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博资本王健:变局后的肿瘤免疫投资策略

作者:动脉网 2018-04-20 15:23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美国生物制药公司Incyte在4月6日宣布,旗下IDO抑制剂 epacadostat与默克PD-1抑制剂药物Keytruda联合治疗黑色素的III期临床因未能明显改善无进展生存期而终止。资本市场立刻给出了反应, Incyte股价应声大跌22.93%。


一时间业界议论纷纷:该事件对癌症免疫领域影响几何?投资人的投资策略是否会因此改变?哪些I/O combo会更受青睐?


为解答这些问题,我们请来了全球知名投资人、奥博亚洲(OrbiMed Asia)资深董事总经理、创始合伙人王健为大家答疑解惑。


王.png

奥博亚洲(OrbiMed Asia)资深董事总经理、创始合伙人王健


■ 概念:


肿瘤免疫疗法(Immuno-Oncology, I/O):肿瘤能通过多种机制来逃避机体免疫系统识别与攻击,而肿瘤免疫疗法则通过恢复机体正常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最终控制并清除肿瘤。


其主要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微环境调节剂、细胞疗法、肿瘤疫苗等。


肿瘤免疫组合疗法(I/O combo):多数肿瘤免疫单药疗效仅在部分患者中有所显现,在许多常见癌症中的应答率甚至低于20%;为获得更理想的抗肿瘤应答率和持久性,以PD-(L)1抑制剂为“基石”与各类其他疗法联用的组合疗法应运而生,主要策略包括PD-(L)1抑制剂与其他I/O疗法、化疗、放疗或靶向药等联合用药。

 

■ 您如何看待近期Incyte的IDO抑制剂与PD-1联用在III期临床失败的事件?您认为会对未来I/O combo领域产生什么影响?


epacadostat与Keytruda联用的失败,震动了整个I/O领域,许多人不再看好IDO抑制剂,I/O combo行业遇冷。在短期内,这些都是意料之中的。但从长期来看,I/O以及I/O combo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和趋势,不会因为短期波折而消失;而且我相信这次失败所提供的教训对I/O领域的长远发展是有益的。

 

对本次事件的主角IDO抑制剂而言,一次失败也不能彻底否定其与PD-1抑制剂联用的潜力。Incyte基于epacadostat/Keytruda在小规模、单臂I/II期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色,就进入了大规模III期临床,这本身就有不可避免的风险。和kynurenine减低相关的数据表明,这次临床试验中epacadostat的剂量(100 mg BID)很可能不够。

 

Incyte 可能通过选择病人群和适应症等方法让epacadostat起死回生。我通过业内人士了解到,包括礼来在内的多家公司并未停止对IDO抑制剂的研发,其他的IDO抑制剂可能因比epacadostat有更高的药效或更大的“治疗窗口”而成功。

 

一个好药的研发之路常常是一波三折的。治疗乳腺癌的经典重磅炸弹——赫赛汀也曾在临床试验中遭遇挫折,之后在伴随诊断的指导下通过筛选HER2过表达的患者入组,赫赛汀才得到了令人满意的药效并最终成功上市。

 

这次事件也给市场,特别是中国的医药投资界,带来了的警示——I/O combo没那么简单,相信投资人未来对组合疗法将会更加理性、客观。大量可能的I/O组合就好比音乐谱曲,乍一看好像有成千上万种组合,但是并不是所有搭配都能演奏出美妙的曲子。

 

要做出优秀的I/O combo其实非常复杂:筛选怎样的病人以及与之相关的biomarker常常至关重要。

 

I/O combo必须能产生协同效应,1+1要大于2,而不能仅仅等于2。这要求I/O combo比简单地把两种药加在一起有明显的优势,如药效(应答率等方面)有大幅提升,或更小的副作用;


免疫系统及肿瘤免疫机制本来就十分复杂,组合效应叠加使得系统复杂度进一步提升,结果更难以预测。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和动物模型存在较大差异,I/O combo难以在临床前动物试验中得到快速、准确的测试,需要通过临床试验来验证;


在组合选择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临床效果,如剂型、给药方式等。

 

■ 作为投资人,您是否会调整对于抗癌创新药的投资策略?


对于肿瘤免疫的投资策略,在原有的逻辑判断和思考的基础上,本次事件是一个提醒。未来对I/O领域的判断会更加谨慎小心,尤其会考察产品所针对的病人群,如果是combo,组合背后的科学依据,以及两种药的协同效应。

 

与此同时,由于I/O combo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并非有疗效的combo就一定有存在的理由,而是要优中取优。

 

■ 如继续看好I/O以及I/O combo,在I/O药物、小分子靶向药、化疗药物、癌症疫苗、溶瘤病毒等类别中,您更看好哪些类别?


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一定某种药物就一定比另一种药物强,但在宏观上也确实有一些趋势。

 

首先,我认为缺乏靶向性的化疗药物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它们毒副作用大,在摧毁癌症细胞的同时还会杀伤正常细胞,并削弱患者的免疫系统。

 

其次,小分子靶向药虽然精准性比化疗药物有所提升,但是由于其靶点一般在正常细胞中也表达,仍然不够精准,它们中越来越多会和I/O药物联用。比小分子靶向药更加方兴未艾的是生物药,特别是I/O 生物药, 包括各种抗体、ADC和融合蛋白等。

 

在中长期的未来,我非常看好细胞治疗(如CAR-T)、基因治疗(如溶瘤病毒)等 “活”的疗法,因为它们有望真正消灭癌症。

 

■ 在“针对成熟机制开发且风险平衡的快速跟随者(fast follower)”与“开发全新机制的开路人(Innovator)”之间,您在投资时有什么偏好?


在今天的中国,“创新”是个非常热门的词,但纯粹的创新(first-in-class)还比较少见。因为目前国内很少会基于未被验证过的全新靶点开发新药,成功的创新者数量就更少。

 

只投first-in-class非常需要勇气,我认为中国目前的国情尚不能让它成为一种常态打法。我目前主要的投资策略还是以风险平衡为主,希望公司能同时拥有从IND(新药临床试验)阶段到临床I/II期的fast follower或me-better药物,以及临床前阶段更具创新的first-in-class/best-in-class产品管线。

 

 文章来源:华兴资本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