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公司视见医疗科技完成2000万首轮融资,由联想创投领投

作者:王晓行 2017-07-19 12:13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近日,动脉网获悉,将人工智能和医学影像分析技术应用于辅助诊断的科技公司——深圳视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对外宣布完成近2000万元人民币首轮融资,由联想创投领投。

 

在此之前,视见医疗科技曾获得香港科技创新署的数百万元港币资助。视见医疗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陈浩透露,首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核心团队的组建、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完善等。据悉,视见医疗科技已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广州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等多家一流三甲医院达成战略合作。

 

1500437191(2).jpg

 

深圳视见医疗科技成立于2017年2月,是一家由人工智能及医学影像技术专家和世界500强高管共同创立的创新性高科技公司。依托计算机医学影像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医学影像数据进行智能化识别分析,从而提供快速精准的辅助诊断和治疗方案,减轻医生沉重繁琐的重复性工作,同时提高诊断的精准度和效率。目前视见医疗的产品研发包含放射影像(DR/CT/MR)辅助诊断、放疗靶区辅助勾勒及病理(细胞学、组织学)影像辅助诊断三大方向。 

  

>>>>

主要团队来自于香港中文大学


视见医疗的技术专家团队拥有超过20年在计算机医学影像技术上的积累。创始人、首席科学家陈浩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获得香港政府博士奖学金,曾在荷兰UMC和西门子美国研发中心访问和实习,研究方向包括医学影像计算,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等


2014年以来,陈浩带领团队在数十项国际性医学影像分析和识别挑战赛中战胜来自顶尖企业和医学影像研究机构的强劲对手获得全球冠军。


另一位技术大拿,联合创始人、荣誉董事长王平安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虚拟现实、可视化及图像学研究中心主任,重点战略研究计算机辅助医学研究领域主任,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人机交互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在计算机辅助医学、虚拟现实在医学中的应用、交互式科学计算可视化、三维医学图像、三维用户界面以及交互式图形学等方向。

 

视见医疗技术团队的其他十几位核心成员,也都由来自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顶尖名校的博士团队组成。


除了拥有顶尖的技术团队,视见医疗科技联合创始人、CEO王峰,则在中国商业市场耕耘多年。加入视见前,王峰任职于联想集团,担任副总裁多年,主管过全国分公司业务、联想中国个人及中小企业PC业务、联想中国手机业务等。多年的市场、销售和管理工作经历,使得王峰对于中国商业市场有着深厚的积累和理解。


这也帮助视见医疗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医工结合的产品研发道路,在成立后短短的四个月内,就跟国内十余家一流三甲医院建立了合作研发关系,使得顶尖的技术和顶级医疗专家的临床知识、经验得到充分结合,从而开发出真正解决医生的痛点,且能融入到医院的诊疗流程之中的优质产品,真正实现了从科研到临床的转化。

  

>>>>

放射影像、放疗靶区勾画及病理(细胞学、组织学) 影像


视见医疗的核心产品涉及三大方向:


一是基于放射影像的辅助诊断系统2016年1月份,医学界曾对1241名医学影像医生做过调查,其中有一项数据很值得注意:有超过50%的放射科医生阅片时间在8小时以上,20.6%的放射科医生每天平均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工作量非常繁重。同时,中国医疗影像市场的年增长率是30%,而放射科医生的增长率仅仅只有4.1%,这意味着医生的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而视见放射辅助诊断系统能有效帮助医生提升诊断效率。比如一张肺部低剂量CT的早期肺癌诊断,从病灶发现,到解剖学定位,再到定性判断和定量分析,一名高年资医生需要花费3-5分钟时间,而视见系统仅需要十秒左右,而且保证肺小结节检测敏感性在90%以上,假阳性在2个以下。相关技术曾获得2016年ISBI(国际医学影像论坛)挑战赛冠军。


目前视见放射辅助诊断系统已经能实现对DR、CT、核磁等影像在多个解剖部位和病种的智能诊断,并且能进行多种影像模态的交叉融合,进一步提高辅助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价值。

 

除了放射影像外,病理检查也是临床诊断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被视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病理医生也被称为医生的医生。


而中国卫生计生委信息统计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注册病理医生人数不到1万人,这意味着我国每14万人中才有1名病理科医生、按照卫计委2009年公布的《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规定》中的“病理医师按每百张病床配备1—2人的标准,目前我国医院病床超过600万张,由此推算我国病理医生缺口为在3-5万人的量级,缺口巨大。


而一张全扫描的病理切片有十几亿像素点,人眼观察非常耗时且观察区域难以全面,同时医生在过度劳累的状态下也会对判读结果产生影响。


视见医疗的病理影像辅助诊断系统能非常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一是计算机运算速度快,一张切片医生约需要花费10分钟甚至更多时间来观察,而机器只需要十几秒;二是全面性,一张切片医生会根据经验挑重点可疑区域来观查,而机器可以完整地观察整张切片而无遗漏;三是稳定性,机器不需要休息,不会受到疲劳状态影响,其诊断结果能保持完全的客观、稳定和复现。


“病理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的发展,也能提升全切片扫描仪在临床上的价值,从而推动病理影像数字化的进程,帮助实现患者诊疗过程的多数据融合。”陈浩如是说。

 

视见的第三个主要产品板块,是放疗辅助勾勒。放射治疗是指使用高能射线照射肿瘤区域,以抑制和杀灭癌细胞,是临床治疗癌症的主要方法之一,也可与手术和化疗等配合,作为综合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肿瘤靶区的精确勾勒对于射线的精准投射至关重要,也是决定放疗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此外,在放疗过程中,对重要健康组织和器官的保护也十分重要,应尽量避免高能射线照射到健康部位,带来不必要的损害。

 

以鼻咽癌为例,近年来,鼻咽癌的预后生存率有着大幅的提升,然而患者预后有不少副作用表现。轻则口干、龋齿、张口困难,饮食难以下咽;重则听力下降、耳聋、颈部纤维硬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导致预后生存幸福感下降。


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放疗靶区以及周围健康组织和器官勾勒的精确性不足。鼻咽部位组织和器官复杂,重要器官多,能否精准勾勒,既严重影响到治疗效果,也影响到副作用的控制。


一般经验丰富的医生仅进行肿瘤靶区的勾勒,就要花费2-3个小时,初级医生则需要更多时间,更不用说花费在勾勒周围健康组织上的时间。视见医疗跟广州中山肿瘤医院合作开发鼻咽癌靶区辅助勾勒模块,勾勒结果的Dice分数已经达到80%以上,处理时间在一分钟以内,能大大减少医生的靶区勾勒工作量,加快勾勒速度,提高勾勒精准度。


“依托王平安教授虚拟人的研究积累,我们正在进一步攻克技术关键点,结合人体解剖结构做到正常组织和靶区精准定量。我们的愿望是,通过视见医疗辅助勾勒的方案,帮助患者放疗预后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陈浩如是说。

  

>>>>

整合产业链资源,加速商业模式探索


作为医学和人工智能的多学科跨领域企业,视见医疗也特别重视跟产业内的各类企业的合作和交流。凭借跟联想的紧密联系,视见医疗跟联想智慧医疗快速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依托联想在本土的积累,进行市场和商业化的尝试。


同时在成立的4个月时间里,视见医疗和中国市场上多个顶尖的PACS厂商、医疗器械厂商、第三方影像中心、在线远程医疗平台等建立了在市场、研发上的合作关系。


“近两年医疗人工智能方向的公司很多,不少也已经在进行商业模式的积极探索。我们认为,商业模式必须跟用户需求紧密结合,只有真正解决了医院、医生、患者的关键需求和痛点,商业模式才有生长的土壤基础。


凭借技术实力和资源积累,我们已经快速跟很多行业的前辈和伙伴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也初步尝试推进一些商业模式实践。未来我们也欢迎更多的产业链的各类伙伴,也包括友商,一起来合作和探讨,一起努力把好的技术真正临床化、产业化,从而让影像医生的工作更加准确和高效,让患者能享受到更好的诊疗服务。”视见医疗科技CEO王峰介绍到。

 

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联想创投集团总裁贺志强表示:“智能互联网升级传统医疗将是大势所趋。机器智能代替人类在医疗领域做决策,会大大优于人类做决策,更加高效、更加精准。视见医疗科技,拥有全行业领先的人工智能辅助医疗技术;其技术专家团队更是有长达20多年的计算机医学影像技术积累,并与多家顶级医院达成战略合作。


视见医疗科技最初是由联想创投加速器发掘并孵化的,作为战略投资方,我们不仅为其推荐了多位资深管理者,还促成视见医疗科技与联想大数据、联想智慧医疗、联想大客户等联想生态链达成紧密合作,完成了医院精准大数据软硬件系统解决方案。我们相信,视见医疗科技将有机会成为中国医疗领域的革新者和赋能者。”


文章信息来源:36氪、投中网等互联网平台,由动脉网整编。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