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涛访谈录之互联网医疗的出路:三方互联 三环打通 两个解放

作者:动脉活动 2015-11-06 08:45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I99A0806

嘉宾介绍:段涛,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院长,上海市产前诊断中心主任。

精彩观点

1、好的互联网医疗应用应该是把医院的管理和服务各个方面都互联起来,包括人与人的互联、人与物的互联以及物与物的互联。现在很多应用都是集中在人与人的互联层面,后二者的项目很少。

2、如果总结下公立医院对互联网医疗创新的态度,可以用三句话来表达:把互联网医疗当风景看,当热闹看,当笑话看。

3、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从线上转线下,挑战巨大。商业模式的变迁,从空军online转化为offline做传统,商业模式是否还有想象空间、PE估值还有那么高吗?从开放平台变成现在自营,从天猫变成京东,到目前为止,全球任何一家公司还没有能玩转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

4、互联网医疗破局需要三方改变(医方、患方、付费方)、三环打通(人与人的APP、联系人与物的可穿戴医疗,联系物与物的IOT)、两个解放(医生的解放和患者病史的共享)。

主题分享:

互联网医疗创新的局应该怎么破,特别多的公司都在做,我认为现在真的能想的明白、做的好的实在不多,真正好的互联网医疗医院中的应用是医院全方位、全流程、全要素的互联,也就是在医院管理和服务的全方位都要互联,这个包括很多方面。

三个层级的互联: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

首先是人与人的互联,现在大家用的比较多的社交媒体,也就是app来完成人与人互联。现在关注比较多的是医生和患者、医生之间、患者之间的互联。

第二类是人和物之间的连接,也就是可穿戴医疗。非常遗憾,现在在互联网医疗创新过程中,可穿戴医疗能真正做到医疗级的非常少,大多数停留在消费级。从消费级上升到医疗级,从医疗级上升到现象级更是非常非常少,至少我本人还没有发现可以符合消费级、医疗级、现象级的产品。

第三个方面就是IOT物联网,做真正和医疗物联网相关的公司实在是太少。有段时间我让同事统计了下,在医院中有数据接口91%的设备可以实现互联,有9%的设备无法互联,还仅仅是医疗设备。

除了医疗设备,可以做物联网的设备也非常多,如通用电气设备里的空调、冰箱、电视机等各种电器甚至家居也都可以做智能家居。前段时间我们寻找一些能帮助医院做物联网的合作伙伴过程中,问了很多人,真正能帮助我们完成医院物联网的非常非常少。

目前的行业状态是,大多数创业项目做的是app,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大家都在做平台,都讲究门户,但大多数产品的同质严重,没有太多的创新在里边。关注可穿戴医疗、可以在医院应用的物联网的公司特别特别少。

互联网也好,移动互联网也好,不管是做门户、平台还是具体应用,在一个行业里一般只有老大,最多是有老二不可能有老三老四,所以我希望大家把更多的精力都投到医院的里面去,或者可穿戴设备上去,而不仅仅是app。

举个例子,我们最近在医院里边要做两个项目,一个是智慧停车,一个是智能厕所。

 智慧停车

智慧停车,患者在来医院之前就可以看到医院有多少车位,到几点可能满员,车位满了会给大家提醒。

智能硬件方面,我们希望车到了门口停车杆可以自动抬起,通过摄像头自动识别,自动开启,让车能非常快的进入医院,看完病之后,离开之前,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宝完成停车费的缴费,完成之后就可以直接通过快速通道离开了,不用再拿卡付费了。

 智慧厕所

对于妇产科医院而言,女性厕所是刚需,很多医院这块存在很多问题,如硬件设施不足、卫生条件不足,我当时想做的是这不仅是个厕所,还具有化妆间功能。

我们找了很多公司,但真正能提供这些智能硬件和软件的非常少。


公立医院是障碍和壁垒

互联网医疗应用最大的平台还是在医院,但医院是怎么想的呢,尤其是在中国占了绝大多数份额的公立医院是怎么想的呢?

用一句话描述公立医院对互联网医疗的态度的话,可以这么说,大部分公立医院是互联网医疗创新的障碍和壁垒。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绝大多数的医院在互联网医疗创新方面是不大懂的,医生往往挺感兴趣,少数医生在行动,但真正去参与、有勇气离开体制或者在体制内做些互联网医疗创新的医生还是比较少的, 因为医生这辈子学的就是医,比较保守。

为什么医院不动呢?因为绝大多数的医院想动也动不了,想动也没有办法,想动也没有能力没有必要去动,因为很多的医疗政策是不支持、不鼓励互联网医疗的。

所以在公立医院里边,医院领导所需精力、资金、经验、领导能力、知识架构是不足的。

当然他们根本就没有必要动,因为对大部分的公立医院来讲,他们过得好好的,即便是服务态度不好,即便是拥挤成现在这样,但还是有很多患者来看病,他长期处在一个甲方的地位上,所以它没有动力去做互联网医疗的创新。

对于公立医院的院长来说,大部分选择坐观其变,最多是被动的用一下。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公立医院没有太多的互联网医疗创新,最多是有公司把产品送上门来寻求试用的时候,他们不拒绝,仅此而已。

如果总结下公立医院对互联网医疗创新的态度,可以用三句话来表达:把互联网医疗当风景看,当热闹看,当笑话看

互联网医疗领头羊 无现金流 压力大

谈完了公立医院,我们来谈一下互联网医疗的创新领头羊。有很多大的互联网医疗公司拿到了多轮融资,并且估值非常高,对于这些公司来讲目前的状况是怎样的呢?

想必大家都关注到了春雨、丁香园、挂号网,他们拿到融资之后,开始纷纷落地,不管他们落地是主观选择还是出于无奈,有一点可以确定的就是他们原先online的模式还无法支撑起公司的运营。

当在线上有了海量的医生和患者之后,能否转化成现金流呢?像现在的春雨、丁香园、挂号网他们在线上都有海量的医生和患者的资源,基本上无法转化成现金流,拿了风投和PE的钱,如果无法转化成现金流,他们会感觉到有很大的压力。

互联网医疗公司转战陆军竞争大

有压力就得有改变,怎么改变呢?所以这些互联网医疗公司在网络上的空军开始着陆了,拿了几批钱之后,原来做网上诊疗的开始做线下诊所了,没有医生的开始雇佣医生,没有诊所的开始建诊所,没有患者的开始找患者,没有保险公司的开始建保险公司,基本思路都是从空军转化为陆军。

但是你是天生的空军,没有陆军的经验和培训,非得着陆做陆军,跟公立医院对抗跟九死一生的莆田系这样的医院对抗,还有空军的优势吗?所以大家开始对互联网医疗APP们开的诊所担心了。

大家的另一个担心是,online是开放的平台,线下的诊所肯定是不开放平台了,那么医生和患者资源就会成几何倍的减少,以前每天活跃的医生和患者是百万级的,现在或许只有几十个医生和几百个病人而已了。

从空军online转化为offline做传统,商业模式是否还有想象空间、PE估值还有那么高吗?从开放平台变成现在自营,从天猫变成京东,到目前为止,全球任何一家公司还没有能玩转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所以各位对互联网医疗的大佬要做的商业模式有担心和迟疑,这是不无道理的。

因为原来的做online app的方式找不到合适的商业模式,所以从空军转化为陆军,但是配套的东西非常难。为什么这么困难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上海前些年布局做了所谓的5+3,就是新建5家三级医院,同时把3家二级医院提升到三级医院,政府投入巨大,医生也进行了相当大的储备,但直到现在这几家公立医院运营得也比较困难。

上海响当当的三级医院,按道理讲生意是不用愁的,他们在郊区的医院做的都很先进,医生也是自己的医生,收费也是按照公立医院的标准,非常便宜。但他们实际运用的情况是相当差的,大多数医院还在不断的亏钱,甚至有的医院每月都要亏好几千万。大家想一想,连三级甲等的公立医院,这么便宜的收费,这么好的医生,这么好的地方都很难做好,更何况从来没做过医院的公司呢。

这里我还没有说莆田系,不论大家对他们是怎样的评论,他们还是很顽强的。如果互联网医疗的公司接下来要和公立的三级医院以及像莆田系这样顽强的医院竞争的话,结局会是怎样的,我相信很多人都有担心。

中国很难复制凯撒、梅奥

现在不少的私立机构或者移动互联网公司,都在讲美国的凯撒模式以及梅奥诊所,但是即便是在美国,凯撒和梅奥的模式也不是随便能复制的,了解美国医疗模式的朋友都会知道,凯撒和梅奥都是特立独行的,在美国的环境下都很难复制,更何况是在中国。

而且凯撒和梅奥都是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发展成现在的模式,像现在国内互联网的烧钱模式,想在短期内形成凯撒和梅奥的模式,你们说可能吗?

当然互联网医疗的创新还是很有希望的,但绝不会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在短期内迅速发生颠覆,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渐变的过程,最近互联网医疗的寒冬是非常可怕的,真正能够存活下来的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公立医院总会觉醒

现在的状况是,在公立医院的院墙之外,大家吵吵闹闹非常热闹,院墙之内的很多公立医院还是岿然不动,但最终公立医院还是会被吵醒的。一旦公立医院醒了,这是个好事情也是个坏事情,因为当公立医院真正认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时,他们会为互联网医疗花时间和精力去做了,那么普通的互联网医疗公司,要么和他们合作要么就没市场了。

互联网医疗破局需要三方改变、三环打通、两个解放

真正的互联网医疗创新需要破局的话有哪些有条件?

一是需要改变医方、患方、付费方。现在国内最活跃的是患方,但医生和医院多数情况下还没有真正的投入,第三个方是付费方,现在中国真正意义上商业的第三方付费方还不太成熟,他们所占的比例还非常小。中国要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商业付费的第三方,才能引起互联网医疗真正意义上的变局。

二是三环的打通,联系人与人的APP、联系人与物的可穿戴医疗,联系物与物的IOT,除了各自的环以外,还有在其内部的环打通,只有这三方真正意义上打通才能引领医院往互联网医疗方面发展。

除了三方的改变和三环的打通,还有就是医生的解放和患者病史的共享。现在还看不到医生解放的现象,前段时间的医生集团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解放,真正的解放是医生不再是三甲医院的雇员,而是真正意义上脱离体制,从事自由执业多点执业的时候才能完成医生真正意义的解放。

另外一个解放就是患者信息,特别是病史。现在的情况是患者的信息基本都是留在医院内的,并且大部分没有数据化和结构化,病人出了医院是没办法调用之前的病历的,所以病人的病史和医生得不到解放的话,互联网医疗是很难实现的。

精彩问答

一、作为一个还在本科阶段的医学生 想知道互联网医疗为医学生培养可以做哪些?

段涛对于年轻的医生来讲,我个人建议,不要过多的参与移动互联网的事情,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怎样给病人看病、做手术上边,这才是医生的根本。当你们成为一个大医生的时候,互联网医疗不知道更新了多少代了,现在的很多公司或许都不存在了,所以你们现在不必过多的去关注这些事情。

二、能设想下理想的资本、公立医院、移动互联网公司的联合方式么?

段涛拿我们医院举例子,我们医院加上几个平台级的互联网公司,首先要解决人与人的连接、物与物的连接、人与物的连接等问题,然后把治疗过程结构化标准化,同时还打造一个云端平台,帮我们完成云端的病例建设。再加入资本,使得这种模式可以在各地进行复制,这才是我说的这种组合真正意义。

三、华为加郑大一附院加九州通加东软,算不算你刚说的可怕的组合?

段涛:我个人认为还不行。到目前为止,在国内,还没有这样的组合出现。华为加郑大一附院加九州通加东软组合,虽然已经有些雏形了,但还远未到理想状态,可以作为发展方向去做,但现在还没有实现我所表述的解决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互联,打造出云端电子病历以及实现在资本介入的情况下的复制性发展。

四、单独做诊前诊后的app前景大吗?

段涛:我觉的这个产品做好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这个产品复制起来特别容易,当出现一个公司做一个整合产品,将你做的单方面功能整合在里边,你这个产品意义就不大了。

当然 我刚才提到的这种可怕的组合现在是很难出现的,或者说出现的概率很低很低,像这种单一做诊前诊后的app的想象空间是不大的,有极有可能是把自己养肥了,等着其他大型公司来收购。

五、美国梅奥与高瓴资本成立的“惠每医疗”进军社区医疗,他们是否属于互联网医疗,他们对我们是否有巨大的冲击,我们作为医生个体该如何应对?

段涛:我不太看好梅奥或者凯撒这种公司找一个代理公司在中国卖一些周边产品,梅奥或者凯撒在美国都很难复制,更何况在中国发展周边产品,所以我觉得意义不太大。

六、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的今天,医生该怎么办?

段涛:我想的是医生应该回归自己的本质把看病开刀手术练好,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互联网医疗怎么发展都无法取代你,被取代掉的只会是那些不能给病人看病的平庸医生。所以,建议医生们一方面练好技术做好医生,这样才能不被替代,另一方面关注互联网,关注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这样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七、慢病管理APP的有发展前景吗?

段涛:慢病管理的APP重要吗?重要。对医院医生重要吗?也非常重要。但在中国来做的话很困难。

首先中国的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是不在一起的,而且中国医院存在的目的 是为了疾病。收费方式是按服务收费,也就是看的越多,服务的越多,开的药越多,盈利才更丰富,所以只有等我们关注的目标从疾病转成健康的时候,慢病管理APP才会有更好的商业模式,才会发展的更好。就像美国一样,有保险公司做主导,还有医院的参与,他们的盈利模式不是让你多生病,而是你少生病他们才能盈利,所以当中国的商业医疗保险成熟之后,慢病管理APP才会变的更有意义。

八、大数据从何得来,什么样的大数据才有意义?

段涛:大数据从何而来,在中国很多人称自己有大数据,但这些数据往往都不是结构化的数据,所以看上去大,实际上是大而无用。当我们的电子病历系统真正能做到结构化时,无论是患者的照片、影像、病例等都能以结构化、标准化的形式呈现,这样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

病人的数据都存在云端,变成干净的数据,并且病人可以拥有这些数据的自由支配权时候,这些数据才有活力。目前公立医院的大数据,往往呈现三个状态:第一,是大而不当;第二,是大而无用;第三,是放在笼子里拿不出去的。

现在国内电子病历最大的问题,就是做医院电子病历的业务都是2B的,每个医院都是个性化定制,甚至每个医生使用的都不太一样,每个医院的病例都不一样,大多数的数据都不是结构化的,这种情况下,你去做医联工程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些数据大而不当的,都是放在本地的而不能存在云端,如果不存在云端的话,这些数据都是大而不当不能实现共享的。

九、您对机器人医生有什么看法,在国内做有没有前景?

段涛:关于机器人医生融合问题,分两部分,第一首先把我们需要处理的各种疾病要标准化流程化,做什么都有依据,然后回过头来做机器人,让机器人不断的学习,这样才能做好 。

在国内做,我不太有信心,现在国内的循证医学做的不太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方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我不太看好国内做机器人医生。

十、首诊误诊率高的问题您怎么看?

段涛:关于首诊误诊率高的问题,国家推荐首诊在社区,我觉的首诊应该放在三级医院。因为首诊对于整个疾病的治疗是非常关键的,社区医院往往没有好的医生、没有先进的设备,在这种情况下出现误诊的概率很高。如果首诊放在三级医院,确认了具体病症之后再转移到社区医院用药治疗,这种效果将会更好。

首诊准确后,可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复诊的时候多数是流程化的东西,所以如果首诊出错,后边复诊情况往往非常不利。如果首诊不能去三级医院的话,就需要提高社区医院医生的水平,就像美国的家庭医生、英国的全科医生一样,但现在中国的社区医生往往不能达到这个水平。

十一、关于远程医疗,您有什么看法?怎样才能做比较靠谱的远程医疗?

段涛:关于远程医疗现在能解决的问题还是不太多,远程医疗和在线问诊解决的问题只针对那些不太复杂的小病,对于重症的话还需要去医院实地治疗。

比较靠谱的远程医疗的方式不是病人的自我转诊,而是通过医生和医生之间的转诊,这样才是比较靠谱的远程诊疗,而不是现在这种连医生都没见过就远程诊疗了,或者说是患者的复诊可以考虑远程诊疗,但首诊往往不可以。

文字整理:赵占石、习旎、曾小珊

▶VCBEAT医疗创新院长观点系列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