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健康医疗行业云平台发布,拟打造行业“基础设施”和“计算引擎”

作者:高康平 2018-05-21 0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日前,在济南举行的2018中国卫生信息技术/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交流大会上,由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家庭健康专委会、腾讯云和微医云三方共建的“全国健康医疗行业云平台”发布。

 

该平台的发布得到了政府、行业、医疗机构等多方支持,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会长金小桃,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民,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张学高等数千名与会嘉宾见证了该平台的发布。


微信图片_20180519203443.png

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家庭健康专委会、腾讯云和微医云三方携手共建全国健康医疗行业云平台 (企业供图)


金小桃会长在致辞中表示,此次牵头共建全国健康医疗行业云平台,旨在加速推进医疗健康行业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更好落地“健康中国”战略。

 

发布会后,动脉网(微信号:vcbeat)记者采访了微医云CEO倪荣博士,他详细介绍了全国健康医疗行业云平台的筹建事宜,以及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腾讯云、微医云将在该平台后期运营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微信图片_20180519203618.jpg

微医云CEO倪荣博士 (企业供图


打造行业“基础设施”和“计算引擎”


根据规划,该平台主要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政府和医健企业等全行业用户,提供包含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联体、家庭医生签约、云药房等在内的数十种智能医疗云应用和医学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致力于成为中国医疗健康行业的“基础设施”和“计算引擎”。

 

倪荣博士介绍,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腾讯云、微医云在全国健康医疗行业云平台运营过程中将发挥不同作用。

 

具体而言,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的参与代表了监管层的肯定,代表了主流的方向,其权威性也有助于突破医疗信息孤岛。倪荣博士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以前医疗信息化建设不仅存在“孤岛”,而且存在“烟囱”,不同系统、不同归属的信息系统众多,医疗信息互联互通非常难。要做行业云平台,如果没有权威机构的参与,又将变成“自娱自乐”,形成更多的“孤岛”和“烟囱”。

 

作为国内领先的云计算服务公司,腾讯云一直致力于更好地将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并着力在重点行业打造纵深。在医疗领域,腾讯云为行业提供了诸多云解决方案,包括远程医疗通信架构、远程协同平台、影像数据管理平台、手术直播教学系统等;另外,其还帮助基因企业高效、经济处理地海量数据,助力生物基因行业发展。腾讯云的参与,将为全国健康医疗行业云平台提供技术支撑。

 

由于医疗行业云平台涉及医疗流程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局限于院内,更是涉及到诸如线上挂号问诊、移动支付等,腾讯的参与能够充分调动其微信平台、移动支付等方面的能力,有助于行业云平台应用触达用户,打通院内外环节。同时,腾讯此前对微医有多轮注资,二者之间的合作已非常密切,后续沟通将更为便捷。再加上腾讯在医疗行业投资布局非常广,有丰富的行业资源,能够为行业云平台带来巨大价值。

 

而作为全国健康医疗行业云平台主要的承建方,微医云将承担云平台的技术支撑、运营等工作,将其信息化能力对行业开放,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推动医疗行业云的应用。

 

“我们希望三方诚心诚意地把行业云平台建立起来,实现1+1+1>3的效果,真正为行业发展发挥作用,帮助医疗机构逐步实现数据协同、人力协同和资源协同,助力医疗行业实现突破性能力提升。”倪荣博士表示。

 

微医有信心、有能力把行业云平台运营好


对于行业云平台未来发展的走向,倪荣博士表示,微医有信心、有能力把行业云平台运营好。主要基于三点理由,其一是微医在医疗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方面已经有基础,有成熟的案例和应用体系;其二是微医整个团队有丰富的医疗行业经验;其三是微医还在不断巩固、发展其技术能力。

 

对医疗资源的打通,是微医有信心将行业云平台建立好的重要原因。截至2017年12月,微医已经与全国30个省市的2700多家医院信息系统实现连接,平台上线医生数超过22万名,拥有超过1.1亿实名注册用户。

 

整体而言,面向各级医院的需求,微医云提供互联网医院/医联体平台、人工智能AI应用、数据集成平台、悬壶台(中医AI)、莲芯堂、华佗云、基层全科辅助诊疗、基层全科培训教学等解决方案。

 

目前微医云既有面向全省的区域健康大数据平台,又有面向基层的智能分级诊疗平台。前者的代表是微医与黑龙江省卫计委共建的黑龙江“互联网+医疗”项目,从云健康大数据、云影像、云检验信息平台、云电子健康档案、健康云卡五大平台为切入,成功实现了与国家平台的对接,构建了全员人口、电子病例和健康档案等3大基础数据库,连接了省内71家重点医院。

 

后者的代表是微医与河南郏县共建的智能分级诊疗平台。该平台下设远程心电中心、远程影像中心、远程会诊中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心和一个智能分级诊疗数据管理平台。通过给家庭医生团队提供健康一体机、移动体检车等软硬件设备,完成建档58.73万人,建档率95%,家庭医生签约46.51万人,签约率达80.88%。运行一年来,完成远程心电诊断5576例,远程会诊13521次,在线问诊48125次,显著提升了当地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水平。

 

面向保险和医药行业,微医云则推出保险数据服务平台、药企营销服务平台和金融数据服务平台等解决方案。

 

从医疗信息化和云生态来看,医疗信息化产业已经相对成熟,服务提供方有卫宁健康、创业软件、易联众等上市公司,医院信息化程度也非常高。医疗云业务方面,主要有IaaS、PaaS、SaaS等业务模式,入局者既包括AWS、Azure、阿里云、腾讯云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也包括一系列初创和传统业务转型公司。

 

医疗信息化和医疗云服务相通点颇多,医疗信息的“云”化日渐成为趋势,依托云平台,能够嫁接各种各样、满足不同医疗需求的应用产品。亦包括微医云推出的针对医疗机构、药企、保险机构等的服务和产品。

 

一个月之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下称《发展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实现医疗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健全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分级诊疗信息系统。为医疗健康行业云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业务方向,全国健康医疗行业云平台的发布,也可以看做行业对政策的呼应。

 

以微医自身业务为基础,为行业提供七项能力


倪荣博士介绍,微医云将为全国医疗健康云平台提供七项能力——匹配、诊疗、处方、药品、支付、健康、数据,这七项能力也代表了微医成立以来的发展轨迹,以及微医最重要的能力沉淀。

 

我们逐步拆解来看,2010年,微医从上海起步,为医院提供预约挂号等就医流程优化服务,这是它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核心能力是匹配,即将医院和患者的挂号需求进行匹配,来改善就医流程。

 

之后,微医在全国首推“专家团队”服务模式,通过互联网下沉专家资源,提升基层医生服务能力;并在2015年创建了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构建了“诊疗”的核心能力。

 

再之后是“全国处方共享联盟”的发起,该联盟将通过协同全国的医疗机构、医药企业、零售连锁药店、互联网医疗企业共同参与,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形成“医、方、药、保”的数据同步和高度协同,推动中国医药分开和医保控费。这是微医“处方”和“药品”核心能力的构建。

 

支付方面,最主要的布局就是“微医保”,微医保作为互联网商业健康险的平台级入口,提供了多样化的个人和团体商业健康险产品,为医疗支付提供了重要补充。同时,微医还在着手打通医保线上支付和异地就医结算,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支付服务。

 

“健康”方面,其布局为HMO(健康维护组织)模式,即整合微医在医疗、医药、保险领域积累的资源和优势,形成 “线上+线下、全科+专科”的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全人、全程、全家的管理式医疗健康服务。

 

以上业务沉淀了丰富的健康医疗“数据”,处理这些数据需要基础设施和计算引擎,这就是微医云的基础。2017年11月,微医发布智能医疗云平台“微医云”,即希望将数据处理能力和解决方案向行业开放。到“全国医疗健康行业云平台”的发布,微医云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强。

 

从自身发展需要到行业发展需要,微医云的开放策略不仅与其自身经历息息相关,同时也是行业融合发展的必然。微医云的这种开放策略在国内云计算行业也可找到先例,比如现在国内云行业占据头把交椅的阿里云,一开始也是为了阿里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而建立,在其能力成熟之后,才逐步推向市场。

 

“作为行业云平台,我们应该像水和电一样,既对行业尤为重要,但同时获得的成本也极低。让监管部门和医院满意,能够很好地实现医疗智能化,也便于监管。行业云的大范围应用,可以形成一种生态,让参与方都能受益;老百姓有获得感,医疗服务质量提升;解放医生的时间,医疗效率提高。”倪荣博士最后表达了他对全国健康医疗行业云平台的期许。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