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企业赴港IPO,机遇与挑战是?8位专家为你解答

作者:动脉网 2018-04-03 0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微信图片_20180402162737.jpg


对生物技术企业而言,香港市场的开放无疑是一个新的机会,除了纳斯达克,他们又多了一个新的选择。但我们不得不承认,香港市场未来的发展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那么对于创业者而言,香港市场到底是机遇还是挑战呢?对投资者而言,这里投资又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在2018年3月浩悦资本主办的 "2018医疗健康投资卓悦榜峰会"上,元禾原点合伙人赵群主持了题为《香港市场与生物医药新机会》的圆桌论坛,康乃德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潘武宾、 和誉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徐耀昌、奕安济世创始人兼董事长赵奕宁、晨兴创投董事总经理黄璐等8位生物医药领域领先的投资人和创业者就此展开了讨论。

 

创业者眼中的香港市场:值得关注的新通道


不管是文化还是政策角度,香港和内地地区都没有太大差别。相对而言,香港的境外投资者要多一点。我们都知道美国市场的境外投资者对生物医药的投资要更专业一点,同时美国对生物医药企业对优惠政策也比较多。

 

复宏汉霖证券事务代表王燕表示:“我们内部对美国市场都是在积极关注的,也是选择之一。”

 

但对创业公司而言,上市并不是终点。北海康成创始人兼董事长薛群表示:“创业公司比较看重的是上市以后会发生什么,而不是说在哪里上市。如果上市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的话,那它是不是能够持续地继续融资?”

 

从这一点出发,薛群目前更倾向于持观望态度,香港是一个选项。他认为,港交所希望迎来什么样的公司,希望内地什么样的生物医药企业到香港上市,这些问题还没有听到最终答案。

 

他表示:“上市时一个融资手段,而不是目的,哪里能给我们最好的融资渠道,我们就选哪里上市。”

 

奕安济世创始人兼董事长赵奕宁对此表示赞同。代表奕安济世,他是一名创业者;代表礼来亚洲基金会,他是一名投资人。

 

“这两种想法有时候是矛盾的,但我希望能够统一起来。统一在哪里?公司的基本面上。”赵奕宁表示。他认为,上市对投资人来说是终点,对投资人却是起点。但在基本面上,二者是统一的。产品是不是得到大众的认可,是不是得到医药市场的认可,这些才是最关键。

 

康乃德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潘武宾继续说道:“创业者的想法应该都是比较一致的,更多考虑的还是基本面的东西。做药的人最终都是要给社会、给患者带来利益的,上市这一步在我看来只是一个加油站,绝不是终点。”

 

在他看来,无论是选择哪里上市,上市之后产品怎么样,能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能不能给投资人和企业带来收益,这些最根本的东西是没有变化的。

 

投资人眼中的香港市场:是机遇也是挑战


“我觉得一定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晨兴创投合伙人黄璐表示。

 

过去两三年里面,晨兴创投深度参与了港交所和和SSC对于推出ipo通道的讨论,参加了十几次的讨论会。黄璐认为,从初始观点来看,整个全世界的医药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尤其是中国大量生物医药公司的崛起,全世界没有可能只有一个纳斯达克一个通道来支撑这么多的公司再融资和投资人退出。

 

“因此,香港这个板块的出现,一定是一个大的机遇。”黄璐继续说道。

 

香港本身就是世界第三大股票交易市场。港交所和SSC没有推出新的创业板或者创新板,而是把通道直接放到了主板里面,也充分体现了香港市场的期望:希望上市的公司能够真正的变成主流板块的企业。

 

“所以我们感觉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市场,连接了东方和西方,也连接了海内外市场。”黄璐表示。

 

当然,这是市场才刚刚开始,没有任何投资人和行业专家的基础,也没有任何审批专员的基础。因此,最开始的一两年能不能做好,能不能使这个板块活跃、使投资人有信心,能不能使上市的公司源源不断对募集到资金,这是大家非常关注的地方。所以大家都在观望。

 

“我们也希望第一批公司可以是代表中国最优秀的生物技术公司,这样也能让一大批生物技术企业后面的路走的更通畅。”她补充道。

 

国投创新合伙人尹正对此表示赞同:“我非常同意刚才黄总的观点。我们内部其实把香港市场上市看成一把双刃剑。”

 

首先,多一个退出渠道肯定是好事,从2017年大家都在讨论创新型企业投资的退出方式。香港市场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融资平台,也为投资人提供了一个退出渠道。

 

“这对国内创新型投资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尹正表示。但另一面,上市之后是什么样子,香港板块能不能成为另一个纳斯达克,这些都还是未知数。

 

“所以我们也拭目以待,希望港交所能成为亚太地区的纳斯达克。”他如是说道。


香港市场真的准备好了吗?


纳斯达克是非常成熟的一个市场,香港市场最近的受关注度也非常高。香港市场其实还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但同样,纳斯达克市场也有非常大的挑战。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由于市场和基地不在美国,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价值确认其实是面临挑战的。

 

“总体来说,纳斯达克是一个成熟的市场,但价值确认有不确定性。”尹正表示,“而对于港股市场的话,大家对其抱有很大的期待,但它是有不确定性的,第一批企业的不确定性更大,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特征合理的选择。”

 

港股在第一批企业的选择上也非常慎重。这个市场到底是怎么样的情况,还要看它的演变过程。因此,接下来的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港股市场的变化非常值得关注。

 

过去十几个月,香港市场调动了大量的资源去研究这件事情,从监管机构到中介结构、再到各个服务机构都在积极准备。“对香港本身来说,这是撬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大事件,不仅仅局限在生物医药经济。”黄璐表示。

 

监管机构把上市的标准降低,是希望市场能吸引更多的公司来上市。各个投行、机构也都积极调配了很多资源。第一批企业本身其实都能够去纳斯达克上市,大家为什么要选择到香港,估计香港的分析师也说不清楚,需要海外的分析师一起来做这个事情。

 

上市地点的战略考量


瑞博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梁子才谈到:“我们公司跟其他公司的年限可能不同,我们创立已经11年了。”

 

他透露,在A轮融资完成的时候,瑞博生物就考虑过在纳斯达克上市,但当时上海传出了战略新兴板的风声,公司决定重新考虑,然而撤退后第二个月战略新兴板就消失了。

 

接下来又出现了新三板,B轮融资期间公司就在考虑是新三板还是纳斯达克。香港这个市场,从提出到落实,一年的时间就做完了。对他们而言,在纳斯达克外公司又多了一个选项。

 

“但在我看来,其实还有潜在的第三个选项。香港市场的开放,有可能大大促进中国内地市场对新经济的开放。”他继续说道。

 

接下来,薛群从运营角度分析了纳斯达克与香港的差异。首先是融资成本,香港和纳斯达克上市,沟通所花费的时间成本是不一样的;其次,在纳斯达克上市 ,那公司CFO的背景就非常重要,决定了跟美国投资方沟通的有效性,尤其是PE阶段,在香港和美国上市的考虑是不一样的;最后,有的公司做跨境交易比较多,可能涉及到并购活动。

 

“公司在上市地点选择时,需要结合战略和运用层面考虑。”他总结道。

 

评价上市标准:相对保守


“总来说港交所的考虑比较周全。”和誉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徐耀昌表示。

 

相对纳斯达克的上市规则,港交所是比较保守的。港交所这一次的开放主要目的是支持创业企业的临床试验,但它始终有些附加条件。对部分企业来说,这些规则相对保守了一点。

 

纳斯达克市场已经发展了20多年,是投资方、参与者、纳斯达克管理人共同促成了今天的繁荣局面。这个市场是比较稳定的,企业到一定程度之后到估值有多少,也比较清晰。但中国有一直都有跟风的习惯,要么大家都买、要么大家都跑。这对分析师而言,要做好也是不容易。

 

“不过,不管如何,港股的开放肯定是件好事。”他强调。

 

潘武宾对此表示赞同:“港股没有纳斯达克溢价对接全方面,我想也是考虑多方面吧。”

 

目前香港市场各方面都不如纳斯达克完善,但他个人对此仍然持一种乐观态度,长期来看,这绝对是一个好事情。

 

对投资风格的影响:或被迫阶段性前移


港交所这个事件出现以后,晨兴创投作为投资公司为所投项目准备了几场专题会。但凡有机会的公司,都会在董事会上讨论:什么时候去,去不去?这当中可能有一些公司在做准备工作。

 

有些公司注定是要去的,他们本身是有足够力量的;但有的公司可能会有点过早,这跟创业者和企业家本身的风格有关系。

 

“另外我们也有很多反思,我们曾经投了很多技术流的公司,但企业家对企业的管理能力,是否有能力把公司带上IPO,现在会有更多这样的考虑。”黄璐如是说道。

 

尹正则表示:“从投资组合来讲,港交所窗口的开放会有积极的影响,我们会更关注创新层的机会。从投资策略来讲,会有一定的影响。”尹正则这样表示,“原来我们强调三点一线:政策驱动、技术驱动、创新驱动。现在我们感觉创新板块的机会更多,所以也会有所侧重。”

 

但他认为,另一个角度来讲投资也会有挑战。按照港交所的标准来看,国投创新投资的很多项目都已经达到IPO标准了。原来很多一级市场的募资可能就转到二级市场去了。这可能会导致他们投资阶段性被迫往前移。

 

“但这样以来,会让大家更关注技术本质,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的机会。所以这是挑战,也是机会。”尹正表示。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