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控中心慢病防治与社区卫生处处长吴静:慢病防控已上升至国家高度,基层慢病管理任重道远

作者:刘露诗 2017-05-27 13: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吴静.png


5月17日-18日,“2017中国基层医疗创新实践论坛”在成都召开,本次大会从产业政策、技术演进、商业模式、产业合作等角度探讨基层医疗产业发展趋势。邀请了行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并进行主旨演讲与圆桌讨论等活动。我们整理了嘉宾现场分享的速记,供业内人士参考。大会邀请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防治与社区卫生处处长吴静,作了题为《基层医疗机构的慢病管理能力提升将从何做起》的演讲。以下是动脉网(微信:vcbeat)对嘉宾演讲的整理内容。

 

>>>>

中国慢病管理:各界高度重视,挑战机遇并存

 

从何提升医疗机构的慢病管理,是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

 

慢病管理的6个转变:我国的慢病管理经过这几十年的实践,结合了国际、国内的经验,再结合各地不断的探索,已经发生了六个非常明显的转变——

 

第一,慢病管理已经从专家个体的倡导行为,转变为政府系统性的规划;

第二,更强调从治疗向预防转变;

第三,从大医院主导的医疗,向基层医疗机构、医联体等形式转变;

第四,过去慢病是“富贵病”,以城市为主,而现在农村的慢病形势非常严峻,慢病管理也从城市向城乡转变;

第五,慢病防护逐渐发展成全社会所有部门共同参与,从卫生部门一家为主,转变为全社会共同合作;

第六,把慢病管理逐渐转变为专业行动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行为。

 

国家慢病政策驱力加强:要把慢病防控的理念转化成行动,其中很关键的驱动力和影响力是政策。在国际上,中国虽然很少宣传自己在慢病防控方面的努力,但其实在很多方面上能排到前列,比如,在联合国高级别的慢病防控大会之后,我国是第一个从国家层面上出台了慢病防控计划的国家。2012年5月出台的《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一共15个部委联合印发了此文件;而各地的行动方案中,某些省有多达23个部门参加,这也印证了慢病防控需要多部门合作,因为实施起来并不简单。


从去年3月到今年3月两会召开的时间段,密集出台了大量关于健康和卫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说明什么?其一,是健康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其二,说明健康相关政策构架越来越完善。

 

今年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则是最新的慢性病防治指导性文件。这个文件不再是15个部委牵头,而是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说明慢性病防控受到了更高层级的重视。其内容非常丰富,强调了从体系建设方面、技术方面怎么做慢性病防控;非常难得的是,文件强调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得益于我国多年来对慢病防控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

 

>>>>

重点:以“理解”为基,促进基层慢病工作


但慢病防控政策最关键的落实在哪里呢?还是在于人。

 

整个医疗行业,特别是基层医疗管理,要以两个字为起点,即“理解”。这是受到了“健康宣传员”白岩松先生的启发,他曾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演讲,说我为什么要替医生说话,是因为我“不傻”。什么是“不傻”呢?就是“了解”、“懂得”,进而“理解”。所以我认为,做好慢病管理提升,不但要“理解”好政策、“理解”好环境,更要“理解”好基层卫生工作者。这里的理解不是空泛地询问,而是理解慢病医护人员是什么样的人、在做什么、心里怎么想的、有什么需求。

 

因此从2012年开始,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就建立起8省队列,对在基层从事慢病管理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系统跟踪调查,得出了几个宝贵的结论。


1.慢病工作人员比例降低、负荷增大:值得担忧的是,对比2012年和2015年的数据,我们发现慢性病管理已经越发成为基层的一大要事,但专门从事此工作的人员比例正在下降,很多时候甚至不到三成。这说明基层的慢病管理队伍亟待保护和加强。况且,基层的慢病管理任务还在加重,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在变高。2012年能管理145人的团队,到2015年可能只能管理100人左右;2012年有62.58%的人员认为自己超负荷工作,现在达到了74.37%。所以在设计相关工作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工作人员实际的负荷

 

2.基层慢病管理已获成效:那么慢病患者管理的效果怎么样呢?简单来说,成效很显著,比如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率有非常高的提升。这说明在基层社区进行的慢病管理是有作用的,而且规范管理时间越长,疾病控制越好。

 

3.基层慢病管理人员诉求:我们还对基层慢病管理人员希望接受的培训内容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慢病工作者希望学习的内容包括政策和技术两方面,即最新慢病管理规范、考核,以及治疗、用药的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基层医护人员关心的另一个方面,是慢病患者的生活方式指导,因为全国医务工作者大概800万,慢性病患者数量级却是上亿,很多时候需要患者自发去掌握慢病护理的技能。对此,全国设立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专门平台,从2017-2025年,将开展“三减三健“专项活动,即“减盐、减油、减糖”,”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

 

4.顶层设计、模式两手抓:除了要解决我们调研得出的上述问题之外,在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慢病管理能力进行提升的过程中,必须要两手抓——一是顶层设计;二是研究好的模式,比如说四川模式、上海模式、浙江模式等。


最后,我们还需要把互联网的效用在慢病管理上发挥到极致,以信息技术助力其前进。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