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超过6000万元,超过300位医学专家参与研发,这家公司的医患机器人有何不凡之处?

作者:郝雪阳 2017-09-25 16:43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尽管医疗机器人在机器人产业和医疗产业中均属于相对较小的细分市场,但作为单位价值最高的服务型机器人,它却是当前发展的热点。据不完全统计,市面上已经有近40家医疗机器人企业,融资额度超8亿人民币。有媒体报道称,到2025年医疗机器人的产值将达到170亿美元。


图片2.png

 

众所周知,医患供需不平衡是我国医疗现状的巨大痛点。医疗机器人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疗供给和效率。而随着我国进入老龄社会,对先进医疗机器人的需求更将大大增加。

 

在创业者于果看来,医疗机器人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有很多不同的发展方向。目前可见的方向有:以达芬奇机器人代表的手术机器人、以沃森机器人代表的大数据辅助治疗决策机器人、以Arterys机器人所代表的医学影像识别机器人,还有以小壹机器人所代表的自动交互患者服务机器人等。

 

小壹机器人正是于果团队的创业项目。她介绍,小壹目前研发出来的有6种不同类型的患者服务机器人:


A型实体机器人:可放在医院大厅为患者提供诊前导医咨询,替代导医咨询护士的工作。


B型实体机器人:可以放在医院病区,可以提供与住院患者的诊中诊后咨询,减少减轻住院医生接待患者在住院期间咨询的工作量。


C型实体机器人:可以放在家庭医生或乡村医生诊所中,为家庭医生或乡村医生提供与上级医生的开展远程医疗会诊的工具平台。也可为家庭医生或乡村医生提供诊治辅助咨询。


D型实体机器人:可以放置在患者家庭中,为患者提供日常健康咨询、治疗提醒、跟踪随访服务,也可为患者和医生、患者和家人之间建立语音或视频互动服务。


E型虚拟机器人:的服务对象是医院或健康服务机构,可支持医院或医生对目标患者人群的自动跟踪随访工作。


医院或医生可以制定随访计划和干预方案;


机器人可按照医生的要求,通过微信或APP,以自然语言对话方式,对目标患者群进行自动随访;


机器人对随访结果进行评估分析,对满足干预方案的执行干预方案,对不满足的提交给医院或医生并通知医院或医生;


医院或医生可再次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并启动机器人执行。


自动随访机器人集成咨询与随访于一体,增加随访端口的实用性和常用性,可做到咨询和随访协同工作。


F型虚拟机器人:可用于医院线上引流、导医咨询的客服管理工作,可提供机器人值班人工后备或人工值班机器人支持两种方式。该机器人可以大幅减少客服人员的数量,降低人工客服的成本,提供7X24全天候客户服务,提高客户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单看小壹的每一种机器人,似乎都有相似产品。像一些导医类的实体机器人甚至已进入一些医院,一些弱交互云随访系统也已在一些医院中运行。不过,于果认为,小壹与这些相似产品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小壹的最大优势是机器人的软件大脑能力方面。


众所周知,机器人软件的研发是一个不断迭代认识、不断累积知识、不断升级系统的长期过程。经过长期的研发,小壹机器人已经具有主动性意识和思维,可以站在医院或医生的角度,模拟医院或医生的意图,与患者在无障碍沟通的基础上,引导患者进入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

 

于果举了个例子,一名患者告诉机器人:“我是个高血压、高血糖患者,我在饮食上应该注意些什么?”。机器人在快速理解患者并回答患者的问题同时,立即进入机器人独立思考模式,确定需了解患者如下内容:

 

感兴趣什么话题?

具有什么人格特征?

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处于疾病哪个阶段?

已做过什么治疗?

帮患者达到何种目的?

什么引导方式和途径?

引导话题如何切入?

医从性差如何处理?

 

经过一番复杂的分析思考,机器人会得出方案:“通过与患者聊感兴趣的话题入手,确定该患者的疾病相关情况,为该患者选择一个专家,预约一次面诊。”之后,机器人按照上述方案,执行并完成本次与患者的互动并解决了患者的问题。如果在互动过程中,患者出现了新的问题或状况,机器人会立即进入新的思考模式,再次分析患者的情况,提出新的方案并再次进入与患者的新一轮互动。


从以上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小壹机器人已经发展到模拟人的思维方式,主动思考或解决患者的问题。

 

于果指出,“小壹机器人的这种优势,本质上来源于一个高能力且稳定的团队多年持续性的技术研发。”小壹机器人与国内其他相似机器人在软件大脑能力方面差别是巨大的,表面看来至少相差2-3个代次水平或3-4年的发展时间。

 

“大家知道,人工智能产品的发展,特别是一个成熟的行业知识库和规则库的形成,是需要经过至少5年以上的研发迭代发展时间的,其中包括部分试错的过程。就目前所触及到的应用领域,人工智能的部分理论,像自然语言分析和深度学习等方法论已经比较成熟。引用这些理论方法仅仅是使用了这些方法支持你的研发而已,并不是因为你使用了某种理论方法,人工智能的知识库或规则库就一夜之间形成了。”她补充。


根据她的长期观察,市面上的相似机器人产品,基本上都是近一两年才开始研发的。2015年以前创建的机器人团队还是不多见的。但目前的普及型硬件机器人供应链市场,却发展的非常成熟,甚至到了需要去产能的程度,制作一个普及型人形机器人产品,只要付钱两个月之内就可以拿到一个单独设计的手板机器人。

 

市场上与小壹机器人相似的产品不多,比较起来,这些机器人相对小壹机器人最大的短板是研发时间太短,皆属于早期的弱沟通机器人阶段。这些机器人没有主动性意识或思维能力。虽然有的硬件外形很完美,但软件大脑没有太多东西,说不出太多专业上逻辑连贯的语言。基本是第三方语音识别软件加一个关键词搜索小软件,再加上部分决策树if then语句。其互动过程主要是通过关键词识别后引导患者使用机器人身上的电脑屏按钮进行操作。实际上可把这类机器人看作一个人形的移动笔记本电脑。

 

对于国内许多云随访系统,于果说,国内目前已经上线的云随访系统普遍效果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随访本身不是一个高频事件,况且随访还要占用患者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患者普遍参与度不高,有的甚至把随访客户端从手机上删除。另外目前市场上的随访系统普遍没有引入机器人,方式是向患者推送问卷和量表,形式传统呆板。患者在回答问卷或量表时,大概率会出现疑惑需要咨询,但随访客户端却无法提供互动。


小壹机器人提供给患者的随访客户端是新一代机器人随访客户端,该客户端集咨询、随访为一体,增加客户端的使用频率,加大患者对随访客户端的依赖性。小壹机器人的随访方式为机器人模拟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摒弃量表或问卷方式,由机器人一步步引导患者完成随访。在随访的同时也可以进行咨询或答疑,在咨询中有随访、在随访中可咨询。


于果透露,小壹机器人仅软件大脑的研发时间就超过8年,先后共有超过300个医学专家和计算机工程师参与了研发工作,吸引并投入超过6000万人民币的研发费用。


据了解,小壹机器人所属的公司北京多美视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8月。专职和兼职研发队伍大约80-100人,研发人员有毕业于国内外著名院校如(多伦多大学、滑铁卢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的精英,也有来自明星公司如甲骨文、谷歌等的专家;有积累了丰富人工智能软件研发经验的资深工程师,也有朝气蓬勃、以公司为家的90后年轻人。

 

研发初期,小壹机器人曾获得原始股东在资金上的大力支持。社会投资进入之后,小壹机器人在研发和市场上则获得了较大的余地和空间。

 

图片1.png 小壹机器人参加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疼痛专科医联体第二期会议

 

于果称,小壹患者服务机器人的回答患者问题的准确率达到98%以上。通过参与许多专业的医学会议,并与很多医学专家互动,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认可。“有些专家甚至开玩笑说,看了小壹机器人的能力展现,才真实的感觉到马云所说的医生危机的存在”。

 

小壹的每种机器人因使用的场景和需求的不同,导致其软件和硬件研发、生产、销售各环节的费用差异。最终每台的市场销售价格约在几万-几十万人民币不等。

 

小壹机器人已经开始面向市场销售,并拥有了一定数量的第一批医疗机构客户。销售对象主要是B端客户,像各层级医院,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养老机构、健康服务机构等。


至于小壹机器人的获客成本,由于其主要面向B端客户推广,所以主要成本是花在使广大购买对象了解产品和功能,包括:参加各类医学行业会议、定点走访潜在客户、通过各类专业协会协助推广、与各类控制行业资源的公司或个人合作。于果说,相对于C端产品的烧钱模式,小壹机器人的获客成本是相对少的。


虽然小壹机器人的软件大脑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但于果坦陈,其下一阶段研发的难点和挑战还是软件大脑方面。


下一步,小壹机器人的研发将向人工智能的纵深发展,将深入研发知识自我发现、规则自我完善的自学习功能。同时,公司将在产品逐步成熟的基础上,完善和拓展供应链和销售服务网络,加大市场推广覆盖速度。当然,这也是需要更大资金的支持。于果表示,公司已经开始启动新的一轮融资。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