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2017年医护比倒置局面扭转,老年照护需解决4个问题,下一步或将出台指导性文件

作者:李艳瑜 2018-05-10 15:18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2018年5月10日上午10:00,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举行5月例行发布会,会议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新闻处处长刘哲峰主持,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女士,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闻大翔先生,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第43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吴欣娟女士参与发布会并发言。

 

发布会以介绍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情况为主题,与会嘉宾分别就全国护理事业发展的总体情况、上海地区护理事业发展情况和老年护理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北京协和医院在深化优质护理服务成效进行了介绍。

 

动脉网(微信号:vcbeat)就发布会实录摘取部分内容,以观测当前我国护理事业的最新动态。

 

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

2017年医护比倒置扭转,满足多层次护理服务需求还需四步


加强护理人员队伍建设,促进护理事业和护理产业改革与发展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覆盖全人群、全周期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客观要求。

 

国务院于2008年1月公布《护士条例》,并于同年5月12日国际护士节实施,从法规层面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明确护士权利、义务及执业规则,促进护理事业健康发展,保障医疗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今年是《护士条例》施行十周年。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贯彻落实《护士条例》,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护士队伍;广大护理工作者自觉履行责任和义务,积极践行优质护理服务,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做出重大贡献。《护士条例》施行以来,护理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2017年护士数为380万,整体素质上升明显


2017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超过380万人,占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的42.3%。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2005年颁布实施了第一个“十一五”护理规划纲要,2008年颁布实施《护士条例》。

 

2005年的护士数是135万,2008年护士数达到了167.8万,2017年注册护士数已超380万人,跟2005年比增长了181.6%,跟2008年比增长了126.5%。

 

每千人口护士数从2005年1.03提高到2008年的1.25,到2017年提高到了2.74。

 

全国的医护比由2005年的1:0.66,提高到2008年1:0.79,到2017年达到1:1.1,扭转了医护比倒置的局面。

 

2017年三级医院医护比达到1:1.54,二级医院达到1:1.46。在基层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接近80万。

 

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占护士总数的67%,专科护理水平不断提升,在日常护理工作和重大突发事件的医疗就职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

优质护理服务覆盖三级医院,覆盖90%二级医院

 

护理服务理念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服务模式从配合医生完成治疗任务向围绕患者身心健康需求转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

 

2017年,优质护理服务已经实现了三级医院全覆盖,近90%的二级医院也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患者看病就医的获得感明显增强。根据改善医疗服务第三方效果评估显示,群众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最高。

 

>>>>

护理服务内涵深化,涵盖老年护理到临终关怀


护理工作服务于人的生老病死全过程,在患者疾病的急性期诊疗、慢性期康复以及临终期照顾与关怀的各个阶段发挥作用。

 

现在全国有很多地区与医疗机构主动适应疾病谱变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丰富护理专业内涵,将护理服务逐渐延伸到社区和家庭,为群众提供老年护理、慢病管理、康复护理、长期照护、临终关怀等服务,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服务需求。

 

当前,与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健康需求相比,护理工作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闻大翔

2017年上海市老年医疗护理床位共26599张,全市护理院已达到46家


>>>>

存量盘整和适度发展增量相结合,逐步增加老年护理床位


上海市是全国最早步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而且上海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速度非常快,程度非常高。截至2017年底,上海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已占33.2%,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占总数的5.5%。

 

为了满足城市老龄化护理服务需求,在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驱动并重、优化区域卫生资源布局原则下,上海不断加强老年医疗护理管理工作,老年医疗护理服务能力与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十二五”以来,上海持续实施本市老年医疗护理床位增量政策。通过存量盘整和适度发展增量相结合方式,逐步增加老年护理床位。

 

一方面,对现有的公立二级医疗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治疗床位逐步转型为护理床位。2013年上海印发了《关于区县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护理床位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区综合性医院设置不少于平均50张的老年护理床位,对于设置老年护理床位的区综合性医院,通过上海市福利彩票公益金给予每张床位1万元的一次性补助。

 

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兴办老年护理机构,鼓励多元化发展护理站。2016年上海已引发《上海市护理站管理规范》及《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护理站的通知》,推进医疗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需求。2017年上海研究制定了《上海市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体系发展“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明确要求增加本市老年护理服务资源供给,提高老年医疗护理服务水平。

 

截至到2017年底,全市老年医疗护理床位共26599张。全市护理院已达到46家,其中政府办9家,社会办37家,床位数7913张。全市护理站已达108家,其中政府办9家,社会办99家。全市由社会资本设置的老年医疗护理床位已经达到6051张,占总数的22.7%。

 

>>>>

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已开展8万余例评估


2013年上海已探索开展高龄老人医疗护理保障计划试点工作。从2017年1月起,上海作为全国首批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15个城市之一,在徐汇、普陀、金山三个区先行试点长护险制度,取得阶段性成效。

 

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部署,从2018年1月1日起在全市开展长护险试点工作。对经评估达到一定护理需求等级的长期失能人员,为其基本生活照料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服务或资金保障,不仅为长期失能的老年人提供了迫切需要的长期护理服务,也切实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按照全市统一分工安排,由上海市卫生计生部门着力推进评估标准制定,会同人社、民政部门开展评估机构管理、评估员培训、评估质量管理,加强社会办护理站等服务机构建设,强化评估员和护理人员队伍建设,配合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有关配套政策。截至2017年底,上海依据评估标准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评估8万余例。

 

>>>>

2018年上海市签约常住居民达392万人,深入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和医养结合工作

 

上海不断推进家庭医生制度构建,积极探索开展“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并且将老年人群作为签约服务重点和优先对象。

 

截止2018年4月23日,全市“1+1+1”签约常住居民已达到392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277万人,60岁以上老人签约率超过60%。

 

签约的居民中门诊就诊有73%是发生在“1+1+1”的医疗机构组合内的。其中52%发生的签约门诊是发生在与其签约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为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工作,上海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提供老年健康服务的重要平台,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服务项目的工作量约占总体工作量的60%,全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与托养机构签约服务率均实现全覆盖。

 

 

发展老年护理和老年照护要解决四个问题,或将出台老年照护指导性文件

 

焦雅辉在问答环节表示,当前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是国家面临的一大挑战,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现在中国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概是2.4亿,65岁以上老年人是1.6亿,其中还有部分是失能和半失能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从解决老年人最急需的医疗照护的问题入手,正在研究相关政策。下一步,卫建委一方面继续巩固护理事业取得的成就,落实“十三五”护理规划,继续加强护士队伍的建设,扩大优质护理服务,逐步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

 

虽然目前全国护士人数已经达到380万,但是相对于需求来讲,供需之间的缺口还比较大,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在护理领域体现得比较突出。

 

所以下一步要做好老年护理和老年照护,重点要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谁来照顾的问题。要把护理服务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延伸到家庭。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发展护士队伍的数量,另外一方面,要大力加强老年护理员的队伍建设。所以要发展老年的医疗照护,首先要解决谁照顾的问题。

 

第二要解决照顾谁的问题,中国现在有2.4亿60岁的老年人,这里面有健康老人,还有一些有慢性病的老人,还有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卫建委正在制定关于老年照护评估的标准,通过评估决定这些老人是要进行机构护理、社区护理,或是家庭护理。

 

通过这种不同方式,支付的渠道也是不一样的,在医疗机构里面,可能需要由医疗保险来支付,还有一部分在机构或者社区,可能是由长期护理保险支付。还有一些通过发展商业保险的模式,来解决一部分居家的费用支付问题。这是解决照护谁的问题。

 

第三是要解决在那里照顾的问题。鼓励养老机构设置一些医疗机构,来解决医和养结合的问题。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签约,以及设置家庭病床,上门服务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社区的照护和家庭的照护。

 

一些老人需要我们经过规范培训的护理员队伍,在家庭提供一些居家的照顾服务。

 

从我们国家的国情来看,机构护理不是我们的主要方向,将来我这些老人,照护的主体和主要模式应该是社区和家庭,特别是在社区,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探索互助式的养老,在城市有这种集中的老年人公寓和社区,在农村还有像民政部门推的养老的“幸福院”,还有互助的养老模式,在村卫生室附近,由村医提供日常的健康服务,这是解决在哪里照顾的问题。

 

第四是要解决谁来出钱照顾的问题,也就是说筹资。涉及到长期的医疗照护,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像日本做得非常好。医疗保险以外还有长期护理保险,就是解决日本的老年人长期医疗照护问题。

 

中国是由人社部门牵头,也在全国的部分城市,做长期护理保险的试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长期医疗照护费用负担问题,各地的模式不尽相同。

 

此外,在中国还要大力发展商业保险,通过一些商业保险公司,可以开发针对老年人的长期护理和照护的保险产品,来发挥一些补充作用。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