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回归技术,医疗与人工智能的“B”与“AT”之争,才刚上路

作者:郝雪阳 2017-05-31 0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93b84bff9c23fd1bd915b1c7d11a7612.jpg

2017年5月27日,坐标乌镇,当下完白126贴的柯洁起身离席后,面对与AlphaGo难以逾越的实力差距,泪撒当场。

 

近几年,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让本是创造者的人类,变得越发地诚惶诚恐。


第二次自动化浪潮,让人工认知、廉价传感器、机器学习和分布式智能成为变革的焦点。


随着谷歌、IBM、百度等企业的重金投注,人工智能的触角,开始逐渐伸向精英阶层,程序员、律师、建筑师、记者乃至医生,仿佛这些行业娇子们,都在它的光环之下,显得黯淡无光。

 

失业,是惶恐的第一要素,但其根源,是人们对于无法掌控的事物所产生的焦虑。

 

试想一下,某恐怖组织,将一辆无人车装上炸弹,并重新编程,使其成为一辆杀人武器,这类如“刽子手”一般的生命收割工具,被称作“人工智能武器”。

 

《人类简史》的作者,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更是大胆预测:300年后,人类将不会是地球上占主导的生命形式——如果那时的人类,还依旧存在。


就在人们还在担心柯洁能否从惨败AlphaGo的阴影之中走出,这位“被神启发过”的棋手,便以摧枯拉朽之势,让韩国冠军体验了一把残酷的“降维打击”。

 

图片1.png

 

在“2017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也驳斥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猜疑:

 

“业界通常把人工智分为三个阶段,弱人工智能(当前人工智能的情况)、强人工智能(电脑和人脑的能力一样)、超人工智能(电脑要超越人脑)。实际上,所有的人工智能技术,不管多先进,都属于弱人工智能。未来,机器可以无限接近人的能力,但是无法超越人的能力。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探索、开发、演进,带来的是乐观的影响,是可控的……”

 

这番言辞,虽然表达了对技术应用的正面态度,却也难以回答“拥有独立意识的超人工智能会否毁灭人类?”、“超人工智能带来的是永生还是灭绝?”……这类疑问。

 

百度在人工智能的激进布局


2015年,我国共发布AI相关政策34条。到了2016年,相关AI政策发布量更是超过了100条


人工智能全国性政策

图片2.png

 

人工智能+医疗政策

图片3.png

 

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下,国家的政策也是连连颁布。


2017年4月19日,上海车展的一间小会议室中,出任百度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刚满90天的陆奇公布了一条“核弹级”消息,在外界看来,这或许将改变人工智能与传统汽车两大领域——百度“Apollo(阿波罗)”计划。

 

事实上,早在2016年,百度的“阿波罗计划”便已初见端倪。当时在乌镇,百度与合作伙伴北汽、奇瑞、长安、比亚迪等汽车厂商,共同展出了18辆无人车,涉及多个平台和车型,无一例外地,都采用了百度的无人驾驶解决方案。

 

这项解决方案,包含软件平台、硬件平台(车辆控制、传感器)、感知能力以及核心服务(比如高精地图)等四个层面的内容。按照百度的说法,他们不仅要搭建整体解决方案,还要共享服务和高新技术,建立统一的技术平台。


百度的Deep Speech2(语音识别系统,曾被麻省科技评论为“2016年十大突破技术”第二名。百度的CV(计算机视觉),尤其是在无人驾驶领域,同样被被麻省科技评为全球第一。而在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人工智能四大巨头中,百度更是唯一一家上榜的中国企业(另外3家是谷歌、微软、Facebook)。


去其糟粕,留其精华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百度搜索都充当着百度医疗“排头兵”的角色。然而2016年的魏则西事件,则彻底让百度沦为了众矢之的。医疗竞价排名,这笔堪称一本万利的买卖,在一片斥责声中,终于走到了尽头。


紧接着2017年,百度医疗事业部的整体裁撤,以及永久关闭的“百度医生”,仿佛在告诉外界,在过去一段时间的医疗布局中,百度是以溃败之姿,黯然收场。


关于医疗,李彦宏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百度跟有些行业关系比较近,比如医疗行业。最初百度对医疗的认识,就是O2O。解决的是用户去哪儿看病,怎么挂号的问题……”


或许一开始,百度就将医疗想得太过简单,所以才导致了它在医疗行业的杂乱无章。归根结底,是因为O2O或轻问诊等场景,难以用“轻”模式来承医疗之“重”。


在关闭“百度医生”之前,这个上线两年的医疗服务,已在全国343个城市开通,覆盖12862家医院,累计服务人数超过900万人次。说停就停,百度的这番决绝,是否意味着它真就铁了心,要放弃医疗?


当然不是!破而后立,在砍掉一棵坏死的果树前,它早已为自己埋下了一颗种子。现在,这颗种子正要破土而出。


2016年7月的百度云计算战略发布会上,百度云提出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紧接着,2016年9月,基于百度大脑,百度正式推出了百度医疗大脑。


作为百度大脑在医疗领域的具体应用,百度医疗大脑通过海量医疗数据、专业文献的采集与分析进行人工智能化的产品设计,模拟医生问诊流程,与用户多轮交流,依据用户的症状,反复验证,给出最终建议。在过程中可以收集、汇总、分类、整理病人的症状描述,提醒医生更多可能性,辅助基层医生完成问诊。


今年4月,百度医疗大脑宣布与社区580达成合作。社区580官方宣称,截止目前,企业已经签约了2000家城市社区卫生中心,有2万5千多名家庭医生通过社区580平台提供服务。


百度医疗大脑技术负责人范伟博士,在谈到这次合作时表示:“与社区580的合作,将进一步开拓“人工智能+医疗”的可能性,为传统医疗提供智能解决方案,同时,百度医疗大脑也将在实际使用中不断优化提升,为患者、医生和社区580平台创造更多新价值,未来也更好地促进分级医疗国策向基层落地,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基层患者,推动解决国民“看病难”的问题。


紧接着5月份,百度医疗大脑又宣布与众康云科技携手合作,通过将百度医疗大脑智能问诊模块,加载到众康云居家云医院平台,与健康医疗云服务紧密结合,依托区域中心医院,将院内临床诊疗和院外健康管理进行深度融合。


从技术层面来讲,可以将类似百度云、百度医疗大脑至下而上划分至三层:分别是IaaS(基础设施),PaaS(平台)以及SaaS(软件)。百度云承接IaaS和PaaS部分的工作,而百度医疗大脑则作为SaaS级应用和服务存在。


百度真正想要的,是被外界看做是纸上谈兵的“数据”与虚无缥缈的云。通过百度云,为百度医疗大脑的大数据计算提供弹药,当医疗数据积累足够大之后,这些数据的应用场景就极具想象力:包括疫情监测、疾病防控、临床研究、医疗诊断决策、医疗资源调度、家庭远程医疗等各种场景。



“B”与“AT”之争,还远未结束


曾被媒体渲染多年的BAT,由于百度近几年的疲软,似乎已经逐渐变为了腾讯与阿里的“二人转”。


然而,这场旷日持久的“三英之战”,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还远未到任何一方掉队的局面。百度在人工智能的“先手”,正值开花结果之时。就连作为竞争对手的马化腾,在最近的“深圳IT领袖峰会”上,也只能谦虚地表示:“其实百度在人工智能走得更前,腾讯还是落后……”


人工智能,早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下一轮的竞争,既是“大脑”之间的竞争,也是“场景之争”。阿里云在推出云ET之后,腾讯也在西雅图设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力基础研究。多家巨头环饲之下,要想在人工智能上分一杯羹,对任何一方来说,都绝非易事。个中的关键,在于如何将优势最大化。


阿里的优势,在于发力较早的阿里云。今年4月份,“科技拾点见”公布了一份中国专业云计算厂商的营收排行榜单。在这份榜单中,整个2016年,阿里云以55.6亿元的营收傲居第一。排名第二的微软Azure,仅仅是它的三分之一。


正是由于布局的足够早,足够深,阿里云也才能在贵州作为大数据平台建设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云上贵州”基于阿里云“飞天”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系统,截止2017年4月14日,共136个政府用户在“云上贵州”申请了云服务资源,部署了612个应用系统。


腾讯的优势在于生态和大数据。Marry Meeker2016年的数据显示,包括微信、QQ、浏览器、视频、应用宝等所有的平台加起来,已占据目前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时间超过50%。而微信的用户数,也已经超过8亿,手机QQ和QQ浏览器同样也是亿级用户平台。


生态的成熟和多场景数据的积累,让腾讯具备了更精准的用户触达能力,更完善的用户画像能力。这让腾讯在面向医疗这样的特殊领域时,能够实现精准的个性化服务。


百度的优势,则更多还是技术。


公开资料显示,百度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无人驾驶、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共申请下1548件发明专利,并获得包括"单通道卷积层及多通道卷积层处理方法和装置”、"一种反向传播神经网络DNN的训练系统"等多项人工智能核心专利授权。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