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绝不是卖情怀,这家中医基金会做了这4件实事

作者:郝雪阳 2018-06-20 10: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北京市海淀区万柳中路派顿大厦 8 层 806,岐黄中医药文化发展基金便坐落于此。

 

这家非盈利、非政府组织的中医药基金会成立于2009 年7月,是一家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设立的非公募公益基金会。

 

对岐黄基金会而言,中国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传承、弘扬是创会的宗旨。中医面临的困境之一是传统的“师带徒”传承方式与当前大学教育集中授课方式存在的不一致性。如何探索出既符合中医特性又符合国情的传承方式,一直是基金会不断探索的工作。

 

所以,岐黄基金会把“人才传承”作为业务板块的第一块内容。

 

传承之后自然需要弘扬,需要更多的人知晓真正的中医文化,正本清源,还原中医药的真实面貌。比如中医所擅长的病种和领域、力所不及的领域,中医药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基础等等。

 

而不是让市面上的一些“伪中医”、虚假养生知识误导大众,或者把中医等同于“玄学”、“伪科学”等,这些都不利于中医被具有现代知识的人所接受。

 

对此,岐黄基金会通过资助书籍出版、拍摄中医行业纪录片、新媒体运营等各个渠道,带着深厚的感情、但又客观审慎的宣传中医药,从国医的艰辛成长到中药的道地溯源,再到对中医药文化的全方面评价等方面均有涉及。这就是基金会的第二个板块“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

 

有了传承与弘扬的顶层设计,并在公益项目中取得了良好反响之后,岐黄基金会开始向纵深方向为中医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个真正致力于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事业的基金会,不能停留在表面做一些人才的奖项和捐助,必须在以研究为抓手,探寻中医药发展的内在路径,支持推动符合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律的创新型项目中成长起来,才能为中医药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同时,岐黄基金会不是一个曲高和寡的基金会,深入民众关注民生会为中医药文化打造更加深厚的根基。这就是岐黄基金会设立第三个板块“科研项目”和第四个板块“民生项目”的原因。

 

总体上,基金会的逻辑是从根本使命:“传承”和“弘扬”入手,兼顾顶层设计、科学研究与民生基础,四个板块分别承载不同的侧重点,但又相辅相成,相互交融,最终形成一个整体来推动我国中医药文化事业的创新发展。


QQ图片20180615163939.png 

岐黄基金会服务架构

 

人才传承


>>>>

岐黄传承发展奖


岐黄传承发展奖是基金会设立的第一个项目,也是影响最大、最重要的品牌项目。评选面对中医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奖励长期坚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传统经典研究、教学和临床的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已在三个院校设立该奖项: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西藏藏医学院。截至至2016年,累积奖励包含国医大师、国家名老中医、优秀青年传承人共计103人,受到业内人士充分肯定。

 

2016年,基金会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共同设立全国性“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奖”,奖励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发展中医药理论、创立中医药特色技法、传授中医药知识技能,运用中医药传统方法进行研究的优秀中医药工作者。努力打造中医药界有影响力的品牌奖项。


2017年2月24日,首届“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5位中医界老前辈:李今庸教授、李德新教授、张学文教授、陈可冀教授、路志正教授,荣获该奖项。


QQ图片20180615164511.png 

该奖项被业界评价为是全国第一个专注于“中医药经典传承”的奖项,这不仅树立了基金会在中医届的良好口碑,也让越来越多的业内学者专家认识了基金会,并愿意支持、配合基金会,共同为中医药传承作出贡献。

 


>>>>

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奖


2014年基金会首次与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杂志》社合作,共同举办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标志着基金会的人才项目逐步向青年人才发展。基金会参与该奖项已有五届,累计参赛学生1600余人,获奖学生500有余。

 

文化传播


岐黄基金会本着推动中医文化传承,创新中医发展的主旨,协助人民大学对接中国中医科学院。双方校领导于2016年7月首次进行了会谈,即将就国医学院学生招生、专业方向、课程设计、培养方案等问题进行合作。目前,双方已经正式签约,共同发起成立“人民大学 · 中医科学院国医学院”。

 

2010 年,岐黄基金会与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中华医药》栏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合作,联合摄制电视系列纪录片《中医走向世界》,该片反映了中医药在世界各地的发展现状。


《中华医药》栏目也是中央电视台唯一向海内外传播中国中医药文化的权威栏目,覆盖了全球 98% 的国家和地区,央视优秀栏目之一。

 

2012 年,岐黄基金会资助出版了《藏医药史论》。该书为西藏藏医学院副院长米玛教授十余年研究成果,是一部系统论述藏医药发展的藏文专著,在藏医界有突出学术价值。

 

2013 年,岐黄基金会协助出版了《王琦医书十八种》,并参与编撰其中第 17 种《岐黄传人—我的中医之路》。2017 年,基金会又资助出版了《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全面汇集整理中草药炮制经验。

 

科研项目


岐黄基金会除了一直以来专注于中医文化发展和人才传承事业之外,也十分关注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医融合发展的前沿动态。

 

2016 年,岐黄基金会获准进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蓝皮书系列,并于9 月正式出版了《互联网医疗蓝皮书——中国互联网医疗  发展报告(2016)》一书。这也是基金会首个科研类公益项目。

 

该书在筹备、调研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医专业机构和权威人士的大力支持。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院士亲自指导其研究团队完成了《中医药信息化应对与大数据应用》、《“互联网 + 中药资源”的战略选择与实践路径》等章节。

 

目前,岐黄基金会与央企中国电子合作的2017 年度《互联网医疗蓝皮书——中国互联网健康医疗发展报告》也已出版完成。

 

除此之外,基金会还大力支持保护和传承中医经典名方,推动当代名中医成果转化, 保护传统中药加工技术和工艺 , 鼓励和资助中医药界人士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 , 促进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继承和创新。同时,协助其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及自主品牌构建等工作。

 

目前,已与知名老中医郭志强、路京华开展名方开发合作。

 

民生服务


作为公益组织,岐黄基金会在与医学界主流机构广泛合作的基础上,十分重视中医药在服务社会民生方面的运用。

 

基金会积极参与政府采购社会服务项目,连续获批2011、2012 的政府采购项目并按要求高标准完成。项目涉及中医健康知识的普及推广、盲人按摩培训及社区医疗服务等。

 

基金会于 2014 年开始,联合北京乾元丹溪堂中医门诊部开展各类中医进社区活动。期间邀请国家名老中医、各高校教授共开展中医养生讲座《四季养生》《乳腺癌的防御》《体质养生》等20 余次,中医义诊 50 余次。该项目共辐射万柳周边社区5 家,累计受益人群达 1000 余人。

 

中医产业实践


提到岐黄基金会的中医产业实践,就不得不提到丹溪堂中医门诊部和丹溪科技公司。

 

岐黄基金会在做公益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在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乃至区块链发展的如火如荼之际,中医界仍然相对封闭,并未充分享受到互联网等技术红利。

 

一方面是中医药本身非标的特性,另一方面因为很多技术公司并不理解中医,没能设计出真正符合中医界需求的科技产品,比如符合中医问诊诉求的云his、中医对患者的管理工具、中医线上传承平台、互联网中医院的搭建与运营平台等等。

 

因此,由岐黄基金会的发起人宫晓冬先生主导成立了乾元丹溪科技公司,旨在研发出更贴近中医界核心诉求的科技产品,帮助传统中医行业实现与现代科技的更完美结合。

 

2014 年,岐黄基金会主要捐资公司乾元联合投资有限公司启动筹建北京乾元丹溪堂中医门诊部,并于 7 月份通过卫生局等主管部门批准正式成立。

 

该门诊部汇集了北京市知名的内外中医药专家,是一个独立运营的门诊部。

 

除了为丹溪科技的系统使用者提供合规的诊疗场所,乾元丹溪堂也作为丹溪科技开发产品的首批体验门诊。当然,它也是岐黄基金会提供给年轻医生的实践基地、名老中医的传承基地、和中医药文化宣讲基地。

 

此外,丹溪堂面向附近居民举办免费的养生讲座以及义诊,也为基金会的民生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018年,岐黄基金会联合中电数据和动脉网发起了一场中国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创新大赛。

 

健康医疗大数据,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将会为传统中医发展创新提供重要的支持。

 

作为一直致力于促进中医药创新的岐黄基金会,选择与中电数据和动脉网一起发起这次大赛,以此作为基金会运用新手段、开拓新方式支持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

 

这不仅对基金会的发展意义重大,也会成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项目的发掘、人才的培育、新模式的探索和新技术的推行,为中医药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image.png

扫一扫 报名参赛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