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瘤助手:从诊中环节做入口

作者:卜艳 2015-11-17 0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这是张佐第一次在初冬的季节来北京。

中午还是南京慵懒阳光的感觉,太阳一落山,温度直线下降。这恰如资本对互联网医疗的态度,上半年资本市场对各种创业项目怀有高度热情,下半年这份热情就消减了一大半。投资如此,创业者本身也在经历冰火两重天的反复考验。

创业前的100天

在传统医药行业,张佐有过一次长达6年的创业经历,这次投身到互联网医疗领域,之前所建立的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业方法论面临新挑战:“刚启动医瘤助手的时候,脑袋中总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小人叫医疗思维,另一个小人叫互联网思维。”如何让这两个小人充分融合、协同作战,是张佐这一年都在思考、验证的问题。

张佐


张佐介绍说,传统医疗行业的产品思维模式是求全求完美,比如药品的上市,必须要经过生物活性、毒理等实验和多期临床试验后,确保安全和有效,经过层层审批才能上市,做一款药需要近十年的时间,之后很少有改动。但互联网产品的思维是要快速完成“逻辑假设—开发—验证反馈—快速迭代”的螺旋上升,大多数医生很难接受有瑕疵的产品,尤其是互联网医疗这类“最小可行性产品”。

“但市场不会给你足够时间去把产品做完美,更何况,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被验证的解决方案本身就不多,一切都是新的,需要一边跑步一边探索,这也是这个行业最有魅力的地方。”张佐告诉动脉网。这就需要创业者有足够的耐心去寻找最早期愿意尝试使用产品的种子用户(医生),由此得到用户的反馈和支持。最终,张佐和团队完成了100个医生和患者的痛点用研。

与此同时,张佐和团队们一边到互联网公司取经,找腾讯、阿里、途牛以及杭州产品圈的产品高手求教,一边把市面上口碑好的互联网产品书都读了一遍,还专程去杭州拜访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作者苏杰。为了找到目标领域的机会点,张佐查阅了上百份国内外相关的研报,并且把当时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医疗类APP全部下载研究。这一过程前后历时100天,几乎完成了一个投研团队所要做的生态逻辑研究,张佐随身携带的一个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他的各种收获和感悟。他想要做一款与众不同的、有效的肿瘤领域互联网医疗产品。

“这是完全沉浸的100天,这个过程不可跨越,而且必须要由创始人本人完成。就像纯银(互联网产品领域的大V偶像)所说,一款新产品最核心的东西,是核心团队对产品独特的理解,在他脑袋里,这款产品‘就该长成什么样子’。”张佐说:“从这种独特的想象力上面,再生长出来功能/交互/视觉。”

100天的深度调研后,张佐发现,对于肿瘤这个特殊的复杂性致命慢病,原有的互联网医疗产品并没有有效解决其中痛点,需要用重度垂直的多场景形态来解决,而且要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

医瘤助手选择的切入点是诊中。

从诊中做入口

3月,医瘤助手大众版上线,6月完成千万元天使投资。7月,医瘤助手医生版上线,开始在苏浙沪进行推广。9月下旬,医瘤助手在CSCO(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亮相,开始推广全国。医瘤助手定位于肿瘤医疗全程管理服务平台,以诊中场景切入,为医患双方提供协作组管理、患者教育、住院安排、医患沟通、病历管理等服务。

“做医瘤助手可能是命中注定的一件事情,我把它称之为有温度的使命。”工作十几年,在消费电子领域做过产品经理和营销管理,对做产品情有独钟,考上过物联网工程硕士,还曾投资参与过抗肿瘤新药研发项目。张佐说,他现在觉得之前所有的经历都是为了这次创业做准备。做抗肿瘤药的那几年,常有朋友来找我,帮他们的患病亲友了解肿瘤医疗的过程,找医生,找护理院。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一群人可以成就一份事业,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于是,张佐找到了做医疗投资的peter,合伙开始了医瘤助手的创业旅程。

医瘤助手上线前,市面上主流的几款肿瘤类APP有抗癌卫士、易随诊、易加医。抗癌卫士定位为癌症患者、家属的分享互助平台;易随诊专注诊后随访;易加医主打诊前,之后又转到诊后服务的医患平台。很显然,大家都忽略了肿瘤医疗的诊中场景。

“移动互联网的优点是解决连接和效率问题,其与肿瘤医疗在诊中的结合是天然的,而且肿瘤医疗的诊中场景的发生是阶段性高频行为,远高于诊前和诊后,很适合做一款移动应用。”张佐分析道。

张佐认为:“不能盲目照抄或者对标其他领域的产品,肿瘤疾病有一个很特殊的诊中周期,很多疾病的诊中就在医院完成,很短,而肿瘤医疗不是。”从做完手术到化疗结束整个过程大概6-12个月,院内和院外是交叉进行的。由于大部分医生不愿意给患者留手机号码,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和反馈是非常低效的,很多三甲医院的肿瘤科依然用白板和日历本对治疗中患者进行管理。医瘤助手从三个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些痛点。

首先,建立医生协作组系统,便于熟人医患沟通。患者多数只认可知名度比较高的主任医师,而他们太忙没时间频繁使用应用,这是整个互联网医疗需要解决的问题,医瘤助手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肿瘤科既有的“主任-副主任-主治-住院医-护士长”治疗小组体系复制到手机上,建立了一套医生协作组系统,由组长牵头,组员轮流值班,进行治疗中患者的沟通和反馈,组内医患的日交互频次较高。

其次是患者教育多媒体系统。动脉网曾经有一篇关于医患关系的报告,显示50%患者在看完医生后,不知道医生的建议具体该怎么做。90%的成年人表示,很难遵循常规医疗建议,因为信息对普通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现实的医疗过程中,医生和护士每天都要为“为什么要做这个治疗”,乃至“治疗后应该吃什么”这些问题做反复解答,效率很低,患者听了还不一定记住、理解。于是医瘤助手联合CSCO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中国抗癌协会等,与全国各个专病领域专家一起,将医疗过程常见解答和沟通问题进行固化和多媒体化,在医瘤助手上可以轻松查看和推送,让复杂问题简单化、形象化,提高了沟通效率和治疗依从性。

第三,医瘤助手还构建了很多提升效率的工具系统,如预约住院系统、不适反馈系统、病情跟踪系统。

医瘤助手的未来

目前,医瘤助手的医生注册用户大约有1万,患者用户大约有3万。在北上广、江苏、浙江,已经有近100个大型三甲医院的肿瘤科室和医瘤助手形成合作。

根据《柳叶刀》的数据显示,美国癌症患者平均5年生存率为65.8%,而国内这一数字为30.9%(来自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但其实在国内一些大型三甲医院,很多肿瘤疾病的平均五年生存率与美国相差不大。张佐告诉动脉网,之所以全国性数据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筛查意识差、发现时间晚,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差、特别是偏远地区对疾病的认知不够,患者诊中诊后的营养、护理和治疗指导不足。

中国与美国肿瘤市场对比

显然,肿瘤医疗领域还有诸多尚未解决的痛点,这都是医瘤助手可以布局的方向。只要做好诊中这个入口后,就可以延伸后面更多的服务。在张佐看来,随着未来医疗生态的开放,拥有资源一定不会成为竞争优势。“微医集团、春雨医生这类大平台可以看做是所有疾病领域的线上入口,但细分领域需要切入很深。未来肯定是一个大平台和很多垂直领域做合作。”

最近,张佐重点在做的事情有两个:一个是去各大三甲医院拜访肿瘤科室医生和患者,进一步优化现有产品;二是招揽更多有创业情怀和产品情怀的互联网人才和医疗行业的人才。

“传统行业出来的人做产品的习惯思维就是什么都想做,诊前诊中诊后几乎全部覆盖,但作为初创型公司资源人力不够支撑,其次没有验证就铺开,产品没有亮点、也没有深度服务的价值。”张佐认为,这一点必须要向互联网产品人学习,时刻告诫自己,先做好诊中高频环节,做深做透,完善解决方案,充分融合肿瘤医疗的现有场景,在此基础上不断的+互联网,才有可能逐步延伸到整个生态链。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