利润。据动脉网了解,纳通生物目前正在进行一笔金额在8000万到1亿的B融资,且已有几家资本开始了注资前的准备。


从医美到医疗

 

医疗行业那么多领域,纳通生物为何偏偏选择了医美?徐百告诉记者,纳米微针其实是一个给药器械,纵观全球给药市场,做给药器械的公司很难做大。器械就好比一把空枪,如果没有子弹,没有药,就永远做不到临床终端应用上。当前生物大分子药物研究非常火,而95%以上的生物大分子都需要注射给药,可大多数新药研发的公司又不懂医疗器械。


所以,像纳通生物这样的给药器械公司便迎来了发展机遇。但是,药企和械企的跨界合作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所有的技术风险都是器械公司来承担,而回报却是制药公司来获得,这种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往往使得械企发展受限。


因此,在构想公司发展方向的时候,团队便选定了医美这个进入壁垒相对较低,又容易产生现金流的行业。这也奠定了公司的商业模式,即先从生活美容和院线美容两大成熟市场着手做出现金流来,然后再在医疗器械上做出价值来,进入基础医疗领域。


“我们虽然是从医疗美容开始做,但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一定是解决医学问题。”徐百强调道。


所以,目前纳通生物的业务主要分为三个板块:医疗美容、生活美容、基础医疗。


首先,通过线上电子商务和线下渠道代理、OEM等方式切入大众生活美容护肤市场,直接面向终端客户销售纳米晶片耗材、促渗仪、高效美容护肤产品等。


其次,通过线下代理商模式,为医院、美容机构、诊所等提供产品技术授权和配套产品。


最后,在生活美容和院线美容版块做出稳定的现金流后,进入基础医疗领域。据动脉网了解,公司现已在胰岛素、表皮麻醉、疫苗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临床试验,并与国内外知名医院达成合作,为医院开展临床观察和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事实证明,纳通生物的选择是正确的。在过去的几年,纳通生物已经与10多万家专业美容机构、5家世界级护肤品牌公司、300多家专业生产厂商达成合作,产品远销英国、法国、美国、韩国、日本、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货量世界第一,预计今年纳米晶片出货在一千万枚以上,收入超过一亿元。

 

如何面对仿制


其实,在医药行业,除了纳通生物,全球大约有50多家公司也在尝试着做纳米微针给药系统,但目前只有强生和3M能够称得上真正的竞争对手。面对如此强大的竞争对手,纳通生物通过改变基础材料和加工工艺,另外开辟了一条产业化通道,成为了微针行业世界的排头兵。


再看医美行业,产品参差不齐,即便是在这样一个混乱的市场,纳通生物也占领了90%的市场份额。


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山寨大国,徐百对各种仿制行为却表现得非常乐观,“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至少说明我们的方向对了,不然人家也不会来仿。但说实话,这项技术的门槛还是挺高的,真要仿制起来难度也很大。”


“这不仅涉及到材料和加工工艺,而且还会带来整个产业链的重组和产品的重新研发。例如,中国市场上有相当多的面膜不合格,导致很多激素脸,如果纳米晶片导入了不良产品,会引起不可预见的过敏和副作用。”


因此,徐百呼吁国家在鼓励自主创新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他强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企业才有创新的原动力,如果大家都是一味地复制,科学技术创新的原动力岂不是没有了?”

 

下一步:打造精准医疗闭环

 

近年来,借助当下美容、微整形行业的东风,纳通生物已将其纳米微针技术应用到医美行业的各个领域,包括半永久式文眉、半永久式文唇彩、半永久式驻颜粉底,以及孕睫术、苹果肌、水光针、面膜、祛痘、祛斑、去皱纹等一系列美容产品的无创伤式促渗导入


此外,纳通生物目前正在研究一个用于诊断皮肤状态的IVD产品。徐百表示:“一直以来,我们对自己的定位都是为医生提供工具和手段。近年来,我们也在尝试打造一个连接诊断和治疗的精准医疗闭环,通过这个闭环,为皮肤科医生提供一个‘听诊器’,方便其快速地诊断皮肤问题,然后提供相应的治疗。

    

据悉,纳通生物正在研究的这款IVD产品已经在做小批量的市场推广和测试了,用户反馈相当不错。


2018年,纳通生物计划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据徐百介绍,纳通生物在美国纳斯达克有一家对标公司,从事经皮肉毒素的研发,估值约8亿美元,其2016年的收入才30万美元。纳通生物现在的估值虽然不比对标公司高,但营收增长却远远高于对标公司。因此,纳通生物如果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话,将会有几十倍的增长空间。


梦的指引者——徐百


徐百,苏州纳通生物纳米技术有限公司的董事长。1986年,徐百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前往法国留学,并于1991年取得法国国家科学中心材料学博士学位。


回国前,徐百曾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纳米/微米系统技术(MEMS/Nanosystems)首席科学家和博士生导师。在校期间,他成功主导了总投资超过1亿美元的200mm硅晶片MEMS开发加工线的集成建设项目。据悉,该加工线是世界上第一条专用于MEMS器件的研究和开发的200mm综合纳/微加工平台。


同时,徐百还参与创建了全美第一个专注于纳米技术开发研究的纽约州立大学纳米科学和纳米工程学院,在2004年培养出全美第一个纳米科学博士。  


动脉网相信,在这样一位谦虚、执着的企业家、科学家的带领下,以及人类对医疗技术的苛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纳晶这一无痛微针透皮控释给药系统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给更多患者和消费者带来更高品质的生活。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