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G:中国报销型商业医保的三大推动力,两大高潜力购买人群

作者:蛋壳研究院 2016-08-26 0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1-2.png


近期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了一篇题为《商业医保风口来临,险企须建设六大能力》的报告,主要围绕面临风口的报销型商业医疗保险展开,重点阐述了市场的驱动力,以及保险公司的成功要素。蛋壳研究院就报告中的商保增长趋势、购买人群部分内容进行摘选。


中国商业医疗保险市场年均增幅高达近36%


自2010年以来,中国商业医疗保险市场飞速增长,年均增幅高达近36%,截至2015年,市场规模已达到2,410亿元人民币。其中,重大疾病保险(人寿保险公司销售的损失补偿型产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然而,重大疾病保险的覆盖范围十分狭窄,仅包含预先定义的少数几种病症,如特定种类的癌症等。其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投保人需要接受长期治疗,此类保险无法为之提供持续的费用补偿。想要获得此类保障,消费者必须购买更纯粹的报销型医疗保险,无论被诊断为哪种疾病,均可获得相应的保障与赔付。


但中国各大寿险公司仍纷纷推出重大疾病保险,而提供报销型医疗保险的为数甚少。因为,中国寿险市场的盈利性远远胜过医疗保险市场。每售出1元商业医疗保险(包括重大疾病保险和报销型医疗保险),就能售出超过5元的人寿保险。(参阅图1)


1472137744296154.png


此外,保险公司缺少强大的消费者销售渠道,很难和医院以及其它或许能提供有关患者和治疗结果数据的机构达成紧密合作,这些导致报销型医疗保险的赔付率极高且难以预测。


而且在中国,大多数报销型医疗保险的参保者均通过其工作单位,以团体保险的形式参保。(参阅图2)如在华经营的跨国企业通常会为其高管购买高端报销型医疗保险,以便其前往私立医院就诊。但这些企业的中层管理者所能享受的保险福利往往较为有限。例如,他们的保险只涵盖在公立医院进行的手术费用。


但报销型医疗保险的团体市场仍将会继续增长,比如来自本土企业和中小型外企(如私募基金等)。这两类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盈利情况也越来越好,并且都将目光投向了团体参保的报销型医疗保险,以此来提升企业对顶级人才的吸引力。


2.png


报销型医疗保险市场的增长动力从何而来


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中国政府新近发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相关举措包括:针对商业保险购买者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以及鼓励商业保险公司与医院合作。


此外,中国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为更多私立医院的开设及运营提供支持。截至2005年,中国仅有3,200家私立医院;到2014年,这一数字已几乎翻了两番,达到12,500家以上。(参阅图3)


1472137817651998.png


第三,或许也是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中国的特定人群对报销型医疗保险的需求日益增长。许多中产阶层和富裕人群对公共医疗体系深感不满——好医生难找、医院布局复杂混乱、就医等待时间过长、滥用静脉输液疗法等等。他们大多表示,只要能获得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愿意出钱购买商业医疗保险。


这些趋势将对个人购买的报销型医疗保险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使之成为中国医疗保险市场中飞速成长的新晋力量。


近年来,此类保险的增长速度快于重大疾病保险。BCG预期,这一趋势将会持续,各个级别(低、中、高端)的报销型医疗保险产品都将迎来较长时间的快速增长期。


例如,从现在到2020年,人均年度保费低于2,000元人民币的低端报销型医疗保险市场预计将以40%的年均增长率不断发展壮大。年度保费超过12,000元人民币的高端市场增速更快,年均增长率预计将超过50%。


但它们都比不上增长潜力最为强劲的中端市场,即年度保费位于2,000元至12,000元人民币之间的报销型医疗保险产品。(参阅图4)从产品供应的角度来说,中端产品目前仍是中国报销型医疗保险市场的一大空白


1472137847321281.png


中国商业医疗保险市场细分



促使中国消费者考虑购买报销型医疗保险的原因有几个。首先是他们对公共医疗保障体系的不足深有感触,进而开始寻找替代方案。新生儿父母尤其经常陷入这一处境,许多人希望为他们的孩子创造更好的就医条件。这或许已成为中国家庭选择购买报销型商业医疗保险的第一大诱因


此外,年龄和收入亦是消费者是否愿意购买报销型商业保险的首要决定因素;教育水平和职业则紧随其后


在波士顿咨询公司与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对近千名中国消费者的调查发现,可将中国个人医疗保险消费者划分为七大群组,其中两类人群具有极高的报销型医疗保险购买潜力。


第一类消费者称为“体验至上者”。(参阅图5)他们的年龄在35岁至55岁之间,家庭收入超过100万元人民币。预计到2020年,中国各地的此类人群将会突破400万。这些消费者愿意为商业医疗保险支付的费用最高,每人每年可达10,000元至20,000元人民币。


在保险所带来的福利方面,他们希望拥有轻松无忧,以及与公共医保相比更令人愉悦的就医体验。这意味着他们想要前往高端私立医院,享受便捷的门诊服务,以及通过保险公司直付(而非自行垫付,然后再向保险公司报销)。“体验至上者”还希望保险公司提供更多的自选服务,诸如牙科、孕产和体检等。


第二类高潜力人群——“价值至上者”的年龄也在35岁至55岁之间,他们的家庭收入位于20万元至100万元人民币之间;与“体验至上者”相比,他们的价格敏感度相对更高,每年愿意为三口之家支付的保费总额约为12,000元至15,000元人民币。到2020年,预计中国各地的此类人群将会达到近3,800万。“价值至上者”并不介意到公立医院就诊,只要保险能够涵盖特需/贵宾门诊即可(此类门诊的候诊时间通常较短,医生态度也相对较好)。


“价值至上者”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中低端和中高端两大群体。中低端群体每年愿意支付2,000元至6,000元人民币购买个人保险,中高端群体每年愿意支付6,000元至12,000元人民币购买此类保险;前者的目的更加单纯,他们只想防患于未然;后者则较之更进一步,他们对服务亦有所要求,譬如更广泛的疾病和药物覆盖范围等。


1472137869807078.png


迄今为止,“体验至上者”和“价值至上者”的报销型医疗保险购买率都不高。


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低是原因之一: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知道报销型医疗保险的存在,更别说相关的福利和裨益了。


另一大原因是,产品设计存在欠缺。譬如,门诊手术限额不切实际地过高或过低,毫无用处的二次诊疗意见热线,以及不必要的海外保险服务等。


当然,产品设计不完善并非中国医疗保险行业的专属问题,全球各地的每一个行业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而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如果产品不符合消费者需求,他们就不会掏钱购买。


来源: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本文作者蛋壳研究院,转载请注明微信订阅号:VBResearch2016


↓↓↓


蛋壳研究院出品研究报告畅读

1470880399463813.png

意向者,可戳此查看


1470279799254219.jpg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